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人對詩詞散論的評價
《散論》共收論文十一篇,其中論詩之文章四篇,按時代內容言之,依次為《三百篇篆輯考》、《六朝五言詩之演變》、《論李義山詩》及《論宋詩》四篇。《三百篇篆輯考》一篇,純屬考據性之論文,與書中其他偏重評賞之篇不同,可見先生考證之學力。其《六朝五言詩之流變》一文,以簡馭繁,以謝靈運融合玄釋,摹寫山水;鮑照仿吳歌,發唱驚挺;謝朓用聲韻,圓美流轉,三者為例,概說此一時期五言詩之流變,可謂精要。其《論李義山》一文,將李義山之性情為人與當日之歷史背景加以分析,有燭微探隱之妙。其《論宋詩》一文,論及唐詩與宋詩差別特異之點,分為用事、對偶、句法、用韻及聲調數項,加以析論,對宋詩之優點及流弊,論述精辟。
集中所收論詞之文,亦共有四篇,計為《論詞》、《論李易安詞》、《論辛稼軒詞》及《姜白石之文學批評及其作品》,《論詞》一文論述詞之性質,以為詞之特征約有四端:其文小,其質輕,其徑狹,其境隱,在詞之體式中,雖豪壯激昂之情,亦宜出之以沈綿深摯,俱是明詞之論。《論李易安》一文,以為易安詞超卓之處可分為三點論之:一、為純粹之詩人;二、有高超之境界;三、富開辟之能力。所論極能得易安詞之精華。《論辛稼軒》一文,于一般人所共見之稼軒詞之豪壯特色以外,更特別提出稼軒較其他豪放派詞人又有不同之處,則是稼軒詞于豪壯之中更能有沈咽醞籍之致,得相反相成之妙,故能使其作品更臻于渾融深美之境。又進而論及稼軒詞之所以能具有此特美之原因,蓋其與才情及修養有重要關系,所論極為精辟獨到。其《姜白石之文學批評及其作品》一文,除論白石之詞以外,更論述白石之文學批評及詩歌之造詣,并將這些與南宋之文學風氣作一體觀,見白石之奇,亦現先生切入之妙。
集中另存有其他有關文學之論文三篇:即《與》、《汪容甫誕生二百年紀念》、《王靜安與叔本華》三文。其《與》一文,論兩書體例之異及昭明、簡文兄弟二人文學見解之不同,所論極為扼要。《汪容甫誕生二百年紀念》一文,對汪氏之才性、造詣及其在清代學術史上之地位皆有所評述,知人論世,甚為精審透辟。
2.對詩歌的評論
唐詩也是漢語中最美好的詞語之一。
我們提起唐詩,就有一種齒頰生香的感覺。唐詩只是風花雪月么?只是文學遺產么?只是語言藝術么?當然是的,可是我們又總覺得不夠。
我們僅從風花雪月去看唐詩,或許表明,我們的人生可能太功利了。我們僅從語言藝術和文學遺產去看唐詩,我們又可能把唐詩看得太專業了。
唐詩還可不可以指向一些更遠更大的東西? 我知道,唐代有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絲綢之路,以長安為中心,西至羅馬,東至東京,各種宗教,和平共處;有世界主義的文化精神:國力極強盛,版圖遼闊,經濟發達,文化既大膽拿來,又講送去主義,元氣淋漓,色彩瑰麗;有繼承創新的文化精神:秦漢帝國的文化格局、南北朝職官、府兵、刑律等等融為一爐。在教科書上,似乎只有這些才是唐詩的文化精神。
不是說這些不重要,然而談到唐詩的文化精神,就只能是“遙想漢唐多少宏放”,我覺得這似乎是一個成見。今天我們都不從這些大地方講起,詩歌畢竟是關于心靈的事情,我們從唐詩的心靈世界講起。
不是說這些不重要,而是心靈性才更是唐詩幽深處的文化精神。 我常講詩歌,也常常想起杭州的西湖邊上,花港觀魚的旁邊,曾經住著近代的老先生、仙風道骨的詩人馬一浮先生。
詩是什么呢?馬先生有四句話說得好:詩其實就是人的生命“如迷忽覺,如夢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蘇”。后來葉嘉瑩教授說,這是關于詩的最精彩的一句定義了。
詩就是人心的蘇醒,是離我們心靈本身最近的事情,是從平庸、浮華與困頓中,醒過來見到自己的真身。我們為什么說僅僅從風花雪月、語言藝術、文學遺產、漢唐氣象等來讀唐詩,總覺得不夠呢,那就是隔了一層,沒有醒過來跟自己的真身相見。
這似乎有點玄了。有沒有真身,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進一步論證的事情。
但是我這里姑且將它作一個比喻:人生有很多幻身、化身,詩是這當中那個比較有力量、自己也比較愛之惜之的那個自我,而且是直覺的美好。我又想起古代有兩個禪師有一天討論問題。
第一個禪師說了一大套關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輪到第二個禪師時,他忽然看到池子里邊有一株荷花開了,就說了一句:“時人見此一枝花,如夢相似”。
我讀唐詩,似懂非懂、似問似答之間,正是“見此一枝花,如夢相似”。因為讀詩是與新鮮的感性的經驗接觸,多讀詩,就是多與新鮮的感性的經驗相接觸、相釋放,就像看花。
也因為讀詩讀到會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們的夢中人,我們是古人的前世今身。 我只舉一個小例子,我十五歲離開家去當工人的時候,心里只是想家呀,沛然莫之能御。
有一天讀一首小小的唐詩: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我忽然就覺得,那個大風大雪中,快要回到家中的夜歸人,就是我自己的背影啊,心里一下子有說不出的溫暖與感動。為什么唐詩會這樣呢,我想這是因為唐詩表達了我們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遠新鮮的感性的經驗來表達。
所以唐詩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遠是感性的、新鮮的。而這個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國文化內心深處的夢。
我想我們中國文化做夢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遠的風花雪月,背后是永遠的人性世界。
具體而言,唐詩中所表現的中國文化的人性精神,可以從哪幾個方面來談?我先把結論寫在下面,然后再來一個一個證明。 盡氣、盡才的精神 盡心、盡情的精神 人生要盡氣盡才,永不舍棄 《尚書》有一句老話:人為萬物之靈。
這表明,人的生命,是天地間最美好的事物。這是古老的中國文化的一項重要的發現。
《詩經》里有句詩:“夙興夜寐,毋忝爾所生”。意思是說早晨起來,晚上睡下,都要想想,是不是對得起自己的生命。
我想,如果沒有古代先民對于人的生命美好的發現,就不會有這樣的對于生命美好的愛惜,像一個愛清潔的人家,每天都窗明幾凈,開開心心地過生活。我們簡單說,“人為萬物之靈”有這樣幾個意思。
一、人是宇宙的善意的創造。二、生命是生來美好、高貴、不可貶抑的。
三、人在世的意義,正是善待生命的美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以不負此生、不虛此生。四、無論如何艱難困頓,人生永不舍棄。
為什么講唐詩要講到這里呢?我們說唐詩里頭有一個主要的聲音,是說人在這個世界里要善待自己,要不負此生,不虛此生,這是我的一個直覺。我們從簡單的常識講,以詩仙李白為例子。
李白,我常常想,中國文化中有李白這個詞語,真是一個美妙的亮點。有點像美國文化里的自由女神,法蘭西文化里的馬賽曲。
如果說別人盡十分氣、十分才,即是盡氣盡才的生命,而李白是盡二十分、三十分。根據我們的描述,李白一生,集書生、俠客、神仙、道士、公子、頑童、流浪漢、酒徒、詩人于一身,日本學者還說他是官方的間諜,超量付出了才與氣。
盡才盡氣的表現,現代人的說法就是自由。自由有兩種。
一是積極自由,即充分實現自己生命的美好。二是消極自由,即不受外來力量的束縛。
積極自由在李白身上,好像有光有熱要燃燒,有不能自已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極自由表現在鄙棄權貴、笑傲王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
3.【高手指教】古今名家對《詩經》的評價
孔子對《詩經》有很高的評價。對于《詩經》皠思想內容,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習,思無邪”。對于它的特點,則“溫檸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徠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寠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仠文學的深刻影響。孔子認為,研究詩綆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讠刺方法,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毠,服侍君主,從而達至齊家,治國,幠天下。
司馬遷說:“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絜,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這段話應該是司馬遷引用淮南王劉安《離騷傳》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就說明了《詩經》即事抒情、詩以言志的內容,以及既執著不懈又不過分耽溺情感的精神狀態。它鼓勵了詩人積極用世,“感于哀樂,緣事而發”,而反對沉湎于絕對個人的世界里。這與儒家所提倡的倫理風范相吻合,因此被儒家奉為經典,從而深深地感染了后世士大夫的詩歌觀念和詩歌情懷。在《詩經》的影響下,詩歌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中國傳統文人表達自己的政治態度、抒泄社會情感的一種主要途徑。
劉勰
《文心雕龍》著眼于《詩經》的感染力的闡釋,認為《詩經》具有鼓動天下的精神力量;著眼于改造社會的目的,強調《詩經》批判社會不公的強烈現實態度;
4.對古詩十九首的評價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
為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昭明文選》而成。《古詩十九首》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
藝術上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同時,《古詩十九首》所抒發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令古往今來的讀者常讀常新。
2、作者和寫作年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有多種說法,《昭明文選·雜詩·古詩一十九首》題下注曾釋之甚明:“并云古詩,蓋不知作者。”曾有說法認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創作,例如其中八首《玉臺新詠》題為漢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確。
今人綜合考察《古詩十九首》所表現的情感傾向、所折射的社會生活情狀以及它純熟的藝術技巧,一般認為它并不是一時一人之作,它所產生的年代應當在東漢順帝末到獻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間。3、價值《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
漢末文人對個體生存價值的關注,使他們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建立起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情感聯系。過去與外在事功相關聯的,諸如帝王、諸侯的宗廟祭祀、文治武功、畋獵游樂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據文學的題材領域,讓位于詩人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進退出處、友誼愛情乃至街衢田疇、物候節氣,文學的題材、風格、技巧,因之發生巨大的變化。
《古詩十九首》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詩史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的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為后人師法,幾至形成模式。它的藝術風格,也影響到后世詩歌的創作與批評。
就古代詩歌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劉勰的《文心雕龍》稱它為“五言之冠冕”,鐘嶸的《詩品》贊頌它“天衣無縫,一字千金”。“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過分的。
詩史上認為《古詩十九首》為五言古詩之權輿的評論例如,明王世貞稱“(十九首)談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詞婉旨,遂足并駕,是千古五言之祖”。陸時庸則云“(十九首)謂之風余,謂之詩母”。
概括起來,《古詩十九首》在以下四個方面奠定了在我國詩歌史上的地位:一是它繼承了《詩經》以來的優良傳統,為建安詩風的出現作了準備。二是它是漢代詩歌由民間文學過渡到文人創作出并現繁榮局面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三是它將五言抒情古詩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體系。四是它為五言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它的出現,標志著文人五言詩的成熟。它嶄新的詩歌形式及圓熟的藝術技巧,為五言詩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其他文人或其他人對白居易的或其所寫的詩歷史評價
在中國詩壇上,人們常把李白稱作“詩仙”,而事實上白居易才是真正的詩仙!請看唐宣宗的這首贊揚白居易的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從宣宗皇帝的這首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在唐時即被稱作“詩仙”.而李白被稱作詩仙始于清代,因此,李白的“詩仙”榮譽應該還給白居易!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一生著詩詞文章七十五卷,計三千八百四十余篇,數量位居唐代詩人之首位.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他的詩歌能充分反映民間疾苦,婦孺能誦,被譽為“人民詩人”.古人有“詩到香山老,方無斧鑿痕”、“歌詠佳句盡為白公所占”等贊語.偉人**曾當眾默寫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兩篇名著,傳為佳話,陳毅元帥也對白居易的詩給予高度評價:“吾讀樂天詩,曉暢有深意.一生事白描,古今誰能繼?” 白居易不僅對中國文學有突出貢獻,在世界文壇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歐洲,白居易與大藝術家貝多芬齊名;在韓國,古代雞林宰相以百金換一首白居易的詩,而且能辨明真偽;在日本,醍醐天皇言:“畢生所愛,《白氏文集》七十五卷是也!”嵯峨天皇把《白氏文集》置于宮殿之上,做為范本來考試其臣民;據《中國廣播報》報道,宇宙行星以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命名者有23位,白居易為其中之一,名列第四.因此,人們稱白居易為世界級文化名人!白居易不僅詩文蓋世,同時也是一位政治家,官至二品,以刑部尚書致仕,御封“太子少傅”,謚號“文”,人稱“白文公”.他曾做過忠州、杭州、蘇州的太守,也做過河南府最高行政長官——“河南尹”,留下不少政跡,尤其他晚年達則兼濟,在洛陽龍門修繕香山寺、開鑿八節灘之善舉,廣為后世所稱頌。
6.哪些文人對蘇軾及他的詩有評價
劉熙載在《藝概》中評價蘇軾的文章:“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氣,有寓識。”
\“詞至蘇軾,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林語堂曾評價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朱東潤先生為中國大學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編寫《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時是這樣評價蘇軾的:"給他(蘇軾)這種精神(胸襟曠達、不以得失為懷)作支柱的是‘物與我皆無盡’、‘造物者無盡藏’的觀點。這觀點本身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可是作者由于正處政治上失意時,筆意間不免夾雜著尋求超脫的消極成份,這就顯現出他的世界觀的一定矛盾”(蘇東坡對自己也有個評價:“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
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東坡被調離黃州去汝州(河南)赴任途中,與政敵王安石不期而遇,兩人冰釋前嫌,相談十分投機,但東坡仍不忘親切責備王安石及新法。
王安石后來對人說:“真不知幾百年才出現東坡這樣的人物 !”宋朝詩人陳師道認為蘇東坡的詩作沒有一點新意,開始是模仿劉禹錫,后來又仿效李太白。到了清朝乾隆御定《詩醇》時,作者卻不同意陳師道的觀點。
他評論蘇東坡的詩時說:宋代大詩人蘇軾的詩作真是獨立千古,不能當作一個時代一個人的詩來看,而陳師道卻認為蘇軾的詩開始學劉禹錫,后來學李太白,這樣評價是對蘇軾的詩作并不了解的緣故。“佛印是這樣評價蘇東坡的: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
7.關于“古詩詞64首”的文學評論
趙翼《論詩》五首論詩(一)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論詩(二)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論詩(三)只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論詩(四)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論詩(五)詩解窮人我未空,想因詩尚不曾工.熊魚自笑貪心甚,既要工詩又怕窮.論詩金·元好問池塘春草謝家春,萬古千秋五字新。
傳語閉門陳正字,可憐無補費精神!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唐·李白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