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農民的詩句
采桑
【南北朝】民歌
蠶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綠。女兒采春桑,歌吹當春曲。
歸園田居
【魏晉】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椋,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
【魏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希。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過山農家
【唐】顧況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憫農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刈稻了詠懷
【唐】杜甫
稻獲空云水,川平對石門。寒風疏落木,旭日散雞豚。
野哭初聞戰,樵歌稍出村。無家問消息,作客信乾坤。
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
【唐】唐彥謙
為笑江南種稻時,露蟬鳴后雨霏霏。
蓮盆積潤分畦小,藻井垂陰擢秀稀。
得地又生金象界,結根仍對水田衣。
支公尚有三吳思,更使幽人憶釣磯。
2.描寫農民勞動場面的詩句
最佳答案1、《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馀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3、《歸園田居》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4、《四時田園雜興》
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5、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6、
晨星里荒匯。戴月荷鋤歸
7、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8、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9、
刺繡五彩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3.關于農民的古詩
關于農民的古詩包括: 1、東晉陶淵明《勸農》 原文: 熙熙令德,猗猗原陸。
卉木繁榮,和風清穆。 紛紛士女,趨時競逐。
桑婦宵興,農夫野宿。 譯文: 先民和樂美德崇,田園鋤禾郁蔥蔥。
花草樹木皆茂盛,于時清平送和風。 男男女女趁農時,你追我趕忙不停。
養蠶農婦夜半起,農夫耕作宿田中。 2、南宋陸游《農家嘆》 原文: 有山皆種麥,有水皆種秔。
牛領瘡見骨,叱叱猶夜耕。 竭力事本業,所愿樂太平。
門前誰剝啄?縣吏征租聲。 一身入縣庭,日夜窮笞搒。
人孰不憚死?自計無由生。 還家欲具說,恐傷父母情。
老人儻得食,妻子鴻毛輕。 譯文: 所有的山坡都種上了麥啊,所有的水田都種上了稻。
唉,牛兒磨爛了頸脖,露出了瘦骨啊,還不停地吆喝它連夜把土地耕刨。 唉,用盡心力,在田地上耕作啊,只想要過上一天太平日子樂陶陶。
門前誰在把門敲,唉,又是縣吏一聲聲逼著把租稅交。 我被抓進了縣府衙門,唉,那日日夜夜無休止的拷打哪里受得了。
普天下的種田人,有誰不怕被打死?暗想我一定也生命難保。 放還家中想向家人一一說明,又怕刺傷雙親的心腸。
唉!要是老人們能得到溫飽,妻子兒女的生命只好視作鴻毛,再也顧不了。 3、南宋范成大《田舍》 原文: 呼喚攜鋤至,安排筑圃忙。
兒童眠落葉,鳥雀噪斜陽。 煙火村聲遠,林菁野氣香。
樂哉今歲事,天末稻云黃。 譯文: 大家呼喚著扛著鋤頭出了村莊,匆匆忙忙地修筑著打谷場。
小孩子歡快地躺在落葉堆里玩耍,斜陽中一群群鳥雀喳喳叫得忙。 遠遠的村中傳來陣陣笑語,炊煙裊裊;田野上林木與野草散發著迷人的芳香。
今年真是個高興的年頭,一望無際的稻田已是一片金黃。 4、唐代李紳《憫農二首(其二)》 原文: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5、唐代王建《田家行》 原文: 男聲欣欣女顏悅,人家不怨言語別。
五月雖熱麥風清,檐頭索索繰車鳴。 野蠶作繭人不取,葉間撲撲秋蛾生。
麥收上場絹在軸,的知輸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復上身,且免向城賣黃犢。
田家衣食無厚薄,不見縣門身即樂。 譯文: 看著眼前豐收的景象,男人們的話語里充滿了喜悅,女人們的臉上也洋溢著笑容,家家戶戶再也沒有怨言,說的話也和往常不一樣了。
雖然五月天氣炎熱,此時的麥風卻給人以清涼的感覺。在村中的屋檐下,婦女們正忙著用繰車繅絲,繰車上發出一陣陣傾細的聲音。
家蠶豐收,野蠶做的繭再也沒有人來收取,于是這些繭在樹上就變成了秋蛾,在樹葉間撲撲地飛舞著。麥子收割以后一筐一筐地堆放在麥場上,絹布織成后一匹一匹地纏在軸上,農民們可以確認今年的收成已足夠繳納官府的賦稅了。
不指望還有入口的糧食,也不指望還有絹布剩下來做件衣服穿在身上,只是暫且可以免除去前往城中賣掉自己的小黃牛了。農民家庭的衣食實在談不上什么好與壞,只要家里人不被捉進縣衙門,便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情了。
6、唐代崔道融《田上》 原文: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
譯文: 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連高處的田里也存滿了一片白茫茫的水,為了搶種,農民披著蓑衣冒著雨,半夜就來田里耕作。 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盡的時候,天還遠遠未亮呢。
7、唐代張籍《野老歌》 原文: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
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
譯文: 老農家中貧困在深山中居住,在山上開墾了田地有三四畝。苗少稅多家人什么也吃不到,糧食都被收入官府腐爛成土。
年終鋤犁停放在空空的房間,呼喚兒子上山去拾橡子果實。西江商人有珍貴的珠寶無數,他們船上養的狗都常常吃肉! 8、唐代韋應物《觀田家》 原文: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譯文: 一場微細的春雨百草充滿生機,一聲隆隆的春雷驚蟄節令來臨。 種田人家一年能有幾天空閑,田中勞作從驚蟄便開始忙碌起來。
年輕力壯的都去田野耕地,場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來了。 從田中歸來常是太陽落山以后,還要牽上牛犢到西邊山澗去飲水。
挨餓辛勞農夫們從不叫苦,一場貴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們充滿了喜悅。 糧倉中早已沒了往日的存糧,但官府的派差卻還無盡無休。
看到農民這樣,我這不耕者深感慚愧,我所得的俸祿可都出自這些種田百姓。 9、唐代顏仁郁《農家》 原文: 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
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 譯文: 半夜里就喊起孩子們,趁著天剛破曉,趕緊到田里去犁土,瘦弱的老牛有氣無力,正拉著犁在田里艱難地走著,越走越慢,累得幾乎拖不動犁具了。
一般人不知道種田人的辛苦,竟說田里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長成的。 10、元代馮子振《鸚鵡曲·農夫渴雨》 原文: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惱殺農父。
稻苗肥恰待抽。
4.關于農民的古詩
憫 農1
李 紳
春 種 一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四 海 無 閑 田,
農 夫 猶 餓 死。
[注釋]
1.憫:憐憫。
2.粟:(sù)
[簡析]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于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
5.描寫農民辛苦勞動的詩句
《歸園田居》
作者: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舊。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譯文: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臨披著月光才回家。
山徑狹窄草木叢生,夜間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
衣衫被沾濕并不可惜,只愿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本詩就是其中的第三首。
這首“種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個字的小空間里,表達出了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了詩人隱居之后躬耕勞動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