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詞中的通假字,你知道多少
通假字并不是錯字或別字,只是一種正常的文言現象。
詩詞中,同樣存在著通假現象。《國風魏風碩鼠》【春秋】《詩經》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樂國樂國,爰得我直?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
樂郊樂郊,誰之永號?女:同“汝”,你,指統治者;逝:通“誓”。以碩鼠比擬貪婪的剝削者,表現詩人對剝削階級的憤恨之情。
三章都以“碩鼠碩鼠”開頭,語氣強烈,痛斥奴隸主的貪婪寡恩,同時表明勢要尋到安居樂業的人間樂土的決心。《國風魏風伐檀》【春秋】《詩經》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寘:同“置”,放置;廛:通“纏”,古代的度量單位;縣:通“懸”,懸掛;億:通“束”。詩篇采用反復詠嘆的方式,通過伐檀、伐輻、伐輪,暗示伐木者的勞動是永無休止的。
又從獵物名稱的變換,表明獵取之物無論是獸是禽、是大是小,剝削者一概毫不客氣地據為己有,盡顯貪婪。《觀滄海》【漢代】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滄:通“蒼”,青綠色;竦 :通“聳”,高。就如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詩人運用單純卻飽滿的筆調刻畫滄海的形象,同時將性格賦予其中,表現出大海孕大含深、動蕩不安的性格,再與自己的雄心壯志巧妙融合,有蒼涼慷慨之貌。
《詠懷》【魏晉】阮籍昔年十四五,志尚好書詩。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
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岡,萬代同一時。
千秋萬歲后,榮名安所之!乃悟羨門子,噭噭今自嗤。被:同“披”,穿著。
詩人一字一句,細細剖析自己,少時的鴻鵠壯志,到而今求仙問道,可見其苦悶無處發泄,故意為曠達、為狂放。“噭噭今自嗤”一句更是表現了內心的矛盾。
《敕勒歌》【南北朝】《樂府詩集》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見:同“現”,顯露。讀罷全詩,草原美景忽現眼前,天高、地廣,更有牛羊顯出意趣,極富感染力。
《錢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陰:同“蔭”,指樹蔭。春水初漲,白云與湖水相連,早鶯、新燕、亂花、嫩草,爭相搶入眼中。
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為之心曠神怡,頗具雅致閑情。《兵車行》【唐代】杜甫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耶:同“爺”,父親;隴:同“壟”。兵車隆隆,戰馬嘶鳴,起筆便以重墨鋪染,塑造一種悲壯的氛圍。
而后詩人直白、客觀地敘述出家人的痛哭、征兵的悲愴,甚至將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表現出怒不可遏的悲憤之情。最末幾句更是憤恨到絕望,讓人不忍再讀。
《老夫采玉歌》【唐代】李賀采玉采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老夫饑寒龍為愁,藍溪水氣無清白。
夜雨岡頭食蓁子,杜鵑口血老夫淚。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風雨如嘯,泉腳掛繩青裊裊。村寒白屋念嬌嬰,古臺石磴懸腸草。
蓁:同“榛”,榛子;厭:通“饜”,飽食、吞噬之意。采玉老夫身系長繩,從斷崖絕壁上懸身入水,狂風呼嘯、暴雨傾盆,生命岌岌可危。
一段驚心動魄的描述,一段真實存在的事實,實在駭人。《念奴嬌赤壁懷古》【宋代】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尊:通“樽”,酒杯。
詞人置身于古戰場中,憶起當時風流人物的才略、氣度和功業,再推及自己,懷才不遇、功業未就,到如今早生華發,憤懣、無奈之情溢出紙面。但末句詞人又自解**、襟懷超曠,引人深思。
《清平樂村居》【。
2.人教版初中古詩詞中的通假字今天就要知道啊明天中考,今天要用謝謝
七年級(上冊)1、項為之強 《童趣》——強通僵,僵硬.2、不亦說乎 《〈論語〉十則》——說通悅,高興.3、誨女知之乎 《〈論語〉十則》——女通汝,你.4、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十則》——知通智,智慧、聰明.5、路轉溪頭忽見 《西江月》——見通現,出現.6、一切烏有 《山市》——烏通無.7、裁如星點 《山市》——裁通才.8、尊君在不 《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七年級(下冊)9、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傷仲永》——扳通攀,牽、引.10、賢于材人遠矣 《傷仲永》——材通才,才能.11、對鏡帖花環 《木蘭詩》——帖通貼,粘貼.1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孫權勸學》——邪通耶,語氣詞.13、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知通智,智慧、聰明.14、滿坐寂然 《口技》——坐通座,座位,此處指座上的人.15、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八年級(上冊)16、便要還家 《桃花源記》——要通邀,邀請.17、身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核舟記》——有通又.18、詘右臂支船 《核舟記》——詘通屈,彎曲.19、虞山王毅書遠甫刻 《核舟記》——甫通父.20、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記》——衡通橫.2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核舟記》——簡通揀,挑選.22、選賢與能 《大道之行也》——與通舉,舉薦.23、矜、寡、孤、獨 《大道之行也》——矜通鰥老而無妻之人.24、蕩胸生曾云 《望岳》——曾通層.25、略無闕處 《三峽》——闕通缺,缺口.八年級(下冊)26、蟬則千轉不窮 《與朱元思書》——轉通囀,鳥叫聲.27、窺谷忘反 《與朱元思書》——反通返,返回.2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馬說》——食通飼,飼養,喂養.29、才美不外見 《馬說》——見通現,出現,表現.30、食之不能盡其材 《馬說》——材通才,才能.31、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語氣詞.32、四支僵勁不能動 《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四肢.33、同舍生皆被綺繡 《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此處是穿的意思.34、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都.35、屬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屬通囑,囑托.36、玉盤珍羞直萬錢 《行路難》——羞通饈,美味的食物.37、玉盤珍羞直萬錢 《行路難》——直通值,價值.九年級(上冊)38、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適通謫,此處是發配.39、為天下唱《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40、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已經.41、將軍身被堅執銳 《陳涉世家》——被通披,此處是穿的意思.42、故不錯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錯通措,置.43、倉鷹擊于地上 《唐睢不辱使命》——倉通蒼,灰色.44、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信通伸,伸張.45、自董卓已來 《隆中對》——已通以.46、是以先帝簡拔以 《出師表》——簡通柬,挑選.47、必能裨補闕漏 《出師表》——闕通缺,缺漏.九年級(下冊)48、公輸盤不說 《公輸》——說通悅,高興.49、子墨子九距之 《公輸》——距通拒,抗拒、抵抗.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輸》——圉通御,防御.51、公輸盤詘《公輸》——詘通屈,理屈.52、親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背叛.53、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曾通增,增加.54、困于心,衡于慮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衡通橫,阻塞、梗塞.55、入則無法家拂士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拂通弼,輔佐.56、故患有所不辟也 《魚我所欲也》——辟通避,回避、躲避.57、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魚我所欲也》——辯辨,辨別.58、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此處是感激的意思.59、鄉為身死而不受 《魚我所欲也》——鄉通向,從前.60、小惠未徧 《曹劌論戰》——徧通遍,遍及.61、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返回.62、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63、河曲智叟亡以應 《愚公移山》——亡通無,沒有.64、一厝朔東《愚公移山》——朔通措,安置.。
3.如何看待古文中的通假字
漢字的歷史悠久,演變復雜,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關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這種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現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許慎在《說文解字·序》里說假借的定義是:“假借者,本無其字,以聲托事.”意思是說某一個詞義,本來沒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個同音字去表示.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語氣詞“耳”,本來是沒有表示這個詞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來表示.困難的“難”(繁體寫作“難”),本來是一種鳥的名稱,后來被借用來表示困難的“難”.這里的語氣詞“耳”和困難的“難”就是假借字,是一種“本無其字”的假借.這種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獨立運用.
我們講的通假字是一種“本有其字”的假借,一個詞義,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時沒有用上,用的是另一個同音詞.這種通假字的借用是臨時性的,它的意義要根據上下文才能確定.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這樣,跳蚤的“蚤”有時用來替“早”的意義,如前面所舉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這個“蚤”必須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有時直接用“早”,不要“蚤”來代替,例如《左傳·隱公元年》:“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赤壁之戰》:“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此外,像“責”假借為“債”,“距”為“拒”,“內”假借為“納”,“倍”假借為“背”,等等,都是這種情況.
但是,并不是說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們經常使用,并被社會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傳下來.因為語言文字必須是約定俗成才能充當社會交際的工具.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魏晉以后,古文用字逐漸固定,便不允許任意借用同音字了.但是因為秦漢以后的文言多為仿古作品,許多秦漢時代的通假字也隨著文言文流傳下來了,并且約定俗成了.通假字的讀音和被通假字的讀音本來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為語音的發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現代漢語里的讀音和被通假字的讀音已經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讀音依然相同.一般說來,通假字應當讀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罷,本讀ba,借作“疲”字,應讀pí內,本讀nèi,借作“納”字,應讀帕.這些,古漢語字典里都有說明,只要留心查閱就不會錯.
識別通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古音學方面的知識,要有古漢語詞匯方面的知識,要有文字學方面的知識,才能對通假字作出分析、判斷.對于初學者來說,掌握通假字采用的辦法是多讀書,多查字典.多讀書能觸類旁通;遇到句子中解不通的字,查古漢語字典,看它是不是某個字的通假字,如果是,就得記住,以后遇到類似情況.就用得上了.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讀讀通假字方面的專門著作,如曹先擢先生的《通假字例釋》.
4.古文中的通假字是怎么回事
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狹義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為長期工。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中的“莫”,為“暮”之古字,被“借”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異體字:同一個意思,不同的寫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為臨時工。如“說”與“悅”;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別字)。事實上,第一個寫通假字的人可以說是寫的白字,但是后人紛紛效仿,也就積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書之中,是造成中國古書難讀的禍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
5.古文中的通假字是怎么回事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稱為假借,是古人用字寫詞時本有其字而不用,卻用一個音同音近的字來代替的現象。
原本當用的字叫本字,臨時用來替代本字的那個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簡稱借字)。例如: ① 莊公寤生,驚姜氏。
(《鄭伯克段于鄢》) ② 舉錯不可不察也。(《張釋之傳》) ③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辭下》) 十分明顯,例①的寤本應用牾,牾訓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錯本應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與屈相對,本應用伸,意思才能通暢。然而這些文句的作者沒有用本來該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來代替。
這就是古書中的所謂通假現象。這里的寤、錯、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則分別為它們的本字。
通借雖然前人也謂之假借,也是“依聲托事”而借音表義,但是它與六書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書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種法則,是不給某些詞造專門書寫符號而借用他詞書寫符事情來替代的法則,是“本無其字”的“依聲托事”,沒有所謂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則是古人用字的一種變通現象,即放著本字不用而臨時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來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聲托事”。
為什么會產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現象呢?原因很多。從根本上說,漢字雖然是以象形、象意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體系,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它并不能實現形與義的完全統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
這說明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符號,本來就是允許和存在著借音表義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雖有不同,但在借音表義這一點上并沒有本質的區別。
只要在使用過程中能做到約定俗成、得到社會的公認就不會造成交際的障礙。因此,某些通假現象在某個時代通行,當時的人們習以為常,并不以之為怪。
在沒有正字法、也沒有能促進用字規范化的工具書的古代,人們用字不像后世那樣嚴格。另外,漢字在隸變之后,字形的直觀表義功能已不復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體也難記,人們在倉猝下筆之際不及熟計,也自然易寫“別字”,正如鄭玄所說的:“其始書也,倉卒無其字,或以聲類比方假借為之,趣于近之而已。”
至于有的典籍書已亡佚,后來只能根據某人的口授再筆錄流傳,筆錄之時,也容易注重聲而忽視字形。某些“別字”流傳久了,也就漸漸相沿成了習慣,所以古書中的許多通假字與其本字之間的對應關系(即某通某)是相當固定的。
古書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書難讀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縛,“以聲求義”,找同它的本義,不能望文生義而“硬解”。
清代學者王念孫說得好:“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之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解,則詰 為病矣。”
前人將上面所舉例①“莊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為“寐寤”,“謂武姜寐時生莊公,至寤時始覺其生。”一覺醒來孩子已生下,又何“驚”之有?所以這樣的解釋是“以文害辭”,可見明通假對閱讀古書的重要。
(二) 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之間的關系 古書用字的通假現象是復雜的。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之間具有不同的關系。
主要有: 1. 從聲音上看,通假字與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雙聲、或迭韻的關系。例如: ① 信以結之,則民不倍。
(《禮記·緇衣》) ②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公孫丑》) ③ 故九萬里則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
(《莊子·逍遙游》) ④ 沒死以聞。(《戰國策·趙策》) ⑤ 登是南邦。
(《詩經·大雅·云漢》) ⑥ 從弟子十人所。(《史記·滑稽列傳補》) 例① 的“倍”和例②的“畔”分別是“背”和“叛”的借字,倍與背、畔與判同音;例③的“培”和例④的“沒”分別是“憑”和“冒”的借字,培與憑、沒與冒是雙聲;例⑤的“登”和例⑥的“所”分別是“成”和“許”的借字,登與成、所與許迭韻。
2. 從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聲字的話,則多具有相同的聲符。由于漢字中形聲字占的比例極大,通假以音同音近為前提,所以通假多見于形聲字,而于形聲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聲符者居多。
例如:財—材、涂—途、常—嘗、倡—唱、底—砥、鄂—愕、匪—斐、靜—凈、僇—戳、說—脫、訟—頌、廩—懔、錫—賜、刑—形、政—征、悟—晤,等等。當然,聲音相同相近的字并不限于聲符相同的形聲字,因而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也并非都如此,比如:由—猶、時—伺、趣—促等,則是另外的情形,只是所占的比例交小罷了。
3. 從借代關系上看,通假字與被通假字有單借和互借之別。所謂單借,是指甲能借乙,乙卻不能借甲。
比如:屈伸的伸能借用誠信的信來替代,而誠信的信卻不能借用伸字來替代;背棄的背能借用倍婁的倍來替代,而倍數的倍卻不能借用背棄的背來替字和乙字可以互替代,即甲為本字時乙為借字,乙為本字時則為借字。例如: ①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曷是貴乎?(《報任安書》) ② 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年,酒五斗。
(《漢書·文帝紀》) ③ 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論積貯疏》) ④ 江河以濯之。
6.古文里的通假字是不是古人在作詩詞的時候寫錯的字
從廣義來說,古今字、異體字都在通假字的范疇內。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古今字指古已有之,后來又造了一個字,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中的“說”是古字,后來又造了“悅”字,都是“高興”的意思。
異體字指同音同義,寫法不同但用法相同。對于中學生來說,異體字、古今字知道一點知識就可以了,不需要深究。
通假字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音同本字,借來一用,也許兩個字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
通假字的出現,有一定的歷史原因,例如秦始皇焚書坑儒,古書幾乎都被燒光,后來流傳下來的相當一部分書籍都是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的,也許當時背誦者只記住了讀音,未記住其字形,再加上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
7.如何看待古文中的通假字
漢字的歷史悠久,演變復雜,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關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
這種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現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許慎在《說文解字·序》里說假借的定義是:“假借者,本無其字,以聲托事.”意思是說某一個詞義,本來沒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個同音字去表示.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語氣詞“耳”,本來是沒有表示這個詞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來表示.困難的“難”(繁體寫作“難”),本來是一種鳥的名稱,后來被借用來表示困難的“難”.這里的語氣詞“耳”和困難的“難”就是假借字,是一種“本無其字”的假借.這種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獨立運用.我們講的通假字是一種“本有其字”的假借,一個詞義,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時沒有用上,用的是另一個同音詞.這種通假字的借用是臨時性的,它的意義要根據上下文才能確定.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這樣,跳蚤的“蚤”有時用來替“早”的意義,如前面所舉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這個“蚤”必須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有時直接用“早”,不要“蚤”來代替,例如《左傳·隱公元年》:“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赤壁之戰》:“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此外,像“責”假借為“債”,“距”為“拒”,“內”假借為“納”,“倍”假借為“背”,等等,都是這種情況.但是,并不是說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們經常使用,并被社會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傳下來.因為語言文字必須是約定俗成才能充當社會交際的工具.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魏晉以后,古文用字逐漸固定,便不允許任意借用同音字了.但是因為秦漢以后的文言多為仿古作品,許多秦漢時代的通假字也隨著文言文流傳下來了,并且約定俗成了.通假字的讀音和被通假字的讀音本來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為語音的發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現代漢語里的讀音和被通假字的讀音已經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讀音依然相同.一般說來,通假字應當讀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罷,本讀ba,借作“疲”字,應讀pí內,本讀nèi,借作“納”字,應讀帕.這些,古漢語字典里都有說明,只要留心查閱就不會錯.識別通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古音學方面的知識,要有古漢語詞匯方面的知識,要有文字學方面的知識,才能對通假字作出分析、判斷.對于初學者來說,掌握通假字采用的辦法是多讀書,多查字典.多讀書能觸類旁通;遇到句子中解不通的字,查古漢語字典,看它是不是某個字的通假字,如果是,就得記住,以后遇到類似情況.就用得上了.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讀讀通假字方面的專門著作,如曹先擢先生的《通假字例釋》.。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的通假字怎么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