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我與古詩之間的故事作文600字
我 與 詩 的 故 事我與詩的故事
小時候,從我識字開始,媽媽就買了一本唐詩三百首的書給我,房間里都是媽媽抄下來的詩,貼得滿墻都是,媽媽一字一句的教我,我記得,媽媽教我的第一首詩是《詠梅》,“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在七歲的那年,媽媽和爸爸去上海做生意,臨走前,媽媽對我說:“孩子,你要堅強,聽外婆的話,要向梅花一樣。”爸媽離開了之后,我在想:“為什么要向梅花一樣呢?”
近日的一場大雪讓我明白了其中的含義。
清晨起來推開窗戶,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白雪皚皚,大雪紛飛,霧凇沆碭,給外頭增加了神秘之感。北風呼嘯,吹得人直哆嗦。趕緊下樓洗漱上學去,打開大門,原來生機勃勃的草地上,已是一片死寂。沒有昆蟲的伴奏聲,沒有小鳥嘰嘰喳喳的叫聲,小草上被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白雪,竹子也被壓彎了腰。在竹林之間,隱隱約約可以看見一抹紅暈,它桀驁的枝干在雪中佇立著,紅色的花兒在枝頭綻放,寒冷并沒有使它凋零,而使它更堅強的在雪中綻放。這是梅花,這就是“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唯有它屹立在雪中,它在雪中盡情開放,它傲視群雄,獨占鰲頭,將其它的花都給比下去,它雖然不是最美的,但它是最堅強的。
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要像梅花一樣的堅強。
讀了唐詩《詠梅》,讓我明白到了什么是生命中的堅強,就算是在寒冷的冬夜,大雪紛飛的晚上,在某個角落,青林翠竹之間,還有梅花在綻放,那就是生命中的堅強。
并追加懸賞 謝謝
2.一篇我與詩歌的故事500
我與詩歌的故事
會寫詩,是我夢寐以求的愿望,它就像磁鐵一樣吸引著我。我對它的感覺就像是老鼠對大米的喜愛,餓狼對獵物的渴望。它在我眼中就像是一件稀世珍寶一樣,讓我癡迷于它。
姐姐在學校里是個“小作家”了,所以我就去請教姐姐詩是怎么寫的。“呵,就你,就你也想寫詩”姐姐摸摸我的頭說。“干什么,為什么只有你可以學寫詩,偏偏我不行?”我撅著嘴巴說。
姐姐只好無奈地教我了,因為我是媽媽的心肝,我一哭,不知道姐姐她又會怎么樣?姐姐說學詩首先要用眼睛觀察四周,然后腦子里就會浮現出一些想法,然后把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寫出來,就是一首好詩了。聽了姐姐話,我恍然大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啊!
于是,我就按照姐姐說的,一步一步去做:我馬上興奮地奔出家門,到草地上朝西邊看晚霞,我放眼望去,天邊一片火紅.我馬上就脫口而出了一首詩:天邊的晚霞啊!你如一位魔術師,你把白云變成小狗,在天空的草坪上嬉戲;你把白云變成一條龍,在云層中穿梭;你把白云變成一群小朋友,在玩游戲。寫完后,我給姐姐看了一下,姐姐豎起大拇指,說:“寫得真不錯!”我聽了后,高興極了,我大聲說道:“耶!我會寫詩了,哈哈哈哈!”
從此以后,我就愛上了寫詩,寫詩也成了我難以割舍的愛好。它教我如何品味世間百態,教我如何感受人間真情。詩,我愛你!
3.我與古詩的故事
我與古詩文
中國古詩文的寶庫可真是博大精深,星光燦爛.古詩文更是我國文化的精髓。古詩文有一種精辟的美,一種其他文體無法取代的美。
面對那些小說,故事,我更喜歡古詩文.喜歡它合轍押韻,朗朗上口;我喜歡它詞句精練,通俗易懂.我喜歡它意境優美,含有哲理.古詩使人心胸豁然開朗,思想為之升華.甚至連外國人都贊嘆和欣賞.
我最早的啟蒙老師是媽媽,在她的指導下,我從小就對古詩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剛上學時就會背一二百首古詩文了。上三年級時,我在媽媽的指導下利用課余時間如饑似渴地閱背誦。由于背的多,我的記憶力也逐漸提高了。僅僅一年內,我就會背四百多道詩詞文賦了。在誦讀過程中,我認識了豪放的李白;認識了憂國憂民的杜甫;認識了滿腔熱血卻含冤屈死的岳飛……
通過誦讀古詩文, 給我了很大發。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我知道了子女對母親的深情;愚公移山的故事,讓我知道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賣油翁的故事,生動形象地告訴了我熟能生巧的道理。
古詩文不僅是我的良師,更是我的益友。它時時在提醒我、教育我。記得有一次,我與同學為了一件小事鬧翻了,心里十分生氣。這時,我想到了孔子的“九思”一—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岔思難,見得思義。比起古人,我為一件小事與同學爭吵,破壞了我與同學之間多年的友誼,實在膚淺,真是不應該!最后,我主動道歉,“化干戈為玉帛”,與那位同學又和好如初了。
古詩文的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使我深深的陶醉其中。 每讀一首好詩,都使我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羌管弄晴,菱歌泛意,嬉嬉釣叟蓮娃”這是對美麗的錦繡河山的贊美:“談笑有鴻懦,往來無白丁”這是對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的詠嘆:“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又是多么深沉激越的報國情懷!
床前明月、水上芙蓉,生活中的一點景致足以引發古人無窮的浮思;大江東去、破浪,古詩文當中記載了多少成敗得失、警世之理!知不覺中,古文已經在我的心中占據了一個猶如“親朋密友”的重要位置。學習古詩文不僅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樂趣。古人的才情讓我們許多后人都望塵莫及,欣賞古詩文,就是享受生活,品味人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驕傲!我愛古詩文,朋友們,來吧,讓我們一起“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希望更多的人會與古詩文為伴,與我國古代文化為伍,繼承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4.''我和古詩的故事''500字作文
推薦參考:
1、
《我與詩的故事》
小時候,當爸爸一字一字教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時,我也會跟著念幾句,那時只是覺得好玩。“古人怎么用那么短的句子就能說好一句話,寫好一篇文章呢?”我不解地問爸爸,爸爸卻笑而不答。
漸漸地,我長大了,知道且會背的詩也越來越多了,當別人說出上句,我會迅速地對出下句,“明月幾時有——把灑問青天”、“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其實那時候,我只會背詩,卻并不明白詩的意思,還曾鬧過笑話呢。那是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記得有一天,我在家里正饒有風趣地念著《從軍行》,媽媽遞給一個枇杷,說:“先吃個枇杷吧,挺甜的。”我接過枇杷,看了又看,說:“媽媽,它真的會跳舞嗎?”媽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說:“不是說‘琵琶起舞換新聲’嗎?”媽媽恍然大悟,笑得前俯后仰。
上小學后,在老師的指點下,我只要多讀幾遍就能了解詩的意思了,還可以把詩運用到生活中云呢。比如當春雨來臨時,我會不假思索支吟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當我遇到難題,經爸爸一點撥,明白了,我脫口而出:“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漸漸地,我不滿足于讀詩、背詩和填詩了,我還學會了寫詩。通過這學期對“輕扣詩歌的大門”的學習,我對詩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喜歡詩了。
這就是我,一個與詩為伴,以讀詩為樂的孩子。
2、《我與詩的故事》
從小到大,詩伴隨著我走過春夏秋冬,從“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到今天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我與詩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
我與詩相遇在南山腳下。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身影。
那么隨意,那么放蕩不羈,采一朵路邊的野菊,吸一口新鮮的空氣。沒有被困難擋住他的步伐,終于悠然的看到了南山的身影。
二
我于是相遇在草原上。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梵高正揮舞著手中的畫筆,構筑那幅美麗的向日葵。
也許只有在“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意境中,他才會揮舞著手中的畫筆,畫出他的夢想。
于是,我看到了向日葵一花獨秀的風采。
三
我于是相遇在海邊。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昔日一統北方的領袖曹操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吟道“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也許,只有大海才能懂得他的雄心壯志,用詩歌才能詠出他的志氣。
于是便有了“千里走單騎”的英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風采,才有了那華容道上一抹決然而去的身影。
我與詩的故事,有了陶淵明的步伐,有了梵高的畫影,有了曹操的雄心壯志。于是,我與詩的故事不再單調無味。
我與詩的故事,樂哉!悲哉!壯哉!
3.《我與詩的故事》
詩伴隨著我成長。
我最早接觸的古詩是《詠鵝》。記得那時我才三四歲,媽媽手里捧著《古詩三百首》,一字一句地教我:“鵝,鵝,鵝……”媽媽教我一句,我就奶聲奶氣地跟一句,讀音不準的字,媽媽就幫我糾正。不過五分鐘,我就會背了。我還學著古人的樣子,一邊背一邊搖頭晃腦。我不知道“項”是什么意思,就問媽媽:“媽媽,‘項’是什么?”媽媽耐心地告訴我:“‘項’是脖子的意思。”我想:既然是脖子的意思,為什么不念“曲脖向天歌”?
上了小學后,我接觸了更多的古詩,如《小池》《春曉》,雖然還不能一眼就看出詩的意思,但通過老師的講解,詩的意境就慢慢呈現出來了。比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我的眼前自然展現出這樣的畫面:一大片綠油油的荷葉,荷葉上停歇著蜻蜓,真有意思!我喜歡古詩,不僅因為古詩的意境很美,還因為它押韻,好記,朗朗上口。每次老師讓大家背古詩,不管是誰,都能流利地背誦,因此同學們都很喜歡它。
現在,我與詩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我還開始做詩了。去年六一兒童節我寫了一首詩《抓住童年的尾巴》,其中有一句“我想朝天空大喊:‘童年等等我’”,抒發了我對童年的依戀。其實,不論是現代詩還是古詩,都是在抒發自己的情感,記錄著心情的變化。我越來越喜歡詩,也越來越感受到與詩同行的快樂。
詩像一幅幅閱不盡的畫,處處精彩;詩像神奇的音樂,句句動人心弦。詩伴隨著我成長。
5.我和詩詞的故事150到600字
從小到大,詩伴隨著我走過春夏秋冬,從“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到今天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我與詩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
我與詩相遇在南山腳下。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身影。
那么隨意,那么放蕩不羈,采一朵路邊的野菊,吸一口新鮮的空氣。沒有被困難擋住他的步伐,終于悠然的看到了南山的身影。
二
我于是相遇在草原上。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梵高正揮舞著手中的畫筆,構筑那幅美麗的向日葵。
也許只有在“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意境中,他才會揮舞著手中的畫筆,畫出他的夢想。
于是,我看到了向日葵一花獨秀的風采。
三
我于是相遇在海邊。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昔日一統北方的領袖曹操望著無邊無際的大海,吟道“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也許,只有大海才能懂得他的雄心壯志,用詩歌才能詠出他的志氣。
于是便有了“千里走單騎”的英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風采,才有了那華容道上一抹決然而去的身影。
我與詩的故事,有了陶淵明的步伐,有了梵高的畫影,有了曹操的雄心壯志。于是,我與詩的故事不再單調無味。
我與詩的故事,樂哉!悲哉!壯哉!
6.我與古詩有什么事作文600字
在我的記憶長河里,事情就像“星星”一樣多,怎樣數也數不清。其中有一顆“星星”最讓我煩惱呢!
有一天,數學考試,我拿到考試卷一看,太簡單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隨便一寫,就好了。最后檢查也不檢查就交給了老師。然后就坐在座位上等待著“好消息”。
結果,“好消息”沒等著,卻等到了“壞消息”————我只考到了七十八分。我呆了一下,心想:我死定了,以媽媽的性格來說,她最見不得我考試考得很差,特別是因為馬虎出的錯,我有種不祥的“預感”。
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天空是那么藍,草兒是那么可愛,鮮花是那么紅,但是在我看來,一切都是灰色的,因為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剛回到家,媽媽就陰著臉問我:“考試考了幾分?”我冒著“生命危險”拿出那張“可怕”考試卷,遞給了媽媽,媽媽一看,對我嘮叨了好幾句,直到我的耳朵出“老繭”,才停下來
7.我與古詩文的故事
我與古詩文 中國古詩文的寶庫可真是博大精深,星光燦爛.古詩文更是我國文化的精髓。
古詩文有一種精辟的美,一種其他文體無法取代的美。 面對那些小說,故事,我更喜歡古詩文.喜歡它合轍押韻,朗朗上口;我喜歡它詞句精練,通俗易懂.我喜歡它意境優美,含有哲理.古詩使人心胸豁然開朗,思想為之升華.甚至連外國人都贊嘆和欣賞. 我最早的啟蒙老師是媽媽,在她的指導下,我從小就對古詩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剛上學時就會背一二百首古詩文了。
上三年級時,我在媽媽的指導下利用課余時間如饑似渴地閱背誦。由于背的多,我的記憶力也逐漸提高了。
僅僅一年內,我就會背四百多道詩詞文賦了。在誦讀過程中,我認識了豪放的李白;認識了憂國憂民的杜甫;認識了滿腔熱血卻含冤屈死的岳飛…… 通過誦讀古詩文, 給我了很大發。
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我知道了子女對母親的深情;愚公移山的故事,讓我知道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賣油翁的故事,生動形象地告訴了我熟能生巧的道理。 古詩文不僅是我的良師,更是我的益友。
它時時在提醒我、教育我。記得有一次,我與同學為了一件小事鬧翻了,心里十分生氣。
這時,我想到了孔子的“九思”一—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岔思難,見得思義。比起古人,我為一件小事與同學爭吵,破壞了我與同學之間多年的友誼,實在膚淺,真是不應該!最后,我主動道歉,“化干戈為玉帛”,與那位同學又和好如初了。
古詩文的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使我深深的陶醉其中。 每讀一首好詩,都使我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羌管弄晴,菱歌泛意,嬉嬉釣叟蓮娃”這是對美麗的錦繡河山的贊美:“談笑有鴻懦,往來無白丁”這是對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的詠嘆:“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又是多么深沉激越的報國情懷! 床前明月、水上芙蓉,生活中的一點景致足以引發古人無窮的浮思;大江東去、破浪,古詩文當中記載了多少成敗得失、警世之理!知不覺中,古文已經在我的心中占據了一個猶如“親朋密友”的重要位置。
學習古詩文不僅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樂趣。古人的才情讓我們許多后人都望塵莫及,欣賞古詩文,就是享受生活,品味人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驕傲!我愛古詩文,朋友們,來吧,讓我們一起“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希望更多的人會與古詩文為伴,與我國古代文化為伍,繼承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8.作文:我最喜愛的一首古詩(記敘文600字)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從古至今,我國涌現出無數偉大的是大詩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響亮的名字早已深深地刻在詩歌的歷史名碑上.他們的作品,更是被后人千古傳誦.我最喜愛的,是明代詩人于謙的《石灰吟》.
這首詩是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謙之作.詩的全文是這樣的: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還象征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碎骨粉身全不怕”極形象地寫出了石灰石燒成石灰的過程,而“全不怕”又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而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
這首詩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詩.句句都在寫石灰,而實際上卻句句在寫人.前兩句就石灰的特征說人,“若等閑”三個字,抒發了作者在困難面前的大無畏精神.末句表現了丹心照汗青的高風亮節.作者用這寥寥數十字,就深刻地反映了忠心報國的高貴品質,為人們樹立了一個榜樣.
當我第一次讀到這首詩時,心中熱血澎湃,被這種豪邁氣概所深深吸引.“千錘萬擊”、“烈火焚燒若等閑”、“碎骨粉身”這些詞匯語句映入我眼簾時,我心中感受到的是無所畏懼的精神和豪邁不已的氣概.
作者于謙身為明代大臣,以身作則,精忠報國,清白做人.他以這首大氣的七言絕句比喻自身,其語言明白,內涵深刻,其人與詩,永垂不朽.這首詩表達的正是:做人要像石灰一樣堅貞不屈,即使“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碎骨粉身”都無所畏懼,只為留下清白在人間.這也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高估品質:要清白做人.
這就是我最喜愛的一首詩——《石灰吟》.
望采納
9.我與古詩的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
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有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
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于是師徒兩人備了干糧,駕船出發。
到了東海蓬萊山后,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里練琴,我去尋師父。”說罷,就搖船漸漸遠離。
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余,舉目四眺。
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郁郁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群鳥啁啾飛撲的聲響。
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于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弦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后,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終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故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
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
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
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啊! 伯牙介紹: 伯牙 : bó yá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 歷代文獻關于伯牙的記載頗多,最早見于荀況的《勸學》篇:“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用夸張的手法極言其音樂演奏的生動美妙。 俞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拜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為老師。
學習了三年,俞伯牙琴藝大長,成了當地有名氣的琴師。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惱, 因為在藝術上還達不到更高的境界。
俞伯牙的老師連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對他說,我已經把自己的全部技藝都教給了你,而且你學習得很好。至于音樂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沒學好。
我的老師方子春是一代宗師,他琴藝高超,對音樂有獨特的感受力。他現住在東海的一個島上,我帶你去拜見他,跟他繼續深造,你看好嗎?俞伯牙聞聽大喜,連聲說好! 他們準備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東海進發。
一天,船行至東海的蓬萊山,成連對伯牙說:“你先在蓬萊山稍候,我去接老師,馬上就回來。”說完,連成劃船離開了。
過了許多天,連成沒回來,伯牙很傷心。他抬頭望大海,大海波濤洶涌,回首望島內,山林一片寂靜,只有鳥兒在啼鳴,像在唱憂傷的歌。
伯牙不禁觸景生情,由感而發,仰天長嘆,即興彈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滿了憂傷之情。
從這時起,俞伯牙的琴藝大長。 其實,成連老師是讓俞伯牙獨自在大自然中尋求一種感受。
俞伯牙身處孤島,整日與海為伴,與樹林飛鳥為伍,感情很自然地發生了變化,陶冶了心靈,真正體會到了藝術的本質,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傳世之作。 后來,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師,但真心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卻不多。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 邊避雨。
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動景象,琴興大發。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異樣的顫抖,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說明附近有人在聽琴。
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著一個叫鐘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兩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說:“我為你彈一首曲子聽好嗎?”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聽。
伯牙即興彈了一曲《高山》,子期贊嘆道:“多么巍峨的 高山啊!”伯牙又彈了一曲《流水》子期稱贊到“多么浩蕩的江水啊!”伯牙又 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聲,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兩個人結拜為生死之交。 伯牙與子期約定,待周游完畢要前往他家去 拜訪他。
一日,伯牙如約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已經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聞 聽悲痛欲絕,奔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一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后站立起來,將自己珍貴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
從此,伯牙與琴絕緣,再也沒有彈過琴 在《呂氏春秋》和《列子》中,記載有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一直為后世所傳誦。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時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寫了這個動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
10.【我與古詩的故事作文500字,有點水平的作文來,最好寫厭煩古詩
我與詩的故事在記憶里,我在懵懂之中便已開始讀詩、背詩了,只是并不懂的詩人暗含的心情.小的時候,我背誦唐詩僅僅為了好玩,并在押韻的四句詩中聯想出一幕幕的情景來:當讀到“飛流直下三千尺”后,便想去見見如此之長的瀑布.也許父母不讓,但我還是想找找“手可摘日月星辰”的危樓,如果“天上人”愿意,我還想找顆星星當作收藏品呢!當我跟父親說這些的時候,他的一陣哈哈大笑卻將我從夢境中拉回了現實,“這些都只是夸張的修辭手法罷了.”聽了這些,我大失所望,從此便對浪漫主義詩人置之不理.但是,當我長大了,懂得了修辭手法,了解了詩人的時代、經歷,才從心底體會到了唐詩宋詞的優美意境和詩人眼中的美,知道此時,才明白了陶淵明的朵朵菊花點南山,龔自珍的片片落葉護春泥.然而我最愛的,既不是韻致高遠的田園詩,也不是抑揚頓挫的杜詩,而是氣勢悲壯的邊塞詩.“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每當我讀到王翰的涼州詞時,總能體會到將士們的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豪邁凄涼.因此我最喜歡的便是這首詩了,每讀一次,都能讀出不同的感受,令人回味無窮.童年的我與詩的故事仍貯存在心靈深處,每到寂寞時便想一想,想起兒時天真幼稚的誤會,也只能莞爾一笑.漫長而又短暫的人生,就是一首詩,又長又短,有的大起大落,有的平平淡淡、有的轟轟烈烈,有的默默無聞,但無論如何,這首充滿哲理的人生之詩,都將是最精彩的一首詩,永遠都是最精采的一首詩,因為它獨一無二。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我與一首古詩詞的故事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