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親子共讀古詩”,寫出孩子的感悟
今天上午,我和孩子一起閱讀了故事集,其中孩子最喜歡《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古詩內容向我們展示了廬山那壯觀的美景,我們在反復的誦讀與看圖講圖意過程中,我仿佛也走進了廬山,在那里與詩人李白一起欣賞美景呢!
詩人把山上的云霧比作“香爐生紫煙”,讓人如入仙境。他遠遠地望著瀑布,仿佛看見一個銀色的簾子從天而降。這簾子掛在這里多久了呢?也許是幾萬年了吧!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
從這首詩中,我感受到了詩人李白曠達的胸懷以及豐富的想象力。他用大膽夸張的手法來描寫瀑布的美,從人間寫到了天上,從眼前寫到了夢幻。祖國山川的美好全都被寫下來了。
有哪些古詩適合親子共讀?
唐-李白《靜夜思》
唐-孟浩然《春曉》
唐-杜甫《絕句》
宋-朱熹《春日》
唐-杜甫《望岳》
2.親子共讀古詩寫出孩子的感悟
親子共讀是一件很有意義的活動。因為有很多字詞都不認識,盡管有拼音注釋,但對于拼音都沒有完全掌握的情況下,讀書實在是很困難。起初不得不邊教拼音邊讀書,前幾個故事基本是由我讀完的。但慢慢的兒子對書中的故事情節產生興趣,書中故事講述什么事善良,什么是無私,什么是堅強,什么是智慧,書中語言通俗優美,內容簡潔洗練,插畫鮮亮生動。通過觀看書中的插圖,兒子開始詢問這個圖是什么意思,那個圖的人物又在做什么等問題。
漸漸地兒子對讀書產生了一點興趣。對我印象很深的是讀完《曹沖稱象》這個故事后,他開始嘗試著自己讀書。在不認識字的情況下,開始邊讀拼音邊認字,但一個故事讀下來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且不知道故事講的是什么意思,我不得不在讀一遍,講述故事的內容給兒子聽,通過講述故事內容來吸引兒子對讀書的興趣。
慢慢地經過鍛煉,兒子對拼音和生字也認識得越來越多,讀書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不但學到了新的生字,對拼音有所掌握,大致了解故事的內容。同時學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知道如何做一個樂于助人,團結同學,尊敬師長的孩子。
通過“親子共讀”,孩子的閱讀興趣變得濃郁了,閱讀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了,讓我與孩子也有了更深的溝通和交流,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和情緒發展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作為家長的我能有這些領悟,還要衷心感謝學校,老是的用心良苦開展這樣的“親子共讀”活動,你們不止給予了孩子們的關愛,而為我們家長增長教育兒子知識搭建了平臺。
3.“親子共讀古詩”,寫出孩子的感悟
今天上午,我和孩子一起閱讀了故事集,其中孩子最喜歡《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
古詩內容向我們展示了廬山那壯觀的美景,我們在反復的誦讀與看圖講圖意過程中,我仿佛也走進了廬山,在那里與詩人李白一起欣賞美景呢!詩人把山上的云霧比作“香爐生紫煙”,讓人如入仙境。他遠遠地望著瀑布,仿佛看見一個銀色的簾子從天而降。
這簾子掛在這里多久了呢?也許是幾萬年了吧!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從這首詩中,我感受到了詩人李白曠達的胸懷以及豐富的想象力。他用大膽夸張的手法來描寫瀑布的美,從人間寫到了天上,從眼前寫到了夢幻。
祖國山川的美好全都被寫下來了。有哪些古詩適合親子共讀?唐-李白《靜夜思》唐-孟浩然《春曉》唐-杜甫《絕句》宋-朱熹《春日》唐-杜甫《望岳》。
4.親子古詩詞共讀學生感悟300字
親子共讀讀后感
——《少年兒童百科全書》讀后感
很久沒有坐下來好好地把一本書讀完了,放寒假了,正好學校老師也提倡親子共讀,兒子也很愿意和我一起讀書,這好像更加激發起他讀書的熱情了。我就和兒子一起閱讀了《少年兒童百科全書》。兒子一直喜歡問很多奇怪的問題,有時候我也回答不上來,正好通過這本書來解答很多我回答不了的問題。比如說到宇宙的的形成,我只會用神話故事中的傳說來跟兒子說‘宇宙是盤古開天地的時候就有的;兒子就會說媽媽又在騙人了。呵呵。這回通過看這本書終于把這個問題解答了,原來宇宙大概形成于200億年前,在一次無比壯觀的大爆炸中宇宙誕生了、宇宙形成后就再不停地運動著。,通過親子共讀不但激起了兒子讀書的熱情,對知識的渴望,也讓我找回了兒時讀書的快樂和純真。現在我們一起讀書,一起討論書中的知識,有時候又為了一個不同的見解爭得面紅耳赤。
《少年兒童百科全書》這本書內容很豐富,生動活潑的文字配上精美絕倫的圖片,為孩子打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奇幻世界。它解答了孩子的疑問,激發了孩子探索的欲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多讀書才能讓孩子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親子共讀讓我和孩子共同學習,互相交流,也充實了孩子的寒假生活。更讓孩子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這些好書不僅是家長的好朋友,更是孩子認知世界的好老師。有這些好書的陪伴,希望孩子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5.親子古詩詞共讀學生感悟300字
親子共讀——《猜猜我有多愛你》孩子總喜歡和別人比較,在《猜猜我有多愛你》這本圖畫書中的小兔子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小兔子認真的告訴大兔子“我好愛你”,而大兔子回應小兔子說:“我更愛你!”從而可以看出小兔子與大兔子的愛可以用任何景物,距離來形容自己對對方的愛,這本書總結了小兔子的童愛和大兔子的博愛,這也使我蠢蠢欲動的心很受益。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
文中的小兔子用自己的天真可愛贏得了大兔子多出一倍的愛,而文中的大兔子也用聰明機智贏得了比賽和小兔子稍微少一點的愛。在我看來,這兩只兔子都贏得了比賽,他們都是勝利者!希望我們家也可以開設這樣的比賽,我一定會用智慧和稚嫩的童心贏得比賽,讓爸爸媽媽另眼相看,讓爸爸媽媽也來猜猜我對他們的愛有多少。
6.親子誦讀三字經、古詩詞體會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兒童啟蒙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
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
讓我影響最深刻的是: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啟示〗孟子所以能夠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大學問家,是和母親的嚴格教育分不開的。做為孩子,要理解這種要求,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啟示〗嚴師出高徒,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啟示〗一個人不趁年少時用功學習,長大后總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記住這樣一句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趁視自己生命的黃金時刻。
【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 〖啟示〗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譯文】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為人子,方少時。
親師友,習禮儀。 〖啟示〗學會親近好的老師、好的朋友,并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知識。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的頭腦。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里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
〖啟示〗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準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并激勵自己刻苦學習。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
〖啟示〗從尊敬友愛兄長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他人,就不應該計較個人得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歡迎,也才會感受到他的溫暖。
【譯文】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首孝弟,次見聞。
知某數,識某文。 〖啟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做人的基礎;能文會算是做人的本錢。
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就必須這從兩點做起。 【譯文】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你自己選幾條寫下來) 三字經真好,希望大家多讀多背!!!這真的是我寫的愛。
7.有關讀書感悟的詩句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出自南宋詩人朱熹的《觀書有感》全詩是:“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中,“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是:這水為何如此清澈呢?那是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這兩句詩表現了作者學習永不停息的精神。現在這兩句詩比喻多讀一些好書,會讓自己思維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
朱熹的這首《觀書有感》被廣泛使用。所謂”源頭活水“是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每次讀書總有新領悟,就像有源頭活水來,其樂無窮,激勵人們要博學知書,精深學問。我們在學校讀書,老師、書本就是我們的源頭。所以,我們要好好讀書,讓我們的思維一天比一天活躍。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一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云影。這種情景,同一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8.古詩文親子誦讀,家長的話,在活動中您對孩子的評價
我們這個家庭是一個伴著濃濃書香的快樂之家,我們崇尚快樂讀書.我們的讀書口號是“在讀書中感悟人生,在讀書中學會思考,在讀書中快樂成長.”
這次學校開展親子讀書活動以來,我們家長把學校推薦的必讀書目進行了認真研究,還抽空學習了許多家教方面的書籍.在親子閱讀中,我們不斷總結讀書的經驗,形成了一些適合我們家庭的讀書方法.
一是固定讀書時間.我們把晚上八點半至九點作為親子閱讀的固定時間,在這個時段里,孩子已完成當日的作業、預習完功課,家長做完了家里的雜務,關閉電視和電腦,全家一起漫步在書中,享受讀書的快樂.
二是選擇讀書姿勢.我們采取了“依偎”的親子方式,在舒適的床上或沙發上,讓孩子依偎著家長,家長用手攬著孩子,不時摸摸孩子的頭,拍拍孩子的小臉蛋,營造具有濃郁親情的讀書氛圍.
三是注意讀書的語調.我們在為孩子讀書時,避免平和的語調,注意富有表情地朗讀,放慢閱讀節奏.
四是做好導讀準備.根據孩子的讀書水平,將全書劃分精讀、選讀、略讀的不同區域,重點為孩子閱讀書中的精華內容,因為閱讀時間不長,還要注意編排,閱讀時不妨找一個留有懸念的地方停下來.吊足孩子的胃口,增加讀書的趣味性.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讀書就是和智者對話,讀書是心靈的旅行.我們在親子閱讀中從被動讀書慢慢轉變為主動讀書,親子閱讀正在成為我們一家人良好的習慣.以后我們會不斷改進方式方法,進一步激發孩子們讀書、求索和創造的熱情,使孩子們與書為友,與書為伴,在讀書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9.適合親子朗讀的詩歌
親子共讀:詩歌《神奇的世界》
母:這是一個神奇的世界,
每棵樹都掛滿金子般樹葉,
金樹葉搖出一串童話,
“嘩啦啦”,把我們熱情迎接。
女:我們快活地跑了進去,
哈,竟忘了踢球,忘了作業,
那些所有不開心的事兒,
都一齊來和我們告別。
母:一千個快樂向我們跑來,
一萬個美妙在眼前排列。
想不到這迷人的世界,
讓我們看到了神奇的一切--
女:小老鼠開著飛機,
幫助貓咪咪去找姐姐,
臨走送它一條大魚,
還招著手兒跟它告別。
母:小蜜蜂原本不會采蜜,
多虧那位好心的蝴蝶,
給了它一對金翅膀,
還教它去把花蜜識別。
小狐貍在這里成了大王,
大老虎再不敢隨便撒野;
狼外婆為救山羊,
不小心把腿兒摔瘸。
女:太陽原是個小孩子,
因為睡懶覺忘了上學,
起來一看長了胡子,
從此就變成了駝背老爺爺……
母:哈,這世界真是有趣,
誰走進去誰都會變得天真無邪。
老爺爺在這里找回了童心,
老奶奶在這里找到了童年歲月。
你們在這里找到了幻想,
還受到真善美的陶冶。
呀,這世界真棒真棒,
給你們童年帶來多少歡悅!
女: 呵,真要感謝那些童話作家,
為我們創造出一個神奇的童話世界。
將來,我們也要用奇思妙想,
去發明、去創造、去豐富人類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