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宋詞簡釋怎么樣
由唐圭璋先生選釋的這本《唐宋詞簡釋》,一共選釋了二百三十二首詞,比之《宋詞三百首》少了一些,而其中唐詞選了五十六首,占有一定的比重,另外的一百七十六首的宋詞,也多有《宋詞三百首》所未選者。
是以單從讀詞的角度來看,此書也有一定的價值。 唐先生的選本并沒有指出選詞的標準,但依我看來,還是以婉約詞居多。
這一點可以從詞人詞作的入選數量上看出,如入選作品最多的詞人是李煜,有十九首之多;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蘇軾和辛棄疾,分別只有十首和七首,兩者加起來還不如李煜一人多。當然,倒也不能完全從某一兩個詞人入選作品的多寡來判斷一本選集的風格,比如同為婉約派大師的柳三變,他的詞在這本集子里也只入選了七首,和辛棄疾差不多。
但是,集子里所選的辛棄疾的七首詞里,大部分還是婉約詞。而另一位豪放派大師蘇軾入選的十首詞里,除了《念奴嬌·大江東去》之外,全部都是婉約詞。
所以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這本集子還是以婉約詞為主的。 而這本集子的整體風格也是簡而不約。
書給人的整體印象很干凈,就是原詞加上一段簡短的點評,沒有太多花哨的東西。而那些小短評,卻是很見功力,很耐讀。
唐先生的點評照顧到了字、詞、句、篇、章,哪些地方值得欣賞為什么值得欣賞都一一指出,卻又僅是點到為止,既讓讀者加深了對詞的欣賞,又沒有進行太多的干擾,讀著就比較舒服。而難得的是,唐先生的點評往往不俗,很能給人以啟示,又不流于泛泛。
比如,他在點評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時說“小詞而蒼莽悲壯如此,誠不多見”,這個點評給我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 人民文學出版社這個版本也相當漂亮。
從裝幀到內頁都相當簡潔而古雅,里面的插畫也很漂亮,讓人賞心悅目。總之,這本古詞選本還是相當有閱讀和收藏價值的。
2.唐宋詞簡釋怎么樣
由唐圭璋先生選釋的這本《唐宋詞簡釋》,一共選釋了二百三十二首詞,比之《宋詞三百首》少了一些,而其中唐詞選了五十六首,占有一定的比重,另外的一百七十六首的宋詞,也多有《宋詞三百首》所未選者。
是以單從讀詞的角度來看,此書也有一定的價值。 唐先生的選本并沒有指出選詞的標準,但依我看來,還是以婉約詞居多。
這一點可以從詞人詞作的入選數量上看出,如入選作品最多的詞人是李煜,有十九首之多;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蘇軾和辛棄疾,分別只有十首和七首,兩者加起來還不如李煜一人多。當然,倒也不能完全從某一兩個詞人入選作品的多寡來判斷一本選集的風格,比如同為婉約派大師的柳三變,他的詞在這本集子里也只入選了七首,和辛棄疾差不多。
但是,集子里所選的辛棄疾的七首詞里,大部分還是婉約詞。而另一位豪放派大師蘇軾入選的十首詞里,除了《念奴嬌·大江東去》之外,全部都是婉約詞。
所以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這本集子還是以婉約詞為主的。 而這本集子的整體風格也是簡而不約。
書給人的整體印象很干凈,就是原詞加上一段簡短的點評,沒有太多花哨的東西。而那些小短評,卻是很見功力,很耐讀。
唐先生的點評照顧到了字、詞、句、篇、章,哪些地方值得欣賞為什么值得欣賞都一一指出,卻又僅是點到為止,既讓讀者加深了對詞的欣賞,又沒有進行太多的干擾,讀著就比較舒服。而難得的是,唐先生的點評往往不俗,很能給人以啟示,又不流于泛泛。
比如,他在點評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時說“小詞而蒼莽悲壯如此,誠不多見”,這個點評給我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 人民文學出版社這個版本也相當漂亮。
從裝幀到內頁都相當簡潔而古雅,里面的插畫也很漂亮,讓人賞心悅目。總之,這本古詞選本還是相當有閱讀和收藏價值的。
3.有關“唐宋詞欣賞”的論文
落花之下的獨立人 ——從宋詞中的落花意象淺析宋代文人的命運觀 【關鍵詞】 落花 命運偶然性 文人的個人際遇 家國憂患意識 【內容摘要】宋詞中的意象浩如煙海,本文將選取“落花”這一意象,從士大夫階層、失意文人以及女性詞人,三個層面,結合具體作品,和詞人寫作時的背景和心態,試分析“落花”意象在宋詞中的特殊意蘊和內涵,及其中所表達的宋代文人的命運觀和家國意識。
花在一個春天完成從盛開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著四季循環,暗示著時光流逝。落花凋零,飄搖隨流水,太多的人看到這樣的一幕,都會覺得一種不可自制的悲傷。
這是因為,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敗、物之盛衰”的縮寫。葉嘉瑩先生在《迦陵論詩從稿》中也曾這樣寫道:“枝頭上憔悴暗淡的花朵,較之被狂風吹落的滿地繁紅更加使人覺得難堪。
后者雖使人對其夭亡深懷惋惜,而前者則使人清清楚楚地認識到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滅的殘酷的事實。后者屬可避免之偶然的意外,前者則是不可逃避的一切生物之終結的定命。”
看落花的人,由落花生命的逝去,而感覺到自己的命運就如同飄忽不定的落花一樣偶然,毫無定則。從而,產生了一種,命運無常的悲戚心理。
落花便由一種單純的自然事物,轉變成為了一種富有豐富的藝術內涵的意象。 其實,最早提出這種落花意象中所蘊含的人類命運偶然觀的是南朝的范縝。
在《南史范縝傳》中,這樣寫道:“竟陵王子良精言佛教,而縝盛稱無佛。子良問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貴貧賤?縝答曰:人生如樹花同發,隨風而墮,自有拂幌墜于茵席之上,自有開藩籬落于糞溷之中。”
這段話是他與竟陵王蕭子良就關于因果報應說所作的辯論。范縝說,“人生好象落在地上的花朵,有些花朵被風吹落到廳堂里,飄落到席子上,坐墊上,正如你一樣出身高門,享受富貴;而有些花瓣被吹到糞坑里,就像我,一生不幸。”
這即是說,人的富貴、貧賤,只不過是偶然的遭遇不同罷了。他認為人類社會的富貴貧賤完全是自然的偶然現象。
它包含了一種不可知論的前提,即人們無法掌握自己命運,只能聽其自然安排,個人是無能為力的。 綜觀宋詞史,在宋代詩人的詞作中,落花意象比比皆是,有約六百多首。
寫花開的少,寫花落的多。因為宋詞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具有纖巧細致的特點,更容易表現優美、悠閑或憂愁的情緒。
故而,落花這種美麗、短暫、動態的意象,以憂傷之美,給詞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為深刻。飄零的落花中,彌漫著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遲暮的感慨與恐懼。
繽紛的落花是宋詞中傷春主題的核心意象。在詞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個人境化、女性化的色彩。
同時,又由于作者的地位、身份、所處情境的不同,落花意象中所包含的思想內蘊也不盡相同。但是,我認為,采用落花意象中的詞人,通常是借落花來感時傷物的,表達那種生命易逝、命運難料的情懷。
在描寫落花的時候,大多處于一個抑郁不得志的狀態。對“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個由外在意象對內心世界進行表述的過程。
從歷史上看,首先,宋代是一個重文抑武,優渥文人的時代。為了適應宋代社會結構的變化,科舉成為了入仕的主要途徑,統治階級對知識分子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從而形成了讀書辦學和研究學術的社會風氣。
學校教育的蓬勃發展,提高了民眾的文化素質。明朝徐有貞在《重建文正書院記》中說:“宋有天下三百載,視漢唐疆域之廣不及,而人才盛過之。”
宋代統治者,鑒于前朝之教訓,對文化沒有實行專制,使學術思想得以活躍。宋代知識分子吸取了佛、道理論,與儒學相結合,形成了與“漢學”相對立的“理學”,以及對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境遇的探尋。
但是,他們可以論政,卻仍然是統治者手中的籌碼。 其次,在經濟方面,宋代基本做到了長治久安,商業繁榮。
這也使宋代文學的發展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但是,同時,不可忽視的是,宋朝的發展是一個從北方向南方的遷移過程。
北宋前期境內比較安定,但是,在逐漸遷移的過程中,國勢漸微,尤其是到了南宋,國力已大不如前。這也造成了南渡之前后詞人詞作的不同。
正是這種得天獨厚的文化土壤,才有助于宋代詞人心態和價值取向的孕育和形成。而價值取向和處世心態一旦確立和穩固,宋代詞人才會在這種價值觀念的支配下,隨心而動,去實現冶游、飲酒、隱逸、謫居、參禪等多彩的人生體驗。
我大體上將宋代的知識分子分為三類,將從三個類別分述之。 第一類是士大夫階層。
他們多沉浮于宦海,有報國之心,卻難以為統治階級所真正接納,從而產生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這一類型,在宋代詞人中占了較大的比重。
以晏殊、歐陽修為例。 提起落花詞,不得不提晏殊。
晏殊以一寒門士子而至于位極人臣,但是,檢索晏殊長達五十年的仕宦生涯,其于政治歷史卻無足以彪炳史冊的突出建樹。晏殊的性格,中庸之氣稍重,不是那種不避風險,敢于斗爭的人。
經多年宦海風波的歷練,他養成了處事圓通的習慣。這種性格,以及他的家世背景,必然導致了他雖身居高位,但卻無法很好的施展抱負的狀況。
落花的意象,可以自然為他表達對個人際遇的無奈和悲哀。 。
4.有關“唐宋詞欣賞”的論文
落花之下的獨立人 ——從宋詞中的落花意象淺析宋代文人的命運觀 【關鍵詞】 落花 命運偶然性 文人的個人際遇 家國憂患意識 【內容摘要】宋詞中的意象浩如煙海,本文將選取“落花”這一意象,從士大夫階層、失意文人以及女性詞人,三個層面,結合具體作品,和詞人寫作時的背景和心態,試分析“落花”意象在宋詞中的特殊意蘊和內涵,及其中所表達的宋代文人的命運觀和家國意識。
花在一個春天完成從盛開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著四季循環,暗示著時光流逝。落花凋零,飄搖隨流水,太多的人看到這樣的一幕,都會覺得一種不可自制的悲傷。
這是因為,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敗、物之盛衰”的縮寫。葉嘉瑩先生在《迦陵論詩從稿》中也曾這樣寫道:“枝頭上憔悴暗淡的花朵,較之被狂風吹落的滿地繁紅更加使人覺得難堪。
后者雖使人對其夭亡深懷惋惜,而前者則使人清清楚楚地認識到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滅的殘酷的事實。后者屬可避免之偶然的意外,前者則是不可逃避的一切生物之終結的定命。”
看落花的人,由落花生命的逝去,而感覺到自己的命運就如同飄忽不定的落花一樣偶然,毫無定則。從而,產生了一種,命運無常的悲戚心理。
落花便由一種單純的自然事物,轉變成為了一種富有豐富的藝術內涵的意象。 其實,最早提出這種落花意象中所蘊含的人類命運偶然觀的是南朝的范縝。
在《南史范縝傳》中,這樣寫道:“竟陵王子良精言佛教,而縝盛稱無佛。子良問曰: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貴貧賤?縝答曰:人生如樹花同發,隨風而墮,自有拂幌墜于茵席之上,自有開藩籬落于糞溷之中。”
這段話是他與竟陵王蕭子良就關于因果報應說所作的辯論。范縝說,“人生好象落在地上的花朵,有些花朵被風吹落到廳堂里,飄落到席子上,坐墊上,正如你一樣出身高門,享受富貴;而有些花瓣被吹到糞坑里,就像我,一生不幸。”
這即是說,人的富貴、貧賤,只不過是偶然的遭遇不同罷了。他認為人類社會的富貴貧賤完全是自然的偶然現象。
它包含了一種不可知論的前提,即人們無法掌握自己命運,只能聽其自然安排,個人是無能為力的。 綜觀宋詞史,在宋代詩人的詞作中,落花意象比比皆是,有約六百多首。
寫花開的少,寫花落的多。因為宋詞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具有纖巧細致的特點,更容易表現優美、悠閑或憂愁的情緒。
故而,落花這種美麗、短暫、動態的意象,以憂傷之美,給詞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為深刻。飄零的落花中,彌漫著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遲暮的感慨與恐懼。
繽紛的落花是宋詞中傷春主題的核心意象。在詞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個人境化、女性化的色彩。
同時,又由于作者的地位、身份、所處情境的不同,落花意象中所包含的思想內蘊也不盡相同。但是,我認為,采用落花意象中的詞人,通常是借落花來感時傷物的,表達那種生命易逝、命運難料的情懷。
在描寫落花的時候,大多處于一個抑郁不得志的狀態。對“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個由外在意象對內心世界進行表述的過程。
從歷史上看,首先,宋代是一個重文抑武,優渥文人的時代。為了適應宋代社會結構的變化,科舉成為了入仕的主要途徑,統治階級對知識分子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從而形成了讀書辦學和研究學術的社會風氣。
學校教育的蓬勃發展,提高了民眾的文化素質。明朝徐有貞在《重建文正書院記》中說:“宋有天下三百載,視漢唐疆域之廣不及,而人才盛過之。”
宋代統治者,鑒于前朝之教訓,對文化沒有實行專制,使學術思想得以活躍。宋代知識分子吸取了佛、道理論,與儒學相結合,形成了與“漢學”相對立的“理學”,以及對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境遇的探尋。
但是,他們可以論政,卻仍然是統治者手中的籌碼。 其次,在經濟方面,宋代基本做到了長治久安,商業繁榮。
這也使宋代文學的發展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但是,同時,不可忽視的是,宋朝的發展是一個從北方向南方的遷移過程。
北宋前期境內比較安定,但是,在逐漸遷移的過程中,國勢漸微,尤其是到了南宋,國力已大不如前。這也造成了南渡之前后詞人詞作的不同。
正是這種得天獨厚的文化土壤,才有助于宋代詞人心態和價值取向的孕育和形成。而價值取向和處世心態一旦確立和穩固,宋代詞人才會在這種價值觀念的支配下,隨心而動,去實現冶游、飲酒、隱逸、謫居、參禪等多彩的人生體驗。
我大體上將宋代的知識分子分為三類,將從三個類別分述之。 第一類是士大夫階層。
他們多沉浮于宦海,有報國之心,卻難以為統治階級所真正接納,從而產生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這一類型,在宋代詞人中占了較大的比重。
以晏殊、歐陽修為例。 提起落花詞,不得不提晏殊。
晏殊以一寒門士子而至于位極人臣,但是,檢索晏殊長達五十年的仕宦生涯,其于政治歷史卻無足以彪炳史冊的突出建樹。晏殊的性格,中庸之氣稍重,不是那種不避風險,敢于斗爭的人。
經多年宦海風波的歷練,他養成了處事圓通的習慣。這種性格,以及他的家世背景,必然導致了他雖身居高位,但卻無法很好的施展抱負的狀況。
落花的意象,可以自然為他表達對個人際遇的無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