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詞鑒賞論文
二月東風吹客袂。
蘇小門前,楊柳如腰細。 蝴蝶識人游冶地,舊曾來處花開未? 幾夜湖山生夢寐。
評泊尋芳,只怕春寒里。 今歲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濺裙水。
【鑒賞】: 李商隱作有一詩,“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想思一寸灰”(《無題》)。
這是寫他早春時的一段戀情:時令適至驚蟄,簾外東風細雨,耳畔陣陣輕雷,詩人心頭的“春情”(艷情)隨著大好春光的即將重返而油然萌生;但是他又馬上告誡自己:“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今日之相思越是如花一樣爭發,那么他日的痛苦與懺悔就越象香灰那樣積得深厚。這后兩句詩實是一種“反說”,從中不難見其熱戀之情的熾烈,以及與它所同時交織著的萬般痛楚。
同李商隱這位唐代著名詩人《無題》詩一樣,史達祖的這首《蝶戀花》詞,也是寫他悄然而來的艷遇。當然,跟李詩相比,這首詞缺了一些悲劇性的色彩,而增加了一些濃濃的令人心馳神往的韻味。
這首詞是首先從作者重返杭州城時的心情落筆,而逐步展開的。 “二月東風吹客袂”,是寫時值二月而身從客地歸來。
其中“吹客袂”三字,就生動地描繪了他回轉杭城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的形象,也暗點了他“近鄉情更怯”的興奮和迷惘的心情。“蘇小門前,楊柳如腰細”,迎接他的,正是“蘇小門前柳萬條,毿毿金線拂平橋”(溫庭筠《楊柳枝》)的初春景象。
而在“蘇小”兩字后面,便又悄悄地潛藏著作者內心的一段“艷事”。果然,“柳如腰細”句就象白居易《楊柳枝》“葉含濃露如啼眼,枝裊輕風似舞腰”所寫的那樣,“呼之欲出”地隱嵌著一個“倩影”——當然她并沒有真正出現而只是存在于作者意念之中,因而這里用了一個“如”字。
但詞人此來,卻又實是“奔”她而來,所以他就循著舊日的路徑繼續向前走去,企圖早早尋覓到她的影蹤。你看,雖然時隔好久,但那多情的蝴蝶卻還認得昔日我與她一起游玩的地方,它們正翩翩飛入柳陌深處去呢。
不過,寫到此處,作者的詞筆陡然來了個大轉變,“舊曾來處花開未”?此句表面是說自己此行來得太早,或許當年共游處的叢花至今未開,因而她尚未踐約在此相候;其實也是寫他害怕“不見伊人”的擔憂心理,不過用一問句更顯得婉約纏綿。而事實上,聯系下文看,則他此行確實是“撲”了一個“空”,所以又馬上折入下闋:“幾夜湖山生夢寐”。
這從行文用筆上言,是一種“逆提反接”。它首先把時針“反撥”到以前的歲月中去:在沒有回來之前,自己的夢境中就曾多少次出現過與她一起作湖山冶游的“鏡頭”!這里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其中的“生”字。
這個“生”字不光是單純的“產生”、“生成”之意,而且還包含有“創造”、“想象”之意在內。也就是說,多少個夜晚,我都在努力把這次重逢于西子湖畔的聚會,想象得更纏綿、更熱烈一些,因而所生的夢境也就越發美好、越發溫馨。
但以上這些又僅僅是“夢寐”而已,因此下文就反接以“評泊尋芳,只怕春寒里”。眼前所遇,既然只是花未開、人不見的春寒景象,那又何能來“評泊尋芳”(意即謂:在萬花叢中評論哪朵花最美,在游女如云的人群中評論哪位倩女最美),又何能來重踐“花前月下”的舊約?這里用了一個“只怕”,雖屬心理估測之辭,然卻又是“實寫”,——同上文“花開未”的問句一樣,它就使感情的表達更顯得委婉有致。
詞情至此,就暫告一個段落,即由開頭歸來時的亢奮迫切而結之于撲空后的惆悵,由開頭蝶嬉楊柳的欣慰高興而結之于情人不見的寂寞。前幾夜的好夢,歸來時風吹衣袂的歡快,蝴蝶領路時的盼望,所有這些就全部都被眼前的“春寒”景象所“沖掉”!但是且慢,就在作者只能“死心”的當口,詞筆卻又陡轉,推出了“絕處逢生”的新境界來:在這無可奈何的現實環境中,詞人卻還有自己的“法寶”,——于是他那無法壓抑的熱情,立刻就展開著“想象”的翅膀,更加高漲地飛騰起來:“今歲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濺裙水”,這真是妙不可言的佳句!我們知道,清明節本是一個踏青游春的佳日,其時杭城市民“尋芳討勝,極意縱游,……無日不在春風鼓舞中”(《武林舊事》卷三);而上巳日又“傾都禊飲踏青”(《夢粱錄》卷二)。
今年,則清明恰逢上巳,其游冶禊飲之盛況更將空前。所以作者遙想,今日暫未得見的伊人,到時必將出現在“長安水邊多麗人”的行列中間(到時就必能重踐舊日的盟約)。
所以,盡管現在還是新春二月,但自己的心思早已飛到了她那令他神魂顛倒的石榴裙邊去了!拿一句成語來講,這一種想象真有點兒“匪夷所思”。它的奇特表現在下列兩方面:第一,它不直接去寫“三月三日天氣新”的西湖春景,也不直接描繪“繡羅衣裳照暮春”的麗人倩影(以上兩句為杜甫《麗人行》詩句),而是用了一個“濺裙水”的意象把這兩者概括在一起寫,這就顯得既“經濟”,又“香艷”(請想象一下:一群麗人佳娘正在湖濱掬水嬉戲,濺得繡裙上水痕點點,這是一幅多么優美艷麗的“仕女嬉水圖”),確是作者的一個“發明”。
第二,它。
2.關于宋詞的賞析論文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
唐代,民間的詞大都是反映愛情相思之類的題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視為詩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藝術長處的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才寫一些詞,具有樸素自然的風格,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以脂粉氣濃烈的祟尚濃辭艷句而馳名的溫庭筠和五代“花間派”,在詞發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虜之后的詞作則開拓一個新的深沉的藝術境界,給后世詞客以強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過柳永和蘇軾在創作上的重大突破,詞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盡管詞在語言上受到了文人詩作的影響,而典雅雕琢的風尚并沒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間風格。而詞的長短句形式更便于抒發感情,所以“詩盲志,詞抒情”的這種說法還是具有一定根據的。
詞,大體上可分類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的詞,其風格是典雅涪婉、曲盡情態;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藝術上有可取之處。豪放詞作是從蘇軾開始的。他把詞從娛賓遺興的天地里解助出來,發展成獨立的抒情藝術。山川勝跡、農舍風光、優游放懷、報國壯志,在他手里都成為詞的題材,使詞從花間月下走向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從我們今天讀者的情趣來看,象“大江東去”之類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詞有詞牌。詞牌的產生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沿用古代樂府詩題或樂曲名稱;如《六州歌頭》;取名人詩詞句中幾個字,如《西江月》;據某一歷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嬌》;還有名家自制的詞牌。詞發展到后來逐漸和音樂分離,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3.高中詩詞鑒賞文章 要現成的文章
851個字一首《雨霖鈴》不只唱出柳永心中的憂傷與愁苦,更唱出了千千萬萬多情人的凄切與悲痛。
《文心雕龍》中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柳永可謂調情能手,把那“蟬”說成是“寒”的,更加之以“凄切”二字,又用“晚”“驟雨初歇”“無緒”等詞句渲染,悲苦凄涼的氛圍籠罩著每一位讀者的心田。
那種將別未別的痛苦心情,喚起了不忍離別的“留戀處”,留什么呢?留一番凄涼悲苦于讀者;戀什么呢?戀那一份難舍難分的情感。“驟雨”已“歇”,無論如何也該起程,可那分情,那分愛,怎舍得?“蘭舟催發”,是該分別了。
然“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連一聲“珍重”都難以說出,“凝噎”時,悲痛以至極。“君不見滿山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
雖無色趨于霽朗,而離人卻是愁云堆積。“相看淚眼”,雨已止但淚不止,雨只是“驟雨”,片刻淚停怎比的“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那么持久呢?景隨離別之進程而變換,情隨景物之變換而加深。
不要以為“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只是借浩淼迷茫的煙波暮靄來表現離人暗淡的離愁,要看到詞人在這里寫行舟去處,那千里煙波之上是沉沉暮靄,那沉沉暮靄之上是空闊楚天,無邊廣漠之中,正有那不見于字面的意境,漂流無所止的一葉行舟,行舟里面的孤子行人,以及行人無比寂寥悵惘的內心。這番空闊而凄美的意境著實讓人感動,涕淚漣漣之時才感嘆:“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悲中有悲,冷上加冷,一幅千古絕唱的凄清之美的畫面映入讀者眼簾,我們不禁替柳永捏了一把汗,這般凄苦的離別他怎能忍受?一句“今宵酒醒何處”,問出了千百年來多少人的一番無奈與凄楚之情!“楊柳岸曉風殘月”更是流浪在外的人思家的真實寫照。恐怕是“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去天邊月無人知。”
月掛樹梢本是一種自然景象,著一“殘”字,就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詞人寫月之涼,月之殘,都為了傾訴出離清別緒。
本詞的“情”是“凄情”;本詞的“緒”是“無緒”;既為“凄情”,又“無緒”在那“楊柳岸邊”加之“清秋節”這般的“冷”,這般的“清”,著實道出了真實的離別情,映出了那番離別意!<<雨霖鈴>>【宋】柳永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處, 蘭舟摧發。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 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晚風殘月。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4.有關對詩歌評論的論文應該從哪方面著手寫
這個問題很寬泛,我剛剛參加完高考,老師教過我們一些具體的詩歌鑒賞的知識,就寫評論來說,應該首先分清詩歌鑒賞問答有那些格式 第一種類型,提問方式:這首詩歌采用了何種表現手法?提問變體: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感情的? 正確解答:主要應該從詩歌的整體構思,整體藝術技巧方面來回答,答案一般在下列詞語中選擇: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映襯(又分為正襯和反襯),象征,聯想想象,用典,對比對照,動靜結合,變換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注意最好結合詩歌的本身句子具體說明。 第二種類型,提問方式: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提問變體,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正確解答:這種題的固定格式分為三個部分:描摹詩歌圖景,概括意境特點,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應該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所營造的已經描摹出來。這里有兩個要點,一是用自己的語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個景物都寫到,但是要寫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語言要立求優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圖景后,用一句見解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景的氛圍特點,或幽靜,或蕭瑟,或孤清,或生機勃勃……第三部分,根據這首詩情景氛圍的特點來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種類型,提問方式: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點?提問變體,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 正確解答:應該從語言的風格或特點來解答,一般從下面的詞語中選擇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淺顯,辭藻華麗,委婉含蓄,簡潔洗練,沉郁頓挫,渾厚雄壯,多用口語,明白如話 。
5.高中生對中國古詩詞文化有什么看法
我已經不是高中生了,但是我可以說說我上高中時的感覺.古詩詞太美了.真的.那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精華和底蘊,是現代人已經不可能重新創造的瑰寶,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格調.高中學習古詩詞是對的,不對的是他們選擇的那些詩詞,都非得要讓我們一個字一個字的翻譯出是什么意思.本來就是因為它是古漢語才優美,非得翻譯成現代漢語,美就沒了!而且還必須是“愛國的”,“憂心天下”的,連柳永的《雨霖鈴》都恨不得搞成愛國詩詞啊啊啊啊!要不就在考卷上填名句.好好的一首詩非拆得七零八落.我恨死那些出試卷的人的自以為是了!直到現在我還這么想.高中教古詩詞,應該重點教教大家去體會詩中的意境,韻味,再學會體會作者的感情.千萬不要說“*字的意思是在詩中的用法是”,千萬不要說“把它的翻譯寫十遍”,那絕對是糟蹋古詩詞啊。
6.高考滿分作文(關于宋詞情思)
李清照,心中的美神 每個人都有自己愛戀的美神,我心中的美神,就是你—— 從沒人見過你的照片,那個年代的你沒有留下一張照片,但在我心中,你卻美于沉魚落雁的西施與昭君,美于閉月羞花的貂蟬與貴妃。
你的美獨一無二,無人替代!你的美,令我陶醉,是我永遠的追求! 伴著晨曦,越過千年,我走近了你…… 我走過“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的寂寞,走過“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的青澀,走過“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的風情萬種,走過“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的孤獨惆悵,走過“不如隨分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的清冷無奈……維納斯因斷臂而美麗,貝多芬因失聰而偉大,而你卻因才氣而孤獨。你學富五車、詞動京華卻情無所托,學無所傳,在那個年代,你無疑是枝頭的一朵奇花,凜冽的秋風摧殘著你,你卻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強地挺立枝頭,盡情綻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謝。
你的才氣、倔強鑄就了你的孤獨,你那絕世的孤獨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絕的美麗! 你乘一葉扁舟,載著濃濃的愁緒,憂郁的眼神,莫道不消魂,人比黃花瘦,向我們走來。千年的風雨淡退了琉璃繁華,沉淀了,你的淚光柔弱中帶著憂傷。
家,已不能回;心,已無處歸;夜太漫長,凝成霜,慘白的彎月勾住了過往,使得這孤獨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難將息,直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你的一生被這漫天的愁緒所包圍,閨愁、家愁、情愁、國愁,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面對著物是人非,面對著斷香殘酒,面對著綠肥紅瘦,沒有同道,沒有相知,只有一杯濁酒洗清愁。
那愁情深深深幾許?蚱蜢舟也無能為力。既然載不動,那就和著孤獨化作咸咸的淚,滴在對趙明誠的追憶里,滴在對國仇家恨的綿綿思緒里。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遠的追求。你站在山頂,吮天地之銳氣,吸日月之精華。
你不會孤獨。你帶著周身的光芒,穿越時空,向我們走來。
我堅信,在新的時代,仍有在你的精神感召下的蕙質蘭心的女子。愛玲繼承了你的堅定與毅然決然,三毛繼承了你的豪放與灑脫,張小嫻繼承了你的銳利與透徹,舒婷繼承了你的甜蜜而獨立的愛情……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我永遠的追求,你擎起了一盞孤獨的燈,照亮了一段孤獨的歷程,用那絕世的孤獨跳了一曲完美的獨舞,如一朵搖曳的花,守護著中華史上那一座盛世空城。
〔滿分理由〕 這是一篇立意獨到、文采飛揚的大氣之作。出眾之處在于: 1. 立意獨到而高遠。
文章雖然沒有直接表明要追求人格上的高遠、書籍上的高遠,而是把李清照作為自己“心目中的美神”,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與眾不同,立意獨到而高遠。 2. 行云流水的結構。
文章采用第二人稱,巧妙拉近了兩者之間的距離,便于情感傾訴。先贊美了李清照在詩詞上的卓越成就,接著贊美了她的愛國情懷、對愛情的忠貞即李清照的人格魅力,后贊美了李清照的巨大的影響力,結構如行云流水。
3. 文采斐然的語言。巧妙的引用是文章語言最大的特點,如果說“明引”巧妙地展示了考生的厚實的積累、寬廣的閱讀面,而“暗引”則巧妙地顯示了考生高超的化用語言的能力,而排比更是展示出語言的氣勢,引用、排比使得文章語言文采斐然,無意中提升了文章的品位。
寂寞是一根斷了的紅線,有心人緊緊抓著它,默默等待另一頭的牽線人,即使那人早已遠去。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
每每讀起這句,不禁感嘆細雨與閑花的寂寞。當那迷蒙的小雨,一點一滴打落在羅衫之上,誰說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濕了整件衣裳?當那柔美的花朵,飛舞旋轉飄落在青石路上,誰 說這感情不壯烈?不然怎的鋪滿了整條幽徑?然而它們卻是“看不見”“聽無聲”。
每個人都在心靈深處有一處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卻不為外人道的情感。而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鎖。
納蘭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嘆:“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無疑,他是相國公子,御前侍衛,人人歆羨。
然而,在他的內心深處,卻埋著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翹,卻“何恨不能言”,只能嘆一聲“已經十年蹤跡十年心”。
他向往平淡與樸實,然而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細雨,任是將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無聲而已矣。納蘭的寂寞是一個人的悲傷。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國維說他“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
那些打小便坐在龍椅上的孩子們,往往是沒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紙醉金迷,終日燈紅酒綠,也抵不過夜深人靜時無人訴衷腸的寂寞。
尤是南唐滅亡之后,家國之恨降臨在這個還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頭。他的寂寞也是無聲的,但卻不是無形的。
他以自己的真性將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鋪在宣紙之上,將其化為“一江春水”,化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人間詞話》中有批語:“詞至李后主,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
李煜的寂寞是那個動蕩年代的悲傷,但卻開啟了詞的新時代。 陸游在沈園寫下“紅酥手,黃縢酒……”將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記憶之中。
王維在嘆“遍插茱萸少一人”時,將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陽剛之手書下“白頭宮女在,閑坐。
7.求宋詞鑒賞論文
二月東風吹客袂。
蘇小門前,楊柳如腰細。蝴蝶識人游冶地,舊曾來處花開未?幾夜湖山生夢寐。
評泊尋芳,只怕春寒里。今歲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濺裙水。
【鑒賞】: 李商隱作有一詩,“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想思一寸灰”(《無題》)。
這是寫他早春時的一段戀情:時令適至驚蟄,簾外東風細雨,耳畔陣陣輕雷,詩人心頭的“春情”(艷情)隨著大好春光的即將重返而油然萌生;但是他又馬上告誡自己:“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今日之相思越是如花一樣爭發,那么他日的痛苦與懺悔就越象香灰那樣積得深厚。這后兩句詩實是一種“反說”,從中不難見其熱戀之情的熾烈,以及與它所同時交織著的萬般痛楚。
同李商隱這位唐代著名詩人《無題》詩一樣,史達祖的這首《蝶戀花》詞,也是寫他悄然而來的艷遇。當然,跟李詩相比,這首詞缺了一些悲劇性的色彩,而增加了一些濃濃的令人心馳神往的韻味。
這首詞是首先從作者重返杭州城時的心情落筆,而逐步展開的。 “二月東風吹客袂”,是寫時值二月而身從客地歸來。
其中“吹客袂”三字,就生動地描繪了他回轉杭城時“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的形象,也暗點了他“近鄉情更怯”的興奮和迷惘的心情。“蘇小門前,楊柳如腰細”,迎接他的,正是“蘇小門前柳萬條,毿毿金線拂平橋”(溫庭筠《楊柳枝》)的初春景象。
而在“蘇小”兩字后面,便又悄悄地潛藏著作者內心的一段“艷事”。果然,“柳如腰細”句就象白居易《楊柳枝》“葉含濃露如啼眼,枝裊輕風似舞腰”所寫的那樣,“呼之欲出”地隱嵌著一個“倩影”——當然她并沒有真正出現而只是存在于作者意念之中,因而這里用了一個“如”字。
但詞人此來,卻又實是“奔”她而來,所以他就循著舊日的路徑繼續向前走去,企圖早早尋覓到她的影蹤。你看,雖然時隔好久,但那多情的蝴蝶卻還認得昔日我與她一起游玩的地方,它們正翩翩飛入柳陌深處去呢。
不過,寫到此處,作者的詞筆陡然來了個大轉變,“舊曾來處花開未”?此句表面是說自己此行來得太早,或許當年共游處的叢花至今未開,因而她尚未踐約在此相候;其實也是寫他害怕“不見伊人”的擔憂心理,不過用一問句更顯得婉約纏綿。而事實上,聯系下文看,則他此行確實是“撲”了一個“空”,所以又馬上折入下闋:“幾夜湖山生夢寐”。
這從行文用筆上言,是一種“逆提反接”。它首先把時針“反撥”到以前的歲月中去:在沒有回來之前,自己的夢境中就曾多少次出現過與她一起作湖山冶游的“鏡頭”!這里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其中的“生”字。
這個“生”字不光是單純的“產生”、“生成”之意,而且還包含有“創造”、“想象”之意在內。也就是說,多少個夜晚,我都在努力把這次重逢于西子湖畔的聚會,想象得更纏綿、更熱烈一些,因而所生的夢境也就越發美好、越發溫馨。
但以上這些又僅僅是“夢寐”而已,因此下文就反接以“評泊尋芳,只怕春寒里”。眼前所遇,既然只是花未開、人不見的春寒景象,那又何能來“評泊尋芳”(意即謂:在萬花叢中評論哪朵花最美,在游女如云的人群中評論哪位倩女最美),又何能來重踐“花前月下”的舊約?這里用了一個“只怕”,雖屬心理估測之辭,然卻又是“實寫”,——同上文“花開未”的問句一樣,它就使感情的表達更顯得委婉有致。
詞情至此,就暫告一個段落,即由開頭歸來時的亢奮迫切而結之于撲空后的惆悵,由開頭蝶嬉楊柳的欣慰高興而結之于情人不見的寂寞。前幾夜的好夢,歸來時風吹衣袂的歡快,蝴蝶領路時的盼望,所有這些就全部都被眼前的“春寒”景象所“沖掉”!但是且慢,就在作者只能“死心”的當口,詞筆卻又陡轉,推出了“絕處逢生”的新境界來:在這無可奈何的現實環境中,詞人卻還有自己的“法寶”,——于是他那無法壓抑的熱情,立刻就展開著“想象”的翅膀,更加高漲地飛騰起來:“今歲清明逢上巳,相思先到濺裙水”,這真是妙不可言的佳句!我們知道,清明節本是一個踏青游春的佳日,其時杭城市民“尋芳討勝,極意縱游,……無日不在春風鼓舞中”(《武林舊事》卷三);而上巳日又“傾都禊飲踏青”(《夢粱錄》卷二)。
今年,則清明恰逢上巳,其游冶禊飲之盛況更將空前。所以作者遙想,今日暫未得見的伊人,到時必將出現在“長安水邊多麗人”的行列中間(到時就必能重踐舊日的盟約)。
所以,盡管現在還是新春二月,但自己的心思早已飛到了她那令他神魂顛倒的石榴裙邊去了!拿一句成語來講,這一種想象真有點兒“匪夷所思”。它的奇特表現在下列兩方面:第一,它不直接去寫“三月三日天氣新”的西湖春景,也不直接描繪“繡羅衣裳照暮春”的麗人倩影(以上兩句為杜甫《麗人行》詩句),而是用了一個“濺裙水”的意象把這兩者概括在一起寫,這就顯得既“經濟”,又“香艷”(請想象一下:一群麗人佳娘正在湖濱掬水嬉戲,濺得繡裙上水痕點點,這是一幅多么優美艷麗的“仕女嬉水圖”),確是作者的一個“發明”。
第二,它說。
8.高中語文 文藝評論 論文
原文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
王維所居輞川別墅在終南山下,故稱山居。一場秋雨過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
此詩以一"空"字領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一個空靈澄凈的基調。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
詩之四聯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襯了當今社會官臣惰,貪,寫出詩人自己高尚情操的寫照,寫出那無憂無慮,表達了作者十分向往這種生活。
也表達了作者崇尚恬靜淡泊的田園生活,同不愿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人生態度。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寫悲傷之意,此詩則屬樂秋之佳作。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云:"色韻清絕。"《唐詩解》:"雅興淡中有致趣。
"《唐詩矩》:"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詩合選詳解》王云翼云:"前是寫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 這首山水名篇,于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
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
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編輯本段]詩文意境 一陣新雨過后,青山翠谷越發顯得靜幽,夜幕降臨,涼風習習,更令人感到秋意濃厚。明亮的月光照映著松林,泉水從石上潺潺流過。
竹林中傳來陣陣歡聲笑語,原來是洗衣少女們歸來,蓮葉浮動,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盡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長留。
表達了詩人遠離仕途之路,喜愛隱居山中,過寧靜的生活的情感。 概括全詩意境與欣賞 這一首五言律詩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后期作品。
屆時,王維已歸隱山林。詩中描繪的,便是詩人歸隱在輞川別墅時所見到的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景色,表現了詩人樂于歸隱的生活意趣。
詩人筆下的秋景,清新而富有生氣,一洗前人詩文中常見的悲涼感傷的情調和低沉灰暗的色彩。 綜觀全詩,兼詩情畫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可堪山水詩中的上品。
全詩共四個層次。首聯點明季節(“秋”)、時間(“晚”)、地點(“空山”)、天氣(“新雨后”),寫足詩題。
“空”字意味深長。頷聯寫景,勁聯由景寫到人,動靜交錯,視聽結合。
尾聯由寫景轉到抒情,由外物轉向內心,揭示了全詩的主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由此可見一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動靜關系的處理上,詩人匠心獨運,喜用靜觀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動態為靜態服務,以聲響為寧靜服務。譬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給人的感覺,猶如幾個精彩鏡頭剪輯而成的滾動畫面,場景在變,人物在動,“鏡頭”從一個動點跳到另一個動點。
這種錯落有致的章法和變換靈活的句型,使得全詩充滿靈動與生氣。 [編輯本段]賞鑒 王維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詩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隱居者的戀歌。
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 詩的開頭兩句“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寫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
是詩人用大手筆勾畫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畫卷。其清新、寧靜,淡遠之境如在目前。
一個“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萬物空靈之美。詩人隱居于此是何等的閑適,如此描繪山水田園之典型環境流露出詩人的喜愛之情。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滌后的松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一樣,極其明亮皎潔;山雨匯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于拾級而上的石板上,又順著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淙淙的清脆悅耳的歡唱,好似宛轉的“小夜曲”奏鳴。“照”與“流”,一上一下,一靜一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仿佛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脈搏在跳動。
此時此刻詩人也仿佛覺得自己也被洗凈了一般,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此種禪意非隱居者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