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霖鈴名詞賞析
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杰出代表。
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后情景。
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
《禮記&S226;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歷七月。
然而詞人并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
“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凄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后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
“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興致。
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類銳!這里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
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敵千鈞!詞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心獨白。
這里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后“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
“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 ;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
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舍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
“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凄涼的秋季,離情更甚于常時。
“清秋節”一辭,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
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后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
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
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點染之間 ,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后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
“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后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煩惱。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遙應上片“ 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灸人口,是因為它在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
這種格調的形成,有賴于意境的營造。詞人善于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致,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賞析二】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記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即為證明。
在不勝枚舉的柳詞中,《雨霖鈴》是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曉風殘月柳三變,滴粉揉酥左與言”的謔語。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于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并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
當時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只批了四個字說:“且去填詞”。柳永在受了打擊之后,別無出路,就只好以開玩笑的態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蘇州、杭州等都市過著一種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無聊,流連坊曲,在樂工和歌妓們的鼓舞之下,這位精通音律的詞人,才創作出大量適合歌唱的新樂府(慢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 自古。
2.唐詩宋詞鑒賞
王之渙《登鸛雀樓》
[簡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云海蒼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霧繞,太陽變白,挨著山峰西沉。“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樓下滔滔的黃河奔流入海。這兩句畫面壯麗,氣勢宏大,讀后令人振奮。
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這首詩由兩聯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3.宋詞賞析
詞體進入晚唐五代以后,經文士的改造與加工而漸趨成熟,又經“花間鼻祖”溫庭筠的創造和南唐詞人馮延巳、李煜的強化,進一步確立了以小令為住的文本體式和以柔情為主的題材取向、以柔軟婉麗為美的審美規范。
婉約與豪放在這時已經出現分流的端倪。〈花間〉諸人除偶有山川羈旅之作外,皆流連光景,詞風柔婉,為詞奠定了婉約的基調。南唐以李煜為代表,國破前亦多靡靡之音,國破后則雜家國之恨、身世之感,漸有金石之音。 (家國之恨、身世之感、金石之音,這其實就是豪放派的基本特征)可以說,李煜北擄后的一些作品,已開豪放派之先河。王國維注意到了這一點,他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李煜的某些詞,已的確讓我們聽到了豪放的聲音。如〈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浪淘沙〉“往事只堪哀”,等等。
進入北宋后,柔婉之詞風占主流。晏、歐、秦、柳諸人,可作為婉約一派的代表。而大文豪帶有大英雄氣的蘇軾,自然不甘受此柔靡之風約束。他不僅拓寬了詞的領域,擴展了詞的體裁,也改變了詞的風格。于是,他就成為北宋乃至后來豪放詞派的杰出的代表。蘇軾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詞的音律規范而不為音律所拘,詞的可讀性勝于可歌性;周邦彥則注重詞的協律可歌,情感的抒發有所節制而力避豪邁,對詞的藝術的追求重于對詞的意境的開拓。其后的南宋詞,就是沿著這兩種方向分別發展。
到了南宋,由于國破家亡的社會背景,許多詞人以筆為刀槍、以詞為號角,盡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以辛棄疾為代表的辛派詞人把豪放詞風推到了極致。但是由于長期以來詞多趨于宛轉柔美,人們便形成了以婉約為正宗的觀念,直到南宋姜夔、吳文英、張炎等大批詞家,無不從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響。李清照在〈論詞〉一文中簡述了詞的發展史,批評了蘇軾等人的詞“皆句讀不葺之詩耳”,第一次提出詞“別是一家”的觀點。提出了對詞體豪放與婉約風格問題的思考。
徐師曾(字伯魯,明嘉靖時人),在《文體明辨序說》中也指出:“至論其詞,則有婉約者,有豪放者。婉約者欲其辭情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雖各因其質,而詞貴感人,要當以婉約為正。”婉約與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風格流派繁富多樣的宋詞,但可以說明宋詞風調具有或偏于“陰柔”之美、或偏于“陽剛”之美的兩種基本傾向,有助于理解宋詞的藝術風格。
4.宋詞鑒賞《唐多令唐多令》 吳文英 何處合成愁
南宋詞人吳文英系浙江寧波人,景定時,受知于丞相吳潛,往來于蘇杭之間。
他一生大都是做一點掌管文筆的小職務,生活很不得意。這首詞便反映了他飄泊生涯中的失意情懷。
從詞題看,所寫的內容是與一位友人的惜別。時值清秋季節,詞人愁緒滿懷地與朋友作別。
劈頭一句便以設問的語氣寫道:什么情況下最使人愁呢?離別之人正逢深秋。 北宋詞人柳永有句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說的正是這樣的意思。
吳詞的新意在于“心上秋”三字,心靈上的悲涼與秋深之時的冷落相感應,才令人更為愁苦,這就比單純外界自然的秋增加離愁要深入一籌。另外“心上秋”也正是一個“愁”字,這種語意學的運用也很新巧地點明了愁上加愁的蘊意。
“縱芭蕉,不雨也颼颼”是詞人就眼前景物的感受。雨打芭蕉是令人惆悵的,在詞人愁苦的心境中,縱然晴晝無雨,芭蕉只在秋風中的搖曳,也令人感到涼颼颼地凄楚。
“颼颼”是詞人心靈上的一種感覺,是詩人的情緒與外界景物的一種凝合,是詩人主觀情感向外部世界的一種投射。 “都道晚涼天氣好”一句雖然寫得極白,但卻更反襯出詞人心境的沉郁:清秋之夜,萬里無云,明月朗照,這是一個團圓的象征,而對離別之人卻成為引起無限遺憾的表態。
在此情景下登樓遠望,長路漫漫,這對于即將踏上征途的詞人越發不堪其愁,不勝其苦了…… 上闋是就眼前之景抒發離別之愁。 下闋拓寬一步,展示自己的心靈背景和深層意緒;青春年華和經歷的種種悲觀都如夢如煙地消逝了,心境正如這百花凋零的深秋一樣空寂冷落,春天的花瓣,盛夏的綠葉都被時間的流水沖刷得不留一點痕跡,“年事夢中休”是詞人心情的直抒;“花空煙水流”是形象化的比喻,“意”與“象”交融互補,就構成一個完滿的詩的境界,令人玩味、沉吟,獲得了想象的馳騁和美感的享受。
“燕辭歸,客尚淹留”;“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系行舟”。是兩組“景”與“情”的對應反襯結構語式。
前句中以秋深燕歸的自然景象對比自身仍在外飄泊、有家不得歸的苦痛情緒;后句中以垂柳柔條不能系住自身飄泊的行蹤與家人同住,而只能長系行舟的象征性的對比,訴說一個“永恒的流浪者”的苦況。 這樣就把與友人的惜別賦予了較深層的內涵,使讀者更能體會詞人命筆時的復雜心情和離別之際的紛紛意緒。
5.宋詞賞析
醉花陰(李清照·北宋)
薄霧濃云愁永晝,
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櫥,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此詞,憂郁凄涼之至。雖有香魂,亦自消瘦也】
南鄉子(辛棄疾·南宋)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稼軒詞,盡數英雄都不似,千載長江空自流。豪放至極,必沉郁至極也】
南鄉子(蘇軾·北宋)
自述
涼簟碧紗廚,一枕清風晝睡馀。
睡聽晚衙無一事,徐徐,讀盡床頭幾卷書。
搔首賦歸歟,自覺功名懶更疏。
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占得人間一味愚。
【自述清凈兩無為,誰解其中滋味。國事難為,自我消遣耳】
中呂·山坡羊(張養浩·元)
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意踟躕。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縱覽興亡,最苦人間。千古絕句,欲添還難】
卜算子(陸游·南宋)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傲視群芳,非不欲共艷,事不我與也】
破陣子(晏殊·北宋)
【不知是哪首,然晏殊之詞溫雅處,聞金石聲】
6.求10篇唐詩宋詞的鑒賞文章
長恨歌 七言古詩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 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 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 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 始是新承恩澤時。 云鬢花顏金步搖, 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 春從春游夜專夜。
后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 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云, 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 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 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 西出都門百余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 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 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 云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 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 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 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 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 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子弟白發新, 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 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 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 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 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 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 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 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云起, 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 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 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銀屏迤邐開。
云鬢半偏新睡覺, 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 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 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 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里恩愛絕, 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 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 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 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愿作比翼鳥, 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注解】: 1.漢皇:指唐明皇。
2.御宇:上帝治理天下。 3.“姊妹”句:姊妹指楊貴妃受寵后,其姊妹三人皆封夫人。
4.漁陽鼙鼓:指安祿山在漁陽起兵叛亂。 5.薄:臨近、靠近。
6.信:任憑。 7.碧落:道家稱天空為碧落。
8.青娥:年輕美貌的女子。 9.玉扃(jiong1):門閂。
10.迤(yi3)邐(li3)開:一路敞開。 11.闌干:縱橫。
12.“昭陽”兩句:意謂和玄宗的恩愛已成為過去,永遠斷絕了。在蓬萊宮中卻要長久度過寂寞的歲月。
13.鈿(dian4)合:鑲金花的合子。 14.“此恨”句:玄宗和楊貴妃生死離別的遺恨,永無絕期。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歌頌愛情的長篇敘事詩,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 情悲劇。
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回旋宛轉的動人故事,并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 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
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起第一部分,敘述安 史之亂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終于得到了楊氏。而楊氏由于得寵,(又鳥)犬升天。
并反復渲染玄宗之 縱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釀成了“漁陽鼙鼓動地來”的安史之亂。這是悲劇的基礎,也是“長恨 ”的內因。
形象地暗示唐玄宗迷色誤國,是這悲劇的根源。“六軍不發無奈何”起為第二部分,具體描述 了安史之亂起后,玄宗的倉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軍”駐馬要求除去禍國殃民的貴妃,“宛轉娥眉馬前 死”是愛情悲劇的形成。
這是故事的關鍵情節。楊氏歸陰后,造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和纏綿悱惻的相 思。
詩以酸惻動人的語調,描繪了玄宗這一“長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淚下。“臨邛道士鴻都客” 起為第三部分,寫玄宗借道士幫助于虛無縹渺的蓬萊仙山中尋到了楊氏的蹤影。
詩人采用浪漫主義手法, 忽而天上,忽而人間,在仙景中再現了楊氏“帶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 表示愿作“比翼鳥”、“連理枝”,進一步渲染、深化“長恨”的主題。結局又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 恨綿綿無絕期”深化了主題,加重了“長恨”的分量。
令人低回沉思。全詩寫情纏綿悱惻,書恨杳杳無窮 。
文字哀艷動人,聲調悠揚宛轉,千古名篇,常讀常新。“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 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正是詩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劇,抒發自己的痛苦。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宋詞鑒賞葉夢得名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