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獄詠蟬的詩意 駱賓王
《在獄詠蟬》是駱賓王陷身囹圄之作。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屈居下僚十八年,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被捕入獄。
其罪因,一說是上疏論事觸忤了武則天,一說是“坐贓”。這兩種說法,后者無甚根據。
前者也覺偏頗。從詩的尾聯“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來看,顯然是受了他人誣陷。
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癡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幾句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
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被抨擊者當然要以“貪贓”、“觸忤武后”將他收系了。也正因為如此,駱賓王才在獄中寫下這首詩。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首聯承題而來,正切主旨。“西陸”,秋天。
《隋書·天文志》釋“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
行以成陰陽寒暑之節。”“南冠”,又稱獬豸冠.本指楚冠,此處作囚犯解,用楚國鐘儀被囚的典故。
《左傳·成公九年》記,晉景公到軍府檢查,看見有一個官員模樣的人被囚系著。成公便問:“那個被捆著的戴著楚冠的人是誰?”有司回答說:“是鄭國獻來的楚國囚犯鐘儀。
后世遂稱縶囚為“南冠”。此處的南冠是作者自指。
“南冠”后的“客”字不作通常的“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稱坐牢為“客”,可見冤憤殊深。首聯兩句十字用工整的對仗描繪了這樣一副圖景:深秋里,寒蟬發出了陣陣凄楚的叫聲,這聲音打動了囚縶在牢的駱賓王的心弦,引起了他深深的思慮。
此聯中,應特別注意“思深”二字,它是作者的苦心所在,是全詩之“源”。詩的名句諸事如“玄鬢”、“白頭”、“露重”、“風多”及種種聯想,皆由此遣發派生。
由于作者在首聯中即以南冠自切痛處,又以“思深”二字為詩旨的表達作了鋪墊,故頷聯即被順勢推出:“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玄鬢”,黑色鬢發,這里指蟬的雙翼。
“白頭吟”,漢魏樂府名篇,寫一女子被負心漢始愛終棄的悲郁心情,表達了她對專一愛情的追求。據說此詩為西漢卓文君作。
卓文君慕司馬相如之才,私奔并與司馬相如結成伉儷。但司馬相如愛情不專,入京后,要娶茂陵一女為妾。
文君聞知,作《白頭吟》以自傷。相如見詩悔悟,不再納妾。
賓王此句的寫作,其意有表里二層。表層的意思是說,蟬掮動著烏黑的雙翼來對著滿頭白發的作者悲吟,使他無法忍受。
里層的含意則更為深刻,作者意在通過香草美人的傳統文學手法,抒發自己失去朝廷寵信,受貶遭困的怨憤。作者“蟬”人對舉,“玄”“白”并用,睹蟬翼而起悲,聞蟬鳴而不堪,是因為他也有過鬢發玄黑的豆蔻年華。
早在公元669年,他就躋入仕途,以圖報效:“投筆懷班業,臨戎想顧勛”。還應雪漢恥,持此報明君(《宿溫城望軍營》)。
為逞壯志,他文官任過府屬、奉禮郎、東臺詳正學士,武官任過四川,燕北掌書記,然奔波三十載,卻始終沉淪下僚,剛升為侍御史,便被捕入獄。報國之想,終成泡影,何堪忍受。
若說首聯見景生情,托物起興,頷聯蟬人并舉,敘中生議,那么頸聯的重心則轉在感慨議論的抒發上。“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說蟬因露重而難以前飛,因風大而鳴聲不能遠傳。
這既是描寫深秋寒蟬的艱難處境,也是對自身遭遇的慨嘆。作者在詩前的序中寫道:“仆失路艱虞,遭時徽墨。
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意即是時代的“徽墨”(繩索之意)將其捆綁,使他不能馳騁壯志。序文還說他“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看到螳螂抱緊螳斧,欲撲捉被食之蟲,立即想到自己仍處在深深的危機中。
朝廷內外奸邪勢力的濃露重霜不但凍僵了他的翅膀,鎖住了他的聲音,而且會將他的生命推向“末日”。序文的這些話說明了頸聯雖宇宇寫蟬,然意不在蟬。
這兩句詩,寫得蟬人相融,抒情忘蟬,達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駱賓王《詠蟬》的詩意
這首詩作于高宗儀鳳三年(678)。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對偶句,在作法上則用起興的手法,以蟬聲來逗起客思,詩一開始即點出秋蟬高唱,觸耳驚心。接下來就點出詩人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三、四兩句,一句說蟬,一句說自己,用“不堪”和“來對”構成流水對,把物我聯系在一起。詩人幾次諷諫武則天,以至下獄。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的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發。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玄,兩兩對照,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的高唱,而今一事無成,甚至入獄。就在這十個字中,詩人動作比興的方法,把這分凄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同時,白頭吟又是樂府曲名。相傳西漢時司馬相如對卓文君愛情不專后,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傷。其詩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須啼,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見《西京雜記》)這里,詩人巧妙地動作了這一典故,進一步比喻執政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一片忠有之忱。“白頭吟”三字于此起了雙關的作用,比愿意更深入一層。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這一類明點的字眼一個不用,意在言外,充分顯示了詩的含蓄之美。
接下來五六兩句,純用“比”體。兩句中無一字不在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的受壓制。蟬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詠物詩寫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遙深”。
詩人在寫這首詩時,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雖在將近結束之時,還是力有余勁。第七句再接再厲,仍用比體。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呢?這句詩人喻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了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無人信高潔”之語,也是對坐贓的辯白。然而正如戰國時楚敢原《離騷》中所說:“世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這樣的情況下,有那一個來替詩人雪冤呢?“卿須憐我我憐卿”,只有蟬能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而長吟。末句用問句的方式,蟬與詩人又渾然一體了。
這首詩作于患難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于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及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詠蟬
作者:古人以蟬居高飲露象征高潔,作者以比興和寄托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操。
本詩與駱賓王、李商隱的《詠蟬》同為當時詠蟬詩三絕。
垂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
蟬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芙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詩文解釋】
你棲息在樹的高枝上,餐風飲露,本來就難以飽腹,何必哀婉地發出恨怨之聲?這一切其實都是徒勞的。由于徹夜鳴叫,到五更時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樹依然如故,毫無表情。我官職卑微,像桃木偶那樣四處漂泊,而故鄉的田園卻已荒蕪。煩請你用鳴叫之聲給我敲響警鐘,我的家境同樣貧寒而又凄清。
【詞語解釋】
以:因。
高:棲于高處。
恨費聲:因恨而連聲嘶鳴。
疏欲斷:指蟬聲稀疏,將欲停止。
薄宦:官職卑微。
蕪:荒草。
君:指蟬。
清:清貧,清高。
【詩文賞析】
棲于高樹之蟬吸風引露,饑而難飽,日夜哀鳴,然而碧樹無情,仍然清翠依舊;詩人身為小宦,四處漂泊,想來故園一定已經荒蕪了,鄉思難熬,可是蟬卻無情,依然鳴叫不停。
蟬聲的斷疏與樹葉的清翠、作者的思鄉與蟬的鳴叫本無關聯,但在詩人筆下,蟬與樹都被賦予了情感,詠物與抒情密切地結合了起來,而且「錯綜細膩」,寓意更深:詩中的「蟬」難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嗎?
詠塵駱賓王 詠塵翻譯
是《詠蟬》吧?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賞析 駱賓王(約626—684):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曾任臨海丞,后隨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作《討武瞾檄》,兵敗后下落不明。
有《駱賓王文集》。 《在獄詠蟬》是駱賓王陷身囹圄之作。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屈居下僚十八年,剛升為侍御史的駱賓王被捕入獄。
其罪因,一說是上疏論事觸忤了武則天,一說是“坐贓”。這兩種說法,后者無甚根據。
前者也覺偏頗。從詩的尾聯“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來看,顯然是受了他人誣陷。
聞一多先生說,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閑事,打抱不平、殺人報仇、革命、幫癡心女子打負心漢”(《宮體詩的自贖》)。這幾句話,道出了駱賓王下獄的根本原因。
他敢抗上司、敢動刀筆,被抨擊者當然要以“貪贓”、“觸忤武后”將他收系了。也正因為如此,駱賓王才在獄中寫下這首詩。
詩題又作《詠蟬》。同前人詠蟬之作,如陸云的《寒蟬賦》、曹植的《蟬賦》、曹大家的《蟬賦》、虞世南的《詠蟬》詩仿佛,駱賓王的這首五律旨在以蟬之餐風飲露表示自身的高潔,求得世人的同情。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首聯承題而來,正切主旨。“西陸”,秋天。
《隋書·天文志》釋“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
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
行以成陰陽寒暑之節。”“南冠”,又稱獬豸冠.本指楚冠,此處作囚犯解,用楚國鐘儀被囚的典故。
《左傳·成公九年》記,晉景公到軍府檢查,看見有一個官員模樣的人被囚系著。成公便問:“那個被捆著的戴著楚冠的人是誰?”有司回答說:“是鄭國獻來的楚國囚犯鐘儀。
后世遂稱縶囚為“南冠”。此處的南冠是作者自指。
“南冠”后的“客”字不作通常的“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稱坐牢為“客”,可見冤憤殊深。首聯兩句十字用工整的對仗描繪了這樣一副圖景:深秋里,寒蟬發出了陣陣凄楚的叫聲,這聲音打動了囚縶在牢的駱賓王的心弦,引起了他深深的思慮。
此聯中,應特別注意“思深”二字,它是作者的苦心所在,是全詩之“源”。詩的名句諸事如“玄鬢”、“白頭”、“露重”、“風多”及種種聯想,皆由此遣發派生。
由于作者在首聯中即以南冠自切痛處,又以“思深”二字為詩旨的表達作了鋪墊,故頷聯即被順勢推出:“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玄鬢”,黑色鬢發,這里指蟬的雙翼。
“白頭吟”,漢魏樂府名篇,寫一女子被負心漢始愛終棄的悲郁心情,表達了她對專一愛情的追求。據說此詩為西漢卓文君作。
卓文君慕司馬相如之才,私奔并與司馬相如結成伉儷。但司馬相如愛情不專,入京后,要娶茂陵一女為妾。
文君聞知,作《白頭吟》以自傷。相如見詩悔悟,不再納妾。
賓王此句的寫作,其意有表里二層。表層的意思是說,蟬掮動著烏黑的雙翼來對著滿頭白發的作者悲吟,使他無法忍受。
里層的含意則更為深刻,作者意在通過香草美人的傳統文學手法,抒發自己失去朝廷寵信,受貶遭困的怨憤。作者“蟬”人對舉,“玄”“白”并用,睹蟬翼而起悲,聞蟬鳴而不堪,是因為他也有過鬢發玄黑的豆蔻年華。
早在公元669年,他就躋入仕途,以圖報效:“投筆懷班業,臨戎想顧勛”。還應雪漢恥,持此報明君(《宿溫城望軍營》)。
為逞壯志,他文官任過府屬、奉禮郎、東臺詳正學士,武官任過四川,燕北掌書記,然奔波三十載,卻始終沉淪下僚,剛升為侍御史,便被捕入獄。報國之想,終成泡影,何堪忍受。
若說首聯見景生情,托物起興,頷聯蟬人并舉,敘中生議,那么頸聯的重心則轉在感慨議論的抒發上。“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說蟬因露重而難以前飛,因風大而鳴聲不能遠傳。
這既是描寫深秋寒蟬的艱難處境,也是對自身遭遇的慨嘆。作者在詩前的序中寫道:“仆失路艱虞,遭時徽墨。
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意即是時代的“徽墨”(繩索之意)將其捆綁,使他不能馳騁壯志。序文還說他“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看到螳螂抱緊螳斧,欲撲捉被食之蟲,立即想到自己仍處在深深的危機中。
朝廷內外奸邪勢力的濃露重霜不但凍僵了他的翅膀,鎖住了他的聲音,而且會將他的生命推向“末日”。序文的這些話說明了頸聯雖宇宇寫蟬,然意不在蟬。
這兩句詩,寫得蟬人相融,抒情忘蟬,達到了出神入化地步。
來自民間故事的成語
開天辟地 古代神話傳說:盤古氏開辟天地,開始有人類歷史。后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來沒有過的。
夸父追日 古代神話。同“夸父逐日”
煉石補天 煉:用加熱的方法使物質純凈或堅韌。古神話,相傳天缺西北,女媧煉五色石補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彌補國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誤。
牛郎織女 從牽牛星與織女星演化而來的神話故事里的主人公,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現比喻分居兩地的夫妻
女媧補天 神話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偉氣魄和大無畏的斗爭精神
牽牛織女 指牽牛星、織女星。亦指古代神話中的牛郎、織女。
日薄虞淵 猶日薄西山。虞淵,神話傳說中日入之處。《淮南子·天文訓》:“捍日呴至于虞淵,是謂黃昏。”莊逵吉校:“《太平御覽》作‘薄于虞淵’。”
十日并出 ①古代神話傳說天本有十個同時出現的太陽。②比喻暴亂并起。
水漫金山 神話故事。金山,在江蘇省鎮江市。《白雪遺音·馬頭調·雷峰塔》:“金山寺里法海一見許仙,面帶妖色,不放下山。怒惱白蛇,忙喚青兒,帶領著蝦兵蟹將,這才水漫金山。”亦作“水滿金山”。魯迅《墳·論雷峰塔的倒掉》:“捍法海禪師呴便將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來
松喬之壽 松喬:神話中仙人赤松子與王子喬。指長生不老。
天衣無縫 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巫山云雨 原指古代神話傳說巫山神女興云降雨的事。后稱男女歡合。
無縫天衣 神話謂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縫合,沒有縫兒。常以比喻詩文等事物沒有一點瑕疵。
興風作浪 興、作:引起。原指神話小說中妖魔鬼怪施展法術掀起風浪。后多比喻煽動情緒,挑起事端。
興云致雨 興云:布下云彩。致雨:使下雨。神話傳說,神龍有布云作雨的能力。借喻樂曲詩文,聲勢雄壯,不同凡響。
玉宇瓊樓 ①神話中仙人居住的宮殿。②形容覆雪的樓宇。
月里嫦娥 嫦娥:神話中月宮里的仙女,相傳她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不死之藥而上了月宮。比喻風姿綽約的美女。
云錦天章 云錦:神話傳說中織女用彩云織出的錦緞。天章:彩云組合成的花紋。比喻文章極為高雅、華美。
云雨巫山 原指古代神話傳說巫山神女興云降雨的事。后稱男女歡合。
補天浴日 這是指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和羲和給太陽洗澡兩個神話故事。后用來比喻人有戰勝自然的能力。也形容偉大的功業。
東兔西烏 兔、烏:古代神話傳說中說,月亮里有玉兔,太陽里有三足金烏,所以用烏、兔代表日月。月亮東升,太陽西落。表示時光不斷流逝。
東曦既駕 曦:曦和,神話中駕日車的神。指太陽已經在東方升起。比喻驅散黑暗,光明已見。亦作“東曦既上”。
吉光片羽 吉光: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名;片羽:一片毛。比喻殘存的珍貴文物。
清都紫微 神話傳說中天帝所居之宮闕。
擎天之柱 支撐天的柱子。古代神話傳說昆侖山有八柱擎天,后用以比喻能擔負重任的人。亦作“擎天玉柱”。
形容聲音微弱的成語有哪些
輕言細語、呢喃細語、閑言細語、竊切細語、低聲細語。
一、輕言細語
白話釋義:形容說話輕而柔和。
朝代:現代
作者:歐陽予倩
出處:《同住的三家人》:“她的母親輕言細語地勸了一會,好容易把她勸進房去,關起門來。”
二、呢喃細語
白話釋義:形容小聲說話。
朝代:北魏
作者:李大師、李延壽
出處:《北史·隋·房陵王勇傳》:“乃向西北奮飛,喃喃細語。”
翻譯:于是向西北方向奮力趕去,小聲說話。
三、閑言細語
白話釋義:沒有根據的話。多指人們嘴里傳來傳去的話。
朝代:明
作者:馮惟敏
出處:《端正好·徐我亭歸田》:“一個道緊急軍情奉火牌,閑言碎語須耽待。”
翻譯:一個道路緊急軍情奉火牌,沒有根據的話需要特別對待。
四、竊切細語
白話釋義:背地里小聲說話。
朝代:唐
作者:韓愈
出處:《順宗實錄·永貞五年》:“日引其黨屏人切切細語。”
翻譯:每天帶他的同黨背地里小聲說話。
五、低聲細語
白話釋義:形容小聲說話。
朝代:近代
作者:周而復
出處:《上海的早晨》第一部:“湯阿英在枕邊低聲細語說了最近的往來,時斷時續,還是有些羞答答的,怕難為情。”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關于螳螂斧子的詩句,在獄詠蟬的詩意駱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