1.詩名里帶曹字的詩詞有哪些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譯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連綿不斷,如同沒有盡頭的長江水滾滾地奔流不息。
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統帥。他能占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曹操說:“要是能有個孫權那樣的兒子就好了!”
注釋
⑴南鄉子:詞牌名。
⑵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北固亭:在今鎮江市北固山上,下臨長江,三面環水。
⑶望:眺望。神州:這里指中原地區。
⑷北固樓:即北固亭。
⑸興亡:指國家興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長、久遠。
⑺年少:年輕。指孫權十九歲繼父兄之業統治江東。兜鍪(dōu móu):指千軍萬馬。原指古代作戰時兵士所帶的頭盔,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斷:坐鎮,占據,割據。東南:指吳國在三國時地處東南方。休:停止。
⑼敵手:能力相當的對手。
⑽曹劉:指曹操與劉備。
⑾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見孫權的軍隊雄壯威武 ,喟然而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2.給男生起名字,姓曹,在古代詩詞中有依據的,有文藝感
嘉木。取自西漢張衡《西京賦》“嘉木樹庭,芳草如積。”比喻正直英氣,就像直沖云天的樹木一樣美好。
博文 通曉古代文獻。適用于 男孩取名字。這個名字取自《論語.雍 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
博藝 博通藝文。適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孔子家語.弟子 行》:“好學博藝,省物而勤也,是冉 求之行也。”
朝宗 百川歸海。適用于男孩 取名字。出自《詩經.小雅.沔水》“沔 波流水,朝宗于海”。
澄泓 水清而深。適用于男孩 取名字。出自唐代劉禹錫 《歷陽書事 七十韻》:“繭綸牽撥剌,犀焰照澄泓 。
存志 保全志向。適用于男孩 取名字。出自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滍 水》:“學道遭難逢危,終無悔心,可 以牢神存志。”
得韜 擁有用兵的謀略。適用 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李德裕《 李文饒 集》“不勞孫子法,自得太公韜”。
德輝 仁德的光輝。適用于男 孩取名字。出自《禮記.樂記》“故德輝 動于內,而民莫不承聽。”
方旭 早晨太陽剛出來的樣子 。適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太玄.從 》“方出旭旭”。
飛軒 。指廊宇。適用于男孩取 名字。出自《文選.劉琨》 :“顧瞻望宮闕,俯仰御飛軒。”
3.曹操作的詩詞都有哪些
請參考:/c?word=%B2%DC%3B%B2%D9%3B%B5%C4%3B%CA%AB%B4%CA&url=/ebook/ebook/t01/yw01j%2Epdf&b=0&a=41&user=baidu 曹操詩詞集 三國 曹操 曹操詩詞集 1 目錄 曹操簡介…………………………………………………………01 氣出唱(三首)…………………………………………………02 短歌行(二首)…………………………………………………08 秋胡行(二首)…………………………………………………11 善哉行(三首)…………………………………………………15 共寒行……………………………………………………………18 步出夏門行(五章)……………………………………………19 曹操詞集…………………………………………………………20 曹操詩詞集 1 曹操簡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國時政治家,軍 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 人.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后在鎮壓黃巾起義 和討伐懂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 92年 ),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 "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 ),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 昌 ).從此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 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后,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 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 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興 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 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 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 子略解 》,《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 ,《蒿里行 》,《觀滄 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 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 已佚,有明人輯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太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 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 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每每定省,從容 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唯吾 與袁伯業耳.(《典論 自敘》,袁伯業名遺,袁紹從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鐘嶸《詩品》) 曹操詩詞集 2 氣出唱(三首) 駕六龍,乘風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歷登高山臨溪谷,乘云而行. 行四海外,東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來翱游. 驂駕六龍飲玉漿. 河水盡,不東流. 解愁腹,飲玉漿. 奉持行,東到蓬萊山,上至天之門. 玉闕下,引見得入, 赤松相對,四面顧望,視正焜煌. 開玉心正興,其氣百道至. 傳告無窮閉其口,但當愛氣壽萬年. 東到海,與天連.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當專之. 心恬澹,無所愒. 欲閉門坐自守,天與期氣. 愿得神之人,乘駕云車, 驂駕白鹿,上到天之門,來賜神之藥. 跪受之,敬神齊. 當如此,道自來. 歷史給了曹操什么評價? 請參考:/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217 曹操(155~220) 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
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
父曹嵩,為宦官曹騰養子。曹操官至丞相,封魏王,謚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武皇帝,史稱魏武帝。
曹操自幼機警,有膽識。東漢靈帝熹平三年(174),以孝廉推舉為郎,任洛陽北部尉,入仕途即與祖輩所從屬的宦官集團針鋒相對。
中平元年(184),出任騎都尉,參與鎮壓黃巾起義。繼任濟南相。
四年,辭官還鄉。次年,受詔為典軍校尉,復得軍權,奔赴洛陽。
時東漢王朝在黃巾起義沖擊下搖搖欲墜。六年,董卓入朝專權,曹操拒其拉攏,聚兵5000,與各地豪強一樣擁兵割據。
次年,參加討董聯軍,任奮武將軍,擁袁紹為盟主。十余萬聯軍觀望不前,曹操孤軍奮進,戰敗而還,遂決意獨立發展。
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出兵鎮壓黑山軍白繞部,占據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三年,被濟北相鮑信等擁為兗州牧。
繼軟硬兼施,收降青州黃巾軍30余萬,選其精銳,編為青州兵,成為后來征戰的重要力量。曹操立足兗州后,盤踞南陽的袁術向北擴張,勾結割據幽州的公孫瓚,對其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曹操審時度勢,表面仍從袁紹,以爭取支援,先擊潰公孫瓚,繼迫袁術敗走淮北。初平四年秋,曹操以報殺父之仇為名,貿然進攻徐州,縱軍屠殺數萬人,因糧盡,于次年春退回兗州。
夏,再次出兵徐州,而兗州大部被呂布等乘虛奪占,經艱苦奮戰,方收回失地。納荀彧“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三國志·荀。
4.曹操作的詩詞都有哪些
短歌行(二首)
其一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說去日無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一說幽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曹操(鮑國安飾)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一說何時可輟)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一說無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其二 周西伯昌,懷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貢獻,臣節不隆。 崇侯讒之,是以拘系。 后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征伐。 為仲尼所稱,達及德行, 猶奉事殷,論敘其美。 齊桓之功,為霸之首。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車。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嘆,并稱夷吾,民受其恩。 賜與廟胙,命無下拜。 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賜圭瓚,秬鬯彤弓, 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 威服諸侯,師之所尊。 八方聞之,名亞齊桓。 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 注:“讌”字或可同為“宴”字,不同版本的字不一樣
觀滄海
(作于建安十二年秋)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 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東山》詩,悠悠令我哀。
薤露行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 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 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蒿里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帝稱號,刻璽于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