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擇一首你最喜歡的古詩
嘛意思?
1聲情并茂頌古詩
這個很簡單吧,只要掌握好抑揚頓挫,聲調起伏就行。建議多看看詩朗誦節目
2咬文嚼字品古詩
這個應該是讓你寫篇賞析古詩的文章吧,如果是純應付作業,自己上網上找一篇古詩賞析就可以。如果不是,還是自己創作為好
3配上音樂唱古詩
比較難哈如果是要給古詩譜曲,抱歉,鄙人愛莫能助。但如果是給古詩找一個背景音樂的話……
楓橋夜泊——天上之父
從軍行(王昌齡)——精忠報國
約客(趙師秀)——悲情城市
等等啦
4配上插圖畫古詩
沒有點功底誰也做不到,不過如果你很擅長就另當別論了。只要畫得好,,大致按照詩的意境去創作就可以,比如說“兩個黃鸝鳴翠柳”,那就畫倆黃鸝,再補上柳樹的背景即可
當然還有其他形式,這里就只是簡單說說題中提到的
綜合來看,鄙人覺得好是第一條容易一些,不知道樓主怎么看呢?
還是那句話,如果是純應付作業,自己上網上找一篇古詩賞析就可以,找短的(詩短賞析也短),再不就上書店找詩詞鑒賞辭典抄,里面老全了
自己寫的話,先把寫作背景詩詞大意都弄懂,捷徑是擴寫詩的詩意(原詩越長越好,這樣自己創作就少一些)。另一條路是真真切切在體會詩的基礎上,寫一篇散文,對詩中的意境加以描述,借己之口抒發詩人之情
這只是鄙人的一點愚見,樓主還可參考他人的意見綜合施行
唉,自己找得到嘛
算了,粘貼如下
靜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舉 頭 望 明 月,
低 頭 思 故 鄉。
長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后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這首五言絕句從“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詩人的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鄉圖。詩歌的語言清新樸素,明白如話;表達上隨口吟出,一氣呵成。但構思上卻是曲折深細的。詩歌的內容容易理解,但詩意卻體味不盡。
短賞析: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
2.摘抄一首你喜歡的古詩詞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借它來抵御匈奴的南侵。
[簡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3.你最喜歡的一首中國古詩詞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譯文】 清晨欄桿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上露水似乎是飲泣的淚珠,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燕子雙飛走離開了。皎潔的月亮不熟悉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都照入大戶人家。
昨夜西風猛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了天涯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
【注釋】: 檻:欄桿。 羅幕: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
朱戶:猶言朱門,指大戶人家。 尺素:書信的代稱。
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作品鑒賞】 此為晏殊寫閨思的名篇。詞之上片運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選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點出離恨;下片承離恨而來,通過高樓獨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態生動地表現出來。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三句和柳永、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足見本詞之負盛名。全詞深婉中見含蓄,廣遠中有蘊涵。
起句寫秋曉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象默默飲泣。
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潔),這里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感情移于客觀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畫痕跡較顯,與大晏詞珠圓玉潤的語言風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寫心情、渲染氣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寫新秋清晨,羅幕之間蕩漾著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了。
這兩種現象之間本不一定存聯系,但充滿哀愁、對節候特別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為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去。這里,與其說是寫燕子的感覺,不如說是寫簾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輕寒,而且心理上也蕩漾著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
燕的雙飛,更反托出人的孤獨。這兩句純寫客觀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
接下來兩句“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從今晨回溯昨夜,明點“離恨”,情感也從隱微轉為強烈。
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離恨之苦,而只顧光照朱戶,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應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仿佛是無理的埋怨,卻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悵觸。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過片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
“獨上”應上“離恨”,反照“雙飛”,而“望盡天涯”正從一夜無眠生出,脈理細密。“西風凋碧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落葉的回憶。
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顯著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幾乎言盡的情況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這里固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之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對廣遠境界的騁望,這是從“望盡”一詞中可以體味出來的。這三句盡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凈鉛華,純用白描。
這三句是本詞中流傳千古的佳句。 高樓騁望,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彩箋,這里指題詩的詩箋;尺素,指書信。
兩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愿望與音書無寄的可悲現實對照起來寫,更加突出了“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詞也就這渺茫無著落的悵惘中結束。“山長水闊”和“望盡天涯”相應,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處”的慨嘆則更增加曳不盡的情致。
婉約派詞人許多傷離懷遠之作中,這是一首頗負盛名的詞。它不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點,而且具有一般婉約詞少見的寥闊高遠的特色。
它不離婉約詞,卻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約詞。附:王國維提到的“三種境界” 晏殊【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別離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柳永【鳳棲梧】 佇倚危樓風細細。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
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曾此詞“昨夜西風”三句和柳永、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 第一層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層境界為衣帶漸寬終不悔。
4.選一首你最喜歡的古詩詞,寫一篇賞析文 500字
卜算子·詠梅(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賞析】
陶淵明愛菊,為的是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的閑適;周敦頤喜蓮,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而陸游重梅,則為的是“雪虐風肆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的堅貞。
上闋狀物寫景,描繪了風雨中獨自綻放的梅花。梅花長在偏僻的“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它不是由人精心栽種的,它寂寞地開放著。“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在這樣的暮色黃昏中,獨自挺立開放的梅花難免會有著孤苦無依的愁苦,更何況環境如此惡劣,風雨交加,倍受摧殘。這實在令人深深嘆息。
下闋抒情寄志, 主要抒寫梅花的兩種美德。“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它的其一美德是樸實無華,不慕虛榮,不與百花爭春,在寒冬就孤傲挺立開放,它的與世無爭使它胸懷坦蕩,一任群花自去嫉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它的其二美德是志節高尚,操守如故,就算淪落到化泥作塵的地步,還香氣依舊。這幾句詞意味深長。以“群花”喻當時官場中卑下的小人,而以梅花自喻,表達了雖歷盡艱辛,也不會趨炎附勢,而只會堅守節操的決心。
縱觀全詞,詩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飽受摧殘,花粉猶香的梅花,比喻自己雖終生坎坷,絕不媚俗的忠貞,陸游以他飽滿的愛國熱情,譜寫一曲曲愛國主義詩篇,激勵了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謂“雙鬢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5.你最喜歡的一首古詩是什么
我最喜歡的一首詩:
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作者]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這里的柬友應該是寫給一位朋友,根據納蘭的性格和詞風,這首詩恐怕是為安慰一位失戀的朋友所做,當然失戀的應該是個男性,這里是從女性的角度寫一首詞來安慰朋友。最后兩句明寫女子遭遺棄后的抱怨,暗寫當初兩人山盟海誓,而女子如今負心。當然最大的可能是當初兩人訂有私情,而后來女方迫于某壓力,不得不另嫁他人,而男方無法接受,所以作者勸他,寬慰朋友接受現實,并引用典故說明感情的事自古如此,要多想開些。
6.抄寫一首你最喜歡的古詩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注釋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冬葵,我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藥。
晞:天亮,引申為陽光照耀。
陽春:溫暖的春天。
布:布施,給予。
德澤:恩惠。
秋節:秋季。
焜黃:形容草木凋落枯黃的樣子。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cuī"。
徒:白白的
百川:河流。
譯文
早晨, 園中有碧綠的葵菜,晶瑩的朝露等待在陽光下曬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灑滿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現出一派繁榮生機。
常常擔心肅殺的秋天來到,花和葉都變黃衰敗了。
千萬條大河奔騰著向東流入大海,什么時候才能再向西流回來?
如果年輕力壯的時候不知道圖強,到了老年頭發花白,一事無成,悲傷也沒用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一首你最喜歡的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