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鑒賞古詩中的用典
結合典故,找尋與詩人所想,所看。。的共同點
①引前人之言之事,使立論有根據
②詩中有不便于直接敘述的,借典故的暗示,委婉道出作者的心聲
③減少語詞的累贅,使語言更精練(近體詩有字數限制,詩句應力求經濟)
④使文辭典雅,加大歷史的縱深感,豐富詩歌內涵(充實內容,美化詩句)
答題步驟
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
其次對詩中用典的地方進行具體分析
第三是結合詩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詩人用典的作用
如果滿意,希望盡快采納。。..謝謝
2.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常見典故有哪些
詩詞的用典,是指在詩詞中借用歷史故事或神仙故事來抒情。還有一種說法,借用或點化前人的詩文佳句來抒情,也叫用典。因此,有的詩人就大量使用典故,堆砌典故。于是形成了一種堆典體。堆砌典故很使人費解,有人就說這是不太好的做法,是故意賣弄淵博。
其實也不盡然。
辛棄疾的詞,用典是最多的。
賀新郎----綠樹聽鵜鴃,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覓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攆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常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常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一共用了七個典故。
1、“馬上琵琶關塞黑”-----王昭君嫁匈奴和親典故。《王明君辭序》
2、“更長門翠攆辭金闕-”------漢武帝的皇后陳阿嬌被打入長門宮典故。
3、“看燕燕,送歸妾”--------衛國皇后莊姜的典故。《詩經。燕燕》
4、“將軍百戰----故人常絕”-----西漢將軍李陵與蘇武的典故。
5、“易水蕭蕭----悲歌未徹”------荊軻刺秦典故。《史記》
6、“啼鳥還-----常啼血”------蜀帝杜宇死后化作杜鵑啼血的典故。
7、“誰共我,共明月”-----用李白《春夜晏桃李園序》、《贈孟浩然》詩句意。
古代詩人寫詩用典的人不少,在此無法一一列舉。但在詞中,辛棄疾用典是最多的。你可以查一查辛詞。
另外,元散曲用典也很常見。
3.如何讀懂古詩詞.ppt
(一)讀懂詩歌表層含義的方法指導例1:(2013江蘇卷第二題)“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一聯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心境?(4分)學生常見答案: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感慨時光易逝的復雜心境。
【參考答案】:表達了厭惡官場、追求恬淡的心境。【解析】:“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雖不如“厭惡官場”那么明確,但應該還算正確。
但“感慨時光易逝”與“追求恬淡”卻相距甚遠,原因就是“簟”“便”無法理解,然后就抓住了“時光”不放,自然就成了“時光易逝”了。“便”運用組詞法,應該就是“便宜”之意,根據語境引申一下即“適宜”的意思了。
將“簟”解釋為睡覺用的“席子”還是有好些方法的,比如根據字形中的竹字頭,根據題目“醉眠”,根據上下文的“好鳥不妨眠”、“夢中頻得句”,或聯系已學李清照《一剪梅》中的“紅藕香殘玉簟秋”應該都能推斷出來。例2:(2011年江蘇卷的第一題)這首詩的開頭四句從哪三個方面對李白的詩作出了什么樣的高度評價?(3分)字面含義翻譯:李白的詩作無人可敵,他那高超的才思也遠遠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詩作)既有庾信詩作的清新之氣,也有鮑照作品那種俊逸之風。【解析】:在理解含義的過程中,要注意第二句中的“思不群”是主謂短語,而非“動賓短語”,這里的“思”是名詞“思想情趣”;要在三、四句前加上主語“李白的詩作”。
在這樣理解的基礎上,就自然得出答案。【參考答案】:詩壇地位,無人可敵;詩的思想情趣,灑脫不凡;詩歌風格,清新俊逸。
因此要讀懂詩歌的表層含義,我們也應該像文言文翻譯一樣運用以下方法:★ 實詞推斷--- 字形推斷、知識遷移、聯系上下文填充內容——詩中省略的主語、賓語、狀語、過渡語等調整語序——主謂倒裝、狀語后置、賓語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連綴,大體翻譯為意思相對完整的句子補充舉例:1、“可憐九月初三夜,露露似珍珠月似弓”。這里的“可憐”聯系下文的美景,即為古義“可愛”之意。
2、“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里的“悅”和“空”在理解時就必須使動。3、“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理解時就應該調換語序為:晴川漢陽樹歷歷,鸚鵡洲芳草萋萋。4、“人面不知何處,桃花依舊笑春風”這里的后一句理解時必須倒裝和補充,即“桃花依舊(于)春風中笑”。
(二)讀懂深層含義的方法指導1.品標題 標題是詩歌鑒賞的切入點,因為標題富含著諸多信息。可以這樣說,詩歌的題目是詩歌鑒賞的向導。
作用1:題目揭示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春日憶李白》就直接點明在春天,詩人杜甫對李白的思念和仰慕的這一主要內容。作用2:題目表露心情 《春日憶李白》題目中的“憶”就直接點出了對李白的思念與仰慕。
再如《春夜喜雨》《天凈沙·秋思》作用3:題目顯示詩歌題材,暗示詩歌內容。因為相同的詩歌體裁,有大體相似的詩歌內容。
如《鷓鴣天·送人》《在獄詠蟬》《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例1.((2007江蘇卷)鷓鴣天·送 人辛棄疾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1)“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蘊含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參考答案】:(1)翹首遠望,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路途艱險,祝福平安的關切之情;山高水長,前途迷茫的郁悶之情。【解析】:(1)我們從詩歌題目“送人”可以先大體上把握詩歌的題材為“送別詩”。
(2)回憶送別詩常抒發的感情:①依依不舍的留念、離愁別恨②情深意長的勉勵、贊頌、祝愿之情③坦陳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3)依據送別詩的大體情感,再結合這首詩的詩歌內容,確定這首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例2:(08江蘇卷)登金陵鳳凰臺李 白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并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4分)【參考答案】: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
寄寓人事滄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解析】:(1)根據題目“金陵鳳凰臺”,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歌的題材,即懷古詠史詩.(2)回憶懷古詠史詩的可能會有的思想感情。
(3)再結合頷聯和頸聯的內容,就可以得出其中蘊含的情感。★ 知識鏈接:各種不同題材的詩歌常見情感(1)惜別送別詩: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長的勉勵;③坦陳心志的告白;④別后情境的想象、擔憂與對友人的思念。
(2)思鄉懷遠詩:(羈旅行役詩)①羈旅愁思:張繼《楓橋夜泊》②思念親友: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③征人思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④閨中懷人:王昌齡《閨怨》(3)山水田園詩:①.歸隱田園,鐘情山水;②.描繪山川美景,熱愛祖國河山;③.厭棄官場黑暗,抒發閑適情調,表達自己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4)邊塞詩:①.主戰思想(謳歌邊關將士的奉獻精神、意欲建功立業的豪情、。
4.30怎樣鑒賞古詩中的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詩歌的語言中直接或間接地援用前人詩文名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典故,使詩歌的意蘊更加豐富、含蓄、深刻。
常見的古代詩詞用典有四個種類
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詩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例如:曹操《短歌行》結尾有“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原詩用周公姬旦輔佐年幼成王一事,說周公“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2.暗用。
間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詩歌中,含蓄雋永,天然渾成,不飾雕琢。行文流暢貫通,辭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領會詩意;知道出典則更覺意味深長。所以暗用又叫化用。例如:魯迅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子牛”一詞出自《左傳》。相傳齊景公晚年寵愛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嬌,要老父裝牛讓他牽著玩。景公應允,口銜繩,手著地,不停地學牛叫。齊景公年歲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門牙一顆。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廣泛流傳。魯迅用典充分表達了他甘做人民大眾的牛,抒寫了魯迅先生對人民大眾的忠誠和熱愛。
3.側用。
是指從典故側面意義取用典實,即故意避開典實的正面與反面意義,而另外選取典實的某一個側面,借事起興,旁敲側擊,顯現作者自己的用意。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簡意賅之效。 例如:宋梅堯臣《田家》詩是這樣寫的:“南山嘗種豆,碎莢落風雨;空收一束萁,無物充煎釜。”詩歌借用曹植《七步詩》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寫《七步詩》,訴說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殘、相煎太急之悲苦。梅堯臣借以描寫農夫生計之艱難。
4.反用。
即對原來典故反其意用之,即典故義與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對。通過暗示、對比、襯托等手法將典故具有的含義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例如:杜牧《九日齊山登高》中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之句,詩句表面是說自己垂淚,實際也是用典。春秋時,齊景公登牛山,北望國都臨淄而流淚,嘆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杜牧難得歡愉,和朋友登山,抒發感慨,認為不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落淚,感慨人生無常,古往今來盡皆如此,誰能幸免呢!這樣寫已經和齊景公登牛山而流淚的感情迥然不同了。但詩人仍沒有跳出惆悵、哀怨、郁悶的樊籬,以人生無常聊以**,語似曠達,實則抑郁感傷。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鑒賞用典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