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詩宋詞中寫花的詩句
關于花的詩句(帶花字)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天地寂寥山再歇,幾時修得到梅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東風. 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種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惜春常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2.唐詩宋詞中的花 詩句 十六首 最好還有寓意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2、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3、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4、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沾衣欲施(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6、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7、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8、(春花)秋月何時了,小樓昨夜又東風。 9、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10、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11、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12、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13、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14、兒童急走追黃碟,飛入(菜花)無處尋。 15、更無柳絮因風起,唯有(葵花)向日傾。
16、白鳥一雙臨水立,見人驚起入(蘆花)。 17、鳳凰一朝來,(竹花)斯可食。
18、十分秋色無人管,半屬(蘆花)半蓼花 19、婦姑相喚欲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 20、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宋.辛棄疾《鷓鴣天。
代人賦》 21、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22、獨坐黃昏誰是伴,(紫薇)花對紫薇郎。
23、(芙蓉)如面柳如梅,對此如何不淚垂 。 24、海棠真一夢,梅子欲嘗新。
25、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26、簌簌衣襟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27、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28、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29、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30、(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31、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32、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3.唐詩宋詞中的“花”意象
“花”的意象很豐富,有些欣喜之情的如: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有指美人的,很遺憾之情的如: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有寫自己心痛難當的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有很多時候,對這個意象的分析要結合全詩,看作者自己主要表達的感情了。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玉樓春 歐陽修
樽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
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
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
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這里面都有“花”自己分析下,就可以找出很多了。
4.古詩和古文里的押韻是啥
我把我老師教我的都給你分享一下:
詞 譜韻腳標明用仄韻的,你就使用仄韻字,標明用平韻的,你就使用平韻字。說到對仗,對仗就是對聯的意思,又稱“對偶”。對仗有分寬對、鄰對、意對、細類對等。一首完全合律的詩詞或是一副比較工整的對聯,一般都取用細類對。至于平仄用字方面,一般使用平水韻,也有專用的詞韻。平水韻有分陰平、陽平(又叫上平、下平)、上聲、去聲、入聲。還有今人所編的《中華詩詞新韻》。你不妨上網查找一下,是很方便的。
平水韻分類,如一東、二冬、三江、四支等等。。。。。。
對仗歌訣有:如天對地,山對水,前對后等等。。。。。。
5.形容花的詩詞都有那些
詩中花 1.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過故人莊》) 2.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李白:《月下獨酌》) 3.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4.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5.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7.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8.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張志和:《漁歌子》) 10.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11.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2.吾家洗硯池頭樹, 個個花開淡墨痕. (王冕《墨梅》) 13.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杜甫《絕句》) 14.采得百花成蜜后, 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蜂》) 15.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16. 解落三秋葉, 能開二月花. (唐)李嶠(qiáo) 17.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憶江南》》 18.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19.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元稹《菊花》) 20.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21. 春去花還在, 人來鳥不驚. (高鼎《畫》) 22.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23.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志南《絕句》) 24.桃花一簇開無主, 可愛深紅愛淺紅.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25.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韓翃《《寒 食》》) 26.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劉禹錫《烏衣巷》) 27.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邵雍《一去二三里》) 28.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29.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李商隱:〈無題〉) 30.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墻。
(溫庭筠《商山早行》) 31.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醉花陰》) 32.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劉禹錫《烏衣巷》) 33.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34. 寧可枝頭抱香死, 何曾吹落百花中。
(鄭思肖《寒菊》) 35.惟見林花落, 鶯啼送客聞。 (李白《別房太尉墓》) 36.一朵忽先變, 百花皆后香。
(陳亮《梅花》) 37.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8.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 39.芳樹無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鳥空啼。 (李華《春行即興》) 40.晴時風日雨時干, 草滿花堤水滿溪。
(楊萬里《桑茶坑道中》) 詩中花名 1.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趙師秀《約客》) 2.接天蓮葉無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3.花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蘇軾《贈劉景文》) 4.沾衣浴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僧志南《絕句》) 5.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王維《相思》) 6. 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7.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游園不值》) 8.十分秋色無人管, 半屬蘆花半蓼花。
(黃庚《江村即事》) 9.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如夢令》) 10.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盧梅坡《雪梅》) 11. 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過故人莊》) 12.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3.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張志和《漁歌子》) 14. 簌簌衣巾落棗花, 村南村北響繰車。
(蘇軾《浣溪沙》) 15.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李清照《如夢令》) 16.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王維《鳥鳴澗》) 17.不是一番寒徹骨, 那得梅花撲鼻香? (裴休《宛陵錄上堂開示頌》) 18.桃花一樹魚三尺, 不醉月明船不歸。 (陳繼儒《春日雨霽泛舟》) 19.桃花流水突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李白 《山中答問》) 20. 雙飛燕子幾時回, 夾岸桃花蘸水開。 (徐俯《春游湖》) 21. 一路稻花誰是主? 紅蜻蛉伴綠螳螂。
(樂雷發《秋日行村路》) 22.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萬里《小池》) 23. 竟說田家風味美, 稻花落后鯉魚肥。
(朱鳳翔《村處閑吟》) 24.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風。 (晏殊《寓意》) 25.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盧梅坡《雪梅》) 26.不是一番寒澈骨, 怎得梅花撲鼻香。 (裴休《宛陵錄·上堂開示頌》) 27.荷葉羅群一色裁 , 芙蓉向臉兩邊開。
(王昌齡《采蓮曲》) 28.明朝望鄉處, 應見隴頭梅。 (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 29.荷變弄水一身香, 竹里招風滿扇涼。
(楊萬里《青坐池亭》) 30.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飲酒》) 31.云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香。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32.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
6.李白詩中古今字音不同的字
小學語文教材里有唐人王維的《鹿柴》一詩: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在這里,題目中《鹿柴》的“柴”字,本字應為“砦”,通“寨”,按古音應讀作“zhai”,而不讀“chai”。
另有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該詩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字,按古音,應該讀作“xia”,而不讀作“xie”。 在初中教材里面,選有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此詩中,“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字,應該讀作“cui ”而不該讀為“shuai”。
李白的《望天門山》詩: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在該詩里,“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回”字,應該讀作“huai”而不是“hui”。 但是 ,在平時 ,卻常常聽見有人把 《鹿柴》 中的 “柴”念為“ chai”;“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念作“xie”、“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字念作“shuai”、“碧水東流至此回”中的“回”念作“hui”,嚴格說,其讀法是不對的。
以上幾首詩中的“柴”、“斜”、“衰”、“回”,它們都應保留古音的讀法,如此,念起來才順口、押韻、合乎平仄,如果按照今天的讀音去念,是既不合轍也不押韻的。 對這一點 ,《鹿柴》、《山行》二詩在小學的《教學參考書》里邊有明確的說明。
此外,在初中教材里,蘇軾的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中,“高處不勝寒”的“勝”字讀音,也應念作平聲“sheng”, 而不是念去聲“sheng”。 有此一說是 :根據古今音變 ,文言文和舊體詩詞中的“斜”、“衰”、“回”、“勝”等字,應統統按照普通話的讀音去讀,方為正確。
此說差也。 在統編中學教材高一冊《誦讀的要領》知識短文中如是說:“一般說來,讀音要以現代字典上的普通話標音為準,不是有特定要求的,不要再讀古音。
至于一些異讀字,則要根據具體情況處理。” 根據這一原則,我們應該這樣理解:只要是不影響文字的表達和含義的情況下,我們是可以按照普通話的讀音去讀的,但是,如果影響了其文字的意義和表達,那就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處理”了。
如像上面提及的詩詞中的那些字詞 ,就應當 “根據具體情況處理”,也就是說應該照顧和考慮到古詩詞的音韻和平仄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其讀音。 高中教材里面,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柳永的《雨霖霖.寒蟬凄切》兩詞中,就有此情況。
《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早生華發”的“華”,柳永的《雨霖霖.寒蟬凄切》中“執手相看淚眼”的“看”和“更與何人說”的“說”,就應當按古音分別讀作“華(hua)”、“看(kan)”、“說(yue)”,而不應讀作“華(hua)”、“看(kan)”、“說(shuo)”。 “早生華發”句 ,根據 《念奴嬌》 的平仄, 此處應是“仄仄平平”,“華”在此應是平聲,這方才合乎詞牌格律。
如讀為上聲,就不合格律了。 同樣,《雨霖霖》中“執手相看淚眼”句,其平仄為“仄仄平平仄”,“更與何人說”處 ,應為“仄仄平平仄” 。
根據詞牌格律,“相看” 處的 “看”、“何人說” 處的 “說”,自然應念 “ 看kan)”和“說(yue)”。 確定相應詩詞中的字音讀法,關鍵問題是,一定要考慮這些字在詩詞中的位置和作用。
如果僅片面地理解按照現代規范的普通話去確定讀音,那么這些詩詞就既不合轍又不押韻了,而我們在閱讀這些詩詞的時候,就不會享受到原來詩詞中音韻的曲折回環鏗鏘之美,這樣,勢必影響了我們對這些作品的認識與理解,也影響了我們對作品的欣賞、領悟,作品的審美價值也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怎樣根據普通話的讀音來確定其古詩文中的一些異讀字呢?很簡單,那就是在不影響文詞的表達和文意的時候,就可以按照普通話的讀音去念。
如在《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句,照古音“野”應讀作“ya”,在此如果按照今音讀作“ye”,并不影響其表達及意義,故完全可以從今音。 如 《阿房宮賦》 中的“阿房”二字, 就可以不再按照古音讀作“e pang ”,而取今天讀音讀作“a fang ”,因為在這里不論讀作何音,既不影響其意義,也不影響音韻平仄。
又如“互文見義”中的“文”、“見”,本應讀作“wei ”和“xian”,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都讀作了“wen”和“jian”, 約定俗成,大家都能理解,所以現在就都讀為了“互文(wen)見(jian)義”。 我們在根據有關的規定對文言和古詩詞進行閱讀的時候 , 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處理”,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
寧信度,而不信腳,不亦惑乎。
7.文言文中“斜”的意思
有此一說是 :根據古今音變 ,文言文和舊體詩詞中的“斜”、“衰”、“回”、“勝”等字,應統統按照普通話的讀音去讀,方為正確。
此說差也。
在統編中學教材高一冊《誦讀的要領》知識短文中如是說:“一般說來,讀音要以現代字典上的普通話標音為準,不是有特定要求的,不要再讀古音。至于一些異讀字,則要根據具體情況處理。”
根據這一原則,我們應該這樣理解:只要是不影響文字的表達和含義的情況下,我們是可以按照普通話的讀音去讀的,但是,如果影響了其文字的意義和表達,那就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處理”了。
如像上面提及的詩詞中的那些字詞 ,就應當 “根據具體情況處理”,也就是說應該照顧和考慮到古詩詞的音韻和平仄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其讀音。
高中教材里面,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柳永的《雨霖霖.寒蟬凄切》兩詞中,就有此情況。
《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早生華發”的“華”,柳永的《雨霖霖.寒蟬凄切》中“執手相看淚眼”的“看”和“更與何人說”的“說”,就應當按古音分別讀作“華(hua)”、“看(kan)”、“說(yue)”,而不應讀作“華(hua)”、“看(kan)”、“說(shuo)”。
“早生華發”句 ,根據 《念奴嬌》 的平仄, 此處應是“仄仄平平”,“華”在此應是平聲,這方才合乎詞牌格律。如讀為上聲,就不合格律了。
同樣,《雨霖霖》中“執手相看淚眼”句,其平仄為“仄仄平平仄”,“更與何人說”處 ,應為“仄仄平平仄” 。根據詞牌格律,“相看” 處的 “看”、“何人說” 處的 “說”,自然應念 “ 看kan)”和“說(yue)”。
確定相應詩詞中的字音讀法,關鍵問題是,一定要考慮這些字在詩詞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果僅片面地理解按照現代規范的普通話去確定讀音,那么這些詩詞就既不合轍又不押韻了,而我們在閱讀這些詩詞的時候,就不會享受到原來詩詞中音韻的曲折回環鏗鏘之美,這樣,勢必影響了我們對這些作品的認識與理解,也影響了我們對作品的欣賞、領悟,作品的審美價值也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怎樣根據普通話的讀音來確定其古詩文中的一些異讀字呢?很簡單,那就是在不影響文詞的表達和文意的時候,就可以按照普通話的讀音去念。
如在《敕勒川》中,“天蒼蒼,野茫茫”句,照古音“野”應讀作“ya”,在此如果按照今音讀作“ye”,并不影響其表達及意義,故完全可以從今音。
如 《阿房宮賦》 中的“阿房”二字, 就可以不再按照古音讀作“e pang ”,而取今天讀音讀作“a fang ”,因為在這里不論讀作何音,既不影響其意義,也不影響音韻平仄。
又如“互文見義”中的“文”、“見”,本應讀作“wei ”和“xian”,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都讀作了“wen”和“jian”, 約定俗成,大家都能理解,所以現在就都讀為了“互文(wen)見(jian)義”。
我們在根據有關的規定對文言和古詩詞進行閱讀的時候 , 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處理”,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寧信度,而不信腳,不亦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