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詞牌名《迷神引》來由是什么
<<迷神引>>是柳永自己創作的詞牌名(引,是詞調的分類,以音樂體制而分為令,引,近,慢) {引用資料如下:} 以音樂體制分 (1)令、引、近、慢。
具體情況已不得而知。大致推測,是音樂的長短、遍數不同而造成的。
反映在所填之辭上,其平均字書數及體制的平均復雜程度,依“令—引—近—慢”的順序遞增。 令,從16字到94字。
大多源出于酒令。如《荷葉杯》、《下水船》、《上行杯》等,從名稱就可以看出來。
酒令當然不可能很長。最短《十六字令》16字,最長《六幺令》94字(另外有《百字令》,實際上是《念奴嬌》的別名,不計)。
引,從24字到102字。如《翠華引》24字,《石州引》102字;《相思引》46字;《江城梅花引》87字;《迷神引》99字等。
引,本來是某種樂曲體制的名稱,如杜甫有《丹青引》詩,具體含義有待考證。可能與大型樂的序引部分有關。
近,大約在70字到100字之間。《好事近》45字,是個特例,可能是實義辭,而不是詞體樂曲方面的用語。
如常用的《祝英臺近》77字;《早梅芳近》82字。近也是一種音樂上的術語,其具體含義尚不清楚。
慢,約90字到120字左右。如《卜算子慢》,89字;《聲聲慢》97字;《木蘭花慢》101字。
慢,樂曲較長,節奏較緩慢,填這些詞牌,文字當然就較長。 慢詞多為兩宋人創制,令、引、近,與“慢”相比,較多地是從六朝、隋唐歌曲繼承、衍化而來。
小令、中調、長調,純粹是從文學的文本字數多少來分的,而令、引、近、慢則是從音樂體制上分的,兩者是不同的概念。例如,李綱的《六幺令》94字上下,是屬于“令”,但它是一首偏短的長調,而不是小令。
由于詞樂已經失傳,因此,許多詞調,如《念奴嬌》、《水調歌頭》,就不知道是否能用“令引近慢”的概念去涵蓋它。就是說,“令引近慢”這一概念的外延到底有多大,尚有待研究。
也有可能,詞牌上未標出“令引近慢”的,如《念奴嬌》等,是屬于令引近慢之外的體制。 (2)攤破、偷聲、促拍、轉調;添字、減字;疊韻(雙調);疊韻(雙調),將原調重疊,如《梁州令》50字,疊韻后為《梁州令疊韻》,100字。
《憶故人》,周邦彥增損其詞為《燭影搖紅》(見《能改齋詞話》卷二),吳文英用此調疊韻為《燭影搖紅》。 宋代產生的新曲調、新詞牌,與唐五代傳統曲調、詞牌是有很大區別的,主要是散文化趨勢明顯。
散文化的第一個代表人物是柳永,他傳世的詞作205首,一生使用過的詞調150多個,其中將近一半是他自己創制的曲調及詞牌:《安公子》、《八聲甘州》、《采蓮令》、《長相思》(慢詞)、《笛家弄》、《斗百花》、《二郎神》、《鳳銜杯》、《甘草子》、《甘州令》、《隔簾聽》、《瓜茉莉》、《歸去來》、《過澗歇近》、《鶴沖天》(長調)、《擊梧桐》、《浪淘沙》(慢詞)、《荔枝香》、《兩同心》、《臨江仙引》、《輪臺子》、《滿江紅》、《迷神引》、《迷仙引》、《木蘭花》(慢詞)、《內家嬌》、《女冠子》(慢詞)、《破陣樂》、《戚氏》、《傾杯》、《秋夜月》、《鵲橋仙》(慢詞)、《曲玉管》、《瑞鷓鴣》(慢詞)、《如魚水》、《雙聲子》、《望海潮》、《西平樂》、《雪梅香》、《陽臺路》、《夜半樂》、《一寸金》、《應天長》(慢詞)、《雨霖鈴》、《玉蝴蝶》(慢詞)、《玉女搖仙佩》、《玉山枕》、《尉遲杯》、《駐馬聽》、《竹馬子》,等等。這些詞的句式以六言、四言句(包括領字五言、卷簾七言)爲主,節奏形式與漢代以來形成的五言、七言爲主的詩歌句型傳統大相徑庭,也與唐五代以來的詞句型有明顯的區別,節奏形式趨向於散文,特別是接近於駢體文。
2以音樂體制分 (1)令、引、近、慢。 具體情況已不得而知。
大致推測,是音樂的長短、遍數不同而造成的。反映在所填之辭上,其平均字書數及體制的平均復雜程度,依“令—引—近—慢”的順序遞增。
令,從16字到94字。大多源出于酒令。
如《荷葉杯》、《下水船》、《上行杯》等,從名稱就可以看出來。酒令當然不可能很長。
最短《十六字令》16字,最長《六幺令》94字(另外有《百字令》,實際上是《念奴嬌》的別名,不計)。 引,從24字到102字。
如《翠華引》24字,《石州引》102字;《相思引》46字;《江城梅花引》87字;《迷神引》99字等。引,本來是某種樂曲體制的名稱,如杜甫有《丹青引》詩,具體含義有待考證。
可能與大型樂的序引部分有關。 近,大約在70字到100字之間。
《好事近》45字,是個特例,可能是實義辭,而不是詞體樂曲方面的用語。如常用的《祝英臺近》77字;《早梅芳近》82字。
近也是一種音樂上的術語,其具體含義尚不清楚。 慢,約90字到120字左右。
如《卜算子慢》,89字;《聲聲慢》97字;《木蘭花慢》101字。慢,樂曲較長,節奏較緩慢,填這些詞牌,文字當然就較長。
慢詞多為兩宋人創制,令、引、近,與“慢”相比,較多地是從六朝、隋唐歌曲繼承、衍化而來。 小令、中調、長調,純粹是從文學的文本字數多少來分的,而令、引、近、慢則是從音樂體制上分的,兩者是不同的概念。
例如,李綱的《六。
2..《迷神引》宋.柳永 的內容感情
柳永有兩首名叫《迷神引》的詞: 1.《迷神引》宋.柳永 一葉扁舟輕帆卷,暫泊楚江南岸。
孤城暮角,引胡笳怨。 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
煙斂寒林簇,畫屏展。 天際遙山小,黛眉淺。
舊賞輕拋,到此成游宦。 覺客程勞,年光晚。
異鄉風物,忍蕭索、當愁眼。 帝城賒,秦樓阻,旅魂亂。
芳草連空闊,殘照滿。 佳人無消息,斷云遠。
這首《迷神引》是柳永五十歲后宦游各地的心態寫照,是一首典型的羈旅行役之詞。這首詞深刻地反映了柳永的矛盾心理,特別是作為一名不得志的封建文人的苦悶與不滿,有一定的思想意義。
詞起句寫柳永宦游經過楚江,舟人將風帆收卷,靠近江岸,作好停泊準備。“暫泊”表示天色將晚,暫且止宿,明朝又將繼續舟行。
從起兩句來看,詞人一起筆便抓住了“帆卷”、“暫泊”的舟行特點,而且約略透露了旅途的勞頓。可見他對這種羈旅生活是很有體驗的。
繼而作者以鋪敘的方法對楚江暮景作了富于特征的描寫。“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描寫的是:傍晚的角聲和笳聲本已悲咽,又是從孤城響起,這只能勾惹羈旅之人凄黯的情緒,使之愈感旅途的寂寞了。
“暮角”與“胡笳”定下的愁怨情調籠罩全詞。接著自“水茫茫”始描繪了茫茫江水,平沙驚雁,漠漠寒林,淡淡遠山。
這樣一幅天然優美的屏畫,也襯托出游子愁怨和寂寞之感。上片對景色層層白描,用形象來表達感受,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下片起兩句直接抒發宦游生涯的感慨,接下來將這種感慨作層層鋪敘。旅途勞頓,風月易逝,年事衰遲,是寫行役之苦:“異鄉風物”,顯得特別蕭索,是寫旅途的愁悶心情;帝都遙遠,秦樓阻隔,前歡難斷,意亂神迷,是寫傷懷念遠的情緒。
詞人深感“舊賞”與“游宦”難于兩全,為了“游宦”而不得不“舊賞輕拋”。“帝城”指北宋都城汴京,“秦樓”借指歌樓。
這些是詞人青年時代困居京華、留連坊曲的浪漫生活的象征。按宋代官制,初等地方職官要想轉為京官是相當困難的,因而詞人看來,帝城是遙遠難至的。
宋代不許朝廷命官到青樓坊曲與歌妓往來,否則會受到同僚的彈劾,于是柳永便與歌妓及舊日生活斷絕了關系。故而詞人概嘆“帝城賒,秦樓阻”。
“芳草連空闊,殘照滿”是實景,形象地暗示了賒遠阻隔之意;抒情中這樣突然插入景語,敘寫富于變化而生動多姿。結句“佳人無消息,斷云遠”,補足了“秦樓阻”之意。
“佳人”即“秦樓”中的人,因種種原因斷絕了消息,舊情象一片斷云隨風而逝。從這首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仕途的厭倦情緒和對早年生活的向往,內心十分矛盾痛苦。
可以說,這首《迷神引》是柳永個人生活的縮影:少年不得志,便客居京都,流連坊曲,以抒激憤;中年入仕卻不得重用,又隔斷秦樓難溫舊夢,心中苦不堪言。苦不堪言卻偏要言,這首詞上片言“暫泊”之愁,下片道“游宦”之苦。
大肆鋪敘中見出作者心中真味,可謂技巧嫻熟,2.《迷神引》宋.柳永 紅板橋頭秋光暮。淡月映煙方煦。
寒溪蘸碧,繞垂楊路。 重分飛,攜纖手、淚如雨。
波急隋堤遠,片帆舉。 倏忽年華改,向期阻。
時覺春殘,漸漸飄花絮。 好夕良天長孤負。
洞房閑掩,小屏空、無心覷。 指歸云,仙鄉杳、在何處。
遙夜香衾暖,算誰與。 知他深深約,記得否。
此詞寫于貶謫途中。詞中通過從日暮到夜晚江邊景物的描述,表現了羈旅生活的哀愁和寂寞。
全詞“觸景生情,復緣情布景,節節轉換,秾麗周密。譬之織錦家,真竇氏回文梭也”(賀裳《鄒水軒詞筌》)。
上片以景起,氣象雄渾,景物壯闊。首兩句寫詞人佇立信江畔所見的景色。
青山,本碧綠青翠,說它“黯黯”,是由于“紅日暮”,但斜照下,山色反而顯得雄渾沉厚。這是遠望所見。
俯視腳下,但見“浩浩大江東注”,不由人不發出人生如逝水東流的感嘆。“余霞散綺”兩句源于謝朓詩“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是對“紅日”、“大江”的深一層渲染。
詞用一“向”字,別具意味。如綺(錦緞)的“余霞”映淡煙輕霧籠罩的江面上,一直跟隨著流水往前,這樣就把“東注”的“浩浩大江”寫得既真實又清空了。
以下三句,直抒情懷“長安”,代指北宋京成汴梁。晁補之是一個頗想政治上有一番作為的人。
他二十七歲考中進士,開封府和禮部考試時均名列第一。“晁張班馬手,崔蔡不足云”。
黃庭堅稱贊他和張耒如司馬遷、班固,而遠超過漢代的崔瑗和蔡邕。但正是這樣一個才氣縱橫,政績斐然的人,卻生潦倒,功名蹭蹬。
所以,這“使人愁”,不只是因為大江東去,而有著被貶他鄉、政治失意的深沉內容。此三句本自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上片末四句既從正面用筆,又從側面暗示時間已由著而夜:“幾點漁燈小,迷近塢。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漁燈不僅只有幾點閃閃爍爍,而且細小微弱;這時近岸的船塢里,他一片迷瀠了。再往稍遠的地方看,航行江面的客船,也降下船帆,靠前面臨水近岸的地方了。
由于近觀,漁燈“幾點”而“小”,看到清清楚楚;由于遠望,故所見客帆“一片”,給人以多的感覺。從用字說,“幾點”對“一片”,“近塢”對“前浦”,一寫少和多,一寫近和。
3.迷神引柳永答案
柳永有兩首名叫《迷神引》的詞:
1.《迷神引》宋.柳永
一葉扁舟輕帆卷,暫泊楚江南岸。
孤城暮角,引胡笳怨。
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
煙斂寒林簇,畫屏展。
天際遙山小,黛眉淺。
舊賞輕拋,到此成游宦。
覺客程勞,年光晚。
異鄉風物,忍蕭索、當愁眼。
帝城賒,秦樓阻,旅魂亂。
芳草連空闊,殘照滿。
佳人無消息,斷云遠。
2.《迷神引》宋.柳永
紅板橋頭秋光暮。淡月映煙方煦。
寒溪蘸碧,繞垂楊路。
重分飛,攜纖手、淚如雨。
波急隋堤遠,片帆舉。
倏忽年華改,向期阻。
時覺春殘,漸漸飄花絮。
好夕良天長孤負。
洞房閑掩,小屏空、無心覷。
指歸云,仙鄉杳、在何處。
遙夜香衾暖,算誰與。
知他深深約,記得否。
4.柳永的《迷神引》
柳永有兩首名叫《迷神引》的詞:1.《迷神引》宋.柳永一葉扁舟輕帆卷,暫泊楚江南岸。
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驚散。
煙斂寒林簇,畫屏展。天際遙山小,黛眉淺。
舊賞輕拋,到此成游宦。覺客程勞,年光晚。
異鄉風物,忍蕭索、當愁眼。帝城賒,秦樓阻,旅魂亂。
芳草連空闊,殘照滿。佳人無消息,斷云遠。
2.《迷神引》宋.柳永紅板橋頭秋光暮。淡月映煙方煦。
寒溪蘸碧,繞垂楊路。重分飛,攜纖手、淚如雨。
波急隋堤遠,片帆舉。倏忽年華改,向期阻。
時覺春殘,漸漸飄花絮。好夕良天長孤負。
洞房閑掩,小屏空、無心覷。指歸云,仙鄉杳、在何處。
遙夜香衾暖,算誰與。知他深深約,記得否。
5.詞牌名《迷神引》來由是什么
<<迷神引>>是柳永自己創作的詞牌名(引,是詞調的分類,以音樂體制而分為令,引,近,慢){引用資料如下:} 以音樂體制分 (1)令、引、近、慢。
具體情況已不得而知。大致推測,是音樂的長短、遍數不同而造成的。
反映在所填之辭上,其平均字書數及體制的平均復雜程度,依“令—引—近—慢”的順序遞增。 令,從16字到94字。
大多源出于酒令。如《荷葉杯》、《下水船》、《上行杯》等,從名稱就可以看出來。
酒令當然不可能很長。最短《十六字令》16字,最長《六幺令》94字(另外有《百字令》,實際上是《念奴嬌》的別名,不計)。
引,從24字到102字。如《翠華引》24字,《石州引》102字;《相思引》46字;《江城梅花引》87字;《迷神引》99字等。
引,本來是某種樂曲體制的名稱,如杜甫有《丹青引》詩,具體含義有待考證。可能與大型樂的序引部分有關。
近,大約在70字到100字之間。《好事近》45字,是個特例,可能是實義辭,而不是詞體樂曲方面的用語。
如常用的《祝英臺近》77字;《早梅芳近》82字。近也是一種音樂上的術語,其具體含義尚不清楚。
慢,約90字到120字左右。如《卜算子慢》,89字;《聲聲慢》97字;《木蘭花慢》101字。
慢,樂曲較長,節奏較緩慢,填這些詞牌,文字當然就較長。 慢詞多為兩宋人創制,令、引、近,與“慢”相比,較多地是從六朝、隋唐歌曲繼承、衍化而來。
小令、中調、長調,純粹是從文學的文本字數多少來分的,而令、引、近、慢則是從音樂體制上分的,兩者是不同的概念。例如,李綱的《六幺令》94字上下,是屬于“令”,但它是一首偏短的長調,而不是小令。
由于詞樂已經失傳,因此,許多詞調,如《念奴嬌》、《水調歌頭》,就不知道是否能用“令引近慢”的概念去涵蓋它。就是說,“令引近慢”這一概念的外延到底有多大,尚有待研究。
也有可能,詞牌上未標出“令引近慢”的,如《念奴嬌》等,是屬于令引近慢之外的體制。 (2)攤破、偷聲、促拍、轉調;添字、減字;疊韻(雙調);疊韻(雙調),將原調重疊,如《梁州令》50字,疊韻后為《梁州令疊韻》,100字。
《憶故人》,周邦彥增損其詞為《燭影搖紅》(見《能改齋詞話》卷二),吳文英用此調疊韻為《燭影搖紅》。宋代產生的新曲調、新詞牌,與唐五代傳統曲調、詞牌是有很大區別的,主要是散文化趨勢明顯。
散文化的第一個代表人物是柳永,他傳世的詞作205首,一生使用過的詞調150多個,其中將近一半是他自己創制的曲調及詞牌:《安公子》、《八聲甘州》、《采蓮令》、《長相思》(慢詞)、《笛家弄》、《斗百花》、《二郎神》、《鳳銜杯》、《甘草子》、《甘州令》、《隔簾聽》、《瓜茉莉》、《歸去來》、《過澗歇近》、《鶴沖天》(長調)、《擊梧桐》、《浪淘沙》(慢詞)、《荔枝香》、《兩同心》、《臨江仙引》、《輪臺子》、《滿江紅》、《迷神引》、《迷仙引》、《木蘭花》(慢詞)、《內家嬌》、《女冠子》(慢詞)、《破陣樂》、《戚氏》、《傾杯》、《秋夜月》、《鵲橋仙》(慢詞)、《曲玉管》、《瑞鷓鴣》(慢詞)、《如魚水》、《雙聲子》、《望海潮》、《西平樂》、《雪梅香》、《陽臺路》、《夜半樂》、《一寸金》、《應天長》(慢詞)、《雨霖鈴》、《玉蝴蝶》(慢詞)、《玉女搖仙佩》、《玉山枕》、《尉遲杯》、《駐馬聽》、《竹馬子》,等等。這些詞的句式以六言、四言句(包括領字五言、卷簾七言)為主,節奏形式與漢代以來形成的五言、七言為主的詩歌句型傳統大相徑庭,也與唐五代以來的詞句型有明顯的區別,節奏形式趨向於散文,特別是接近於駢體文。
2?以音樂體制分 (1)令、引、近、慢。 具體情況已不得而知。
大致推測,是音樂的長短、遍數不同而造成的。反映在所填之辭上,其平均字書數及體制的平均復雜程度,依“令—引—近—慢”的順序遞增。
令,從16字到94字。大多源出于酒令。
如《荷葉杯》、《下水船》、《上行杯》等,從名稱就可以看出來。酒令當然不可能很長。
最短《十六字令》16字,最長《六幺令》94字(另外有《百字令》,實際上是《念奴嬌》的別名,不計)。 引,從24字到102字。
如《翠華引》24字,《石州引》102字;《相思引》46字;《江城梅花引》87字;《迷神引》99字等。引,本來是某種樂曲體制的名稱,如杜甫有《丹青引》詩,具體含義有待考證。
可能與大型樂的序引部分有關。 近,大約在70字到100字之間。
《好事近》45字,是個特例,可能是實義辭,而不是詞體樂曲方面的用語。如常用的《祝英臺近》77字;《早梅芳近》82字。
近也是一種音樂上的術語,其具體含義尚不清楚。 慢,約90字到120字左右。
如《卜算子慢》,89字;《聲聲慢》97字;《木蘭花慢》101字。慢,樂曲較長,節奏較緩慢,填這些詞牌,文字當然就較長。
慢詞多為兩宋人創制,令、引、近,與“慢”相比,較多地是從六朝、隋唐歌曲繼承、衍化而來。 小令、中調、長調,純粹是從文學的文本字數多少來分的,而令、引、近、慢則是從音樂體制上分的,兩者是不同的概念。
例如,李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