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用新批評派對詩歌進行分析
新批評派
The New Criticism
20世紀20至50年代英美批評界影響較大的一支批評
流派, 得名于美國約·蘭塞姆所著論文集 《新批評》
(1941)。這部文集贊揚托·斯·艾略特等人的批評見解
和以文字分析為主的批評方法,稱之為“新批評”,以
別于19世紀以來學院派的傳統的批評。
20世紀初英國作家休姆和美國作家龐德所提出的強
調準確的意象和語言藝術的主張是新批評派理論的開端。
20年代艾略特和理查茲分別以象征主義的詩歌主張和文
字分析的批評方法奠定了新批評派的基本理論,而成為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批評派成員眾多,主張龐雜,他
們的共同傾向主要是:1.他們從象征派的美學觀點出發,
把作品看成獨立的、客觀的象征物,是與外界絕緣的自
給自足的有機體,稱為“有機形式主義”;2.他們認為
文學在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批評的任務是對
作品的文字進行分析,探究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
隱秘的關系,稱為“字義分析”。象征主義為他們提供
了美學理論,字義分析是他們進行評論的具體方法。
艾略特的著名論文《傳統與個人才能》(1917)從反
對浪漫主義的角度提出“非人格化”的學說。針對浪漫
主義者關于詩歌是詩人感情的表現的觀點,他認為主觀
的感受只是素材,要想進入作品,必先經過一道非人格化
的、將個人情緒轉變為普遍性、藝術性情緒的過程,將
經驗轉化為藝術的過程。針對浪漫派直接抒情的表現手
法,艾略特在《哈姆雷特》(1919)一文中認為“在藝
術形式中唯一表現情緒的途徑是尋找‘客觀對應物’”,
即“一套事物,一種形勢,一串事件,它們是你想表現
的那種特殊情緒的公式”;“只要這類東西一出現……
那種情緒也就引發了”。這正是象征主義以特定事物來
暗示情思的創作方法,對新批評家注重發掘文字中所暗
示和含混不清的東西很有影響。
理查茲關于詩歌語言是一種特殊的、不反映客觀真
實的情緒性語言(《科學與詩》,1925),以及詩歌文
字因受上下文的影響而具有復雜的意義(《實用批評》,
1929)等見解,促使新批評派強調文字分析和詩歌含義
的豐富性、復雜性。
30、40年代的新批評派發展了關于詩歌語言的理論
和具體作品的分析。燕卜蓀的成名作《晦澀的七種類型》
(1930)認為字義越含混就越豐富,詩的價值就越高。蘭
塞姆在《新批評》中認為詩歌語言具有“骨架”(指主
題思想或詩篇的邏輯)和“肌理”(指從文字到標點的
藝術處理)相沖突的特點。布魯克斯在《嘲弄——一種
結構原則》(1951)中把詩篇上下文對于一個陳述語的修
正稱為“嘲弄”,說它是任何詩篇結構的主要原則。泰
特在《論詩的張力》(1938)中把詩篇的意義規定為文字
的“內含”(指比喻意義)和“外延”(指邏輯意義)所
形成的“張力”,張力最后獲得平衡或調和,詩篇才算
成功。
在具體作品的評論上,新批評派推崇象征派和玄學
派,貶低彌爾頓、拜倫和雪萊等詩人。他們的理論和活
動為現代派詩歌開辟了道路。
2.求表達憤怒的中國古詩詞
1、漁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譯文
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飛回了衡陽,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分,號角吹起,邊塞特有的風聲、馬嘯聲、羌笛聲和著號角聲從四面八方回響起來。連綿起伏的群山里,夕陽西下,青煙升騰,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眼下戰事未平,功名未立,還不能早作歸計。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在外征戰的人難以入睡,無論將軍還是士兵都白了鬢發,淚滿衣襟。
2、登幽州臺歌
唐代: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譯文
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圣君,向后不見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3、滿江紅·寫懷
宋代:岳飛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譯文
我憤怒得頭發豎了起來,帽子被頂飛了。獨自登高憑欄遠眺,驟急的風雨剛剛停歇。抬頭遠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長嘯,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三十多年來雖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塵土微不足道,南北轉戰八千里,經過多少風云人生。好男兒,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不要空空將青春消磨,等年老時徒自悲切。
靖康之變的恥辱,至今仍然沒有被雪洗。作為國家臣子的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要駕著戰車向賀蘭山進攻,連賀蘭山也要踏為平地。我滿懷壯志,打仗餓了就吃敵人的肉,談笑渴了就喝敵人的鮮血。待我重新收復舊日山河,再帶著捷報向國家報告勝利的消息!
4、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
五代: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譯文
門簾外傳來雨聲潺潺,濃郁的春意又要凋殘。即使身蓋羅織的錦被也受不住五更時的冷寒。只有迷夢中忘掉自身是羈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時的歡愉。
不該獨自一人登樓憑欄遠望,引起對故國的無盡思念和感慨。離開容易再見故土就難了。過去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紅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今昔對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間。
5、釵頭鳳·紅酥手
宋代:陸游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譯文
你紅潤酥膩的手里,捧著盛上黃縢酒的杯子。春色滿城,你卻早已像宮墻中的綠柳那般遙不可及。春風多么可惡,將歡情吹得那樣稀薄。滿懷的憂愁情緒,離別幾年來的生活十分蕭索。遙想當初,只能感嘆:錯,錯,錯!
春景依舊,只是人卻憔悴消瘦。淚水洗盡臉上的胭脂,又把薄綢的手帕全都濕透。桃花被風吹落,灑滿清冷的池塘樓閣上。永遠相愛的誓言還在,可是錦文書信再也難以交付。遙想當初,只能感嘆:莫,莫,莫!
3.贊美中國的古詩詞
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
一、長江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2.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懷》
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
4.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廣陵》
5.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門山》
6.山隨平野盡,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荊門送別》
二、黃河
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2.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李白《贈裴十四》
3.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4.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5.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三、桂林
1.桂林山水甲天下
2.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桂林山水》
3.漢碑看山東,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俗語)
四、杭州
1.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萬頃湖平長似鏡,四時月好最宜。。
3.嫩寒催客棹,載酒去、載詩歸。正紅葉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
橋話別,悵薜蘿、猶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夢,帝城幾度斜暉。 鴻飛。煙水
彌彌。回首處,只君知。念吳江鷺憶,孤山鶴怨,依舊東西。高峰夢醒云起,是
瘦吟、窗底憶君時。何日還尋后約,為余先寄梅枝。
4.《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5.《憶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
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頭。
何日更重游?
江南憶,
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
吳娃雙舞醉芙蓉。
早晚復相逢。
6、【西湖十詠】(探春 蘇堤春曉)
上苑烏啼,中洲鷺起,疏鐘才度云窈。篆冷香篝,燈微塵幌,殘夢猶吟芳草。
搔首卷簾看,認何處、六橋煙柳。翠橈才艤西泠,趁取過湖人少。 掠水風花
繚繞。還暗憶年時,旗亭歌酒。隱約春聲,鈿車寶勒,次第鳳城開了。惟有踏青
心,縱早起、不嫌寒峭。畫闌閑立東風,舊紅誰掃。
四、其他
青山看不厭,流水趣何長——唐.錢起《陪考功王員外城東池亭宴》
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唐.韓愈《送桂州嚴大夫同用南字》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岳》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唐.王維《漢江臨泛》
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張養浩《雙調雁兒落兼得勝令》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唐.李白《望天門山》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宋.蘇軾《題西林壁》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陸游《游山西村》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宋.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南朝)齊.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李白《將進酒》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4.王希明:古詩詞鑒賞有沒有標準答案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談到古詩詞,很多人會思考一個問題:古詩詞鑒賞有沒有標準答案? 在筆者看來,確定的特別是知識性的問題,自然有標準答案。
而問題的關鍵在于,古詩詞的內蘊是否具有確定性,所引起的審美接受的過程及結果是否具有一致性。雖然,個體由詩歌文本而起的想象,只能從個體的生活經驗以及文化積淀中來,接受者的審美趣味不同,審美經驗也不同,生活的經歷具有個體性,所以詩歌鑒賞必然具有極強的個體性。
但是,有些古詩詞內容確定,情感是類型化的,故此其意蘊還是具有相對確定的特點。比如,辛棄疾的一些反映報國無門之情的詞。
這類詩詞,不管鑒賞者是誰,可以都會引起喚起類似的情感。這些詩詞的鑒賞,大致來講,是可以有標準答案的。
但是對更多的古詩詞來說,情況卻非如此。一則,有的文本天然具有模糊性。
比如李商隱的 《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作者要表達的情境也許是確定的,傳達的情緒也是確定的。但是,呈現在讀者前的文本非常模糊,情感通過比興象征來傳達,讀者只能大致感覺其中情緒的流淌,而無法真正具體落實。
這樣的詩,是無法給出標準解讀的。所以,金元之際的詩人元好問要感嘆“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對于這一類的詩詞,在意蘊方面,要尋求確定的答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多是在知識性的比如典故,技術性的比如手法的層面提出問題,來尋求確定的答案。
古詩詞作為高度凝練的語言材料,其中含有大量的省略,有“言不盡意”之處。而漢語語法相對自由,比較起詞形有變化 (比如因過去時將來時等時態而不同) 的語言,漢語缺乏詞形的變化。
語言的特點增加了詩歌的多義性,使多種解讀可以并存。比如,通行本 《詩經》 的第一篇《關雎》,最后“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到底是既定事實,還是主人公“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之際的幻想,還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而僅僅是黃粱一夢,其實是無法斷定的。
這種詩譯成有詞形變化的語言,就會被迫挑選其中一種。比如這一句,英國著名漢學家Arthur Waley譯為“Shy is this noble lady/With gongs and drums we will gladden her.”,這是將來時,結果未 卜;而學者辜正坤則譯為“The lovely girl is slenderly tall/With bells and drums he wins her after all”,宣稱男主角最終贏得了淑女的芳心。
這種詩如果保留其解讀的多種可能性,則可以大大增加閱讀樂趣。如唐代詩人皇甫松的 《采蓮子》:“船動湖光滟滟秋,貪看年少信船流。
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末二句的主語省略,根本無從判斷是誰拋蓮子,也無法判斷要被人知的“人”是誰。
發揮想象,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幾種情形:(采蓮少女) 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 (被她看的少年) 知半日羞。(采蓮少女) 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 (采蓮的其他女子) 知半日羞。
(采蓮少女) 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 (路邊經過的行人) 知半日羞。(采蓮少女的同伴) 無端隔水拋蓮子,(少女發現自己) 遙被人 (自己同伴) 知 (自己貪看少年) 半日羞。
(采蓮少女的同伴) 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 (少年) 知半日羞。事實上,不管采取哪種作為標準答案,都是對這首詩趣味和美感的一種戕害。
可能有人覺得,因為古今時移世易,不管物質層面的還是文化層面的生活環境都發生了變化,才導致我們對古詩詞的誤讀,古詩詞在古代應該是可以找出準確的“標準解讀”的。實際上,標準答案可能壓根就不曾存在過。
相當一部分詩,不但有多種解法,而最為時人接受的解讀方式也往往是不斷變化的。還以 《關雎》為例。
這首詩,漢代以來占主導地位的是 《毛詩序》“后妃之德”說,具體講是賢德不妒,后世孔穎達 《毛詩正義》、朱熹 《詩集傳》 等無不贊同。此外還有 《毛詩正義》 后妃“思得賢才之人與之共事”之說等等。
明清以來,學者多另倡新說,如崔述 《讀風偶識》 認定此詩是寫“君子自求良配”。對于這些說法,現當代學者多不信服,紛紛認定這是一首戀歌。
像余冠英廣為流傳的 《詩經選》 中就判定此詩是寫男女戀情。這樣的一首詩,如果要提供標準答案,出題者是要提供古時最權威的“后妃之德”說呢,還是提供如今的戀情說? 如果說符合本意才是標準答案,放在 《詩經》 的解讀史中考察,后者未必就比前者更符合作者本意。
更深一層說,甚至連那些明顯的誤讀都未必沒有價值。20世紀有的文學批評流派,比如英美新批評就專注于文本的語義分析,認為作品可以獨立自足。
照此說來,哪怕是不符合作者本義,只要是文本可以衍生出這種解釋,就可以認可。而我們本民族文學批評史上,不但有“詩無達詁”的說法,甚至還有著悠久的“誤讀”傳統。
春秋時期賦詩言志,采用的方法便是 《左傳》 中所言“賦詩斷章,余取所求”,孤立地抽取 《詩經》 中的一章甚至幾句或一句,來結合眼前情境,并不管本義如何。比如 《左傳》 襄公八年晉范宣子想要聯合魯共討鄭國,就賦 《摽有梅》,此詩原義是女子盼望男子及時求婚,這里卻。
5.對古詩十九首的評價
《古詩十九首》,組詩名,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
為南朝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昭明文選》而成。《古詩十九首》深刻地再現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
藝術上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同時,《古詩十九首》所抒發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令古往今來的讀者常讀常新。
2、作者和寫作年代關于《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有多種說法,《昭明文選·雜詩·古詩一十九首》題下注曾釋之甚明:“并云古詩,蓋不知作者。”曾有說法認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創作,例如其中八首《玉臺新詠》題為漢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確。
今人綜合考察《古詩十九首》所表現的情感傾向、所折射的社會生活情狀以及它純熟的藝術技巧,一般認為它并不是一時一人之作,它所產生的年代應當在東漢順帝末到獻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間。3、價值《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
漢末文人對個體生存價值的關注,使他們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建立起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情感聯系。過去與外在事功相關聯的,諸如帝王、諸侯的宗廟祭祀、文治武功、畋獵游樂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據文學的題材領域,讓位于詩人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進退出處、友誼愛情乃至街衢田疇、物候節氣,文學的題材、風格、技巧,因之發生巨大的變化。
《古詩十九首》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詩史上也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的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為后人師法,幾至形成模式。它的藝術風格,也影響到后世詩歌的創作與批評。
就古代詩歌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劉勰的《文心雕龍》稱它為“五言之冠冕”,鐘嶸的《詩品》贊頌它“天衣無縫,一字千金”。“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過分的。
詩史上認為《古詩十九首》為五言古詩之權輿的評論例如,明王世貞稱“(十九首)談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詞婉旨,遂足并駕,是千古五言之祖”。陸時庸則云“(十九首)謂之風余,謂之詩母”。
概括起來,《古詩十九首》在以下四個方面奠定了在我國詩歌史上的地位:一是它繼承了《詩經》以來的優良傳統,為建安詩風的出現作了準備。二是它是漢代詩歌由民間文學過渡到文人創作出并現繁榮局面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三是它將五言抒情古詩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體系。四是它為五言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它的出現,標志著文人五言詩的成熟。它嶄新的詩歌形式及圓熟的藝術技巧,為五言詩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批評貪官的古詩文
正樂府十篇·貪官怨
年代:【唐】 作者:【皮日休】
國家省闥吏,賞之皆與位。素來不知書,豈能精吏理。
大者或宰邑,小者皆尉史。愚者若混沌,毒者如雄虺。
傷哉堯舜民,肉袒受鞭棰。吾聞古圣王,天下無遺士。
朝廷及下邑,治者皆仁義。國家選賢良,定制兼拘忌。
所以用此徒,令之充祿仕。何不廣取人,何不廣歷試。
下位既賢哉,上位何如矣。胥徒賞以財,俊造悉為吏。
天下若不平,吾當甘棄市。
正樂府十篇·橡媼嘆
年代:【唐】 作者:【皮日休】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岡。傴傴黃發媼,拾之踐晨霜。
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幾嚗復幾蒸,用作三冬糧。
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納于官,私室無倉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贓。農時作私債,農畢歸官倉。
自冬及于春,橡實誑饑腸。吾聞田成子,詐仁猶自王。
吁嗟逢橡媼,不覺淚沾裳。
賊平賀本路史禽良叔彌忠四首
年代:【宋】 作者:【王邁】
誨盜須知有自來,貪官污吏禍之胎。
殺人越貨甘殘忍,入市怒金不忌猜。
誰與清朝申典憲,合將若屬寘渠魁。
書生銳欲排閶闔,先誦民謠獻外臺。
送高錄參美任
年代:【宋】 作者:【姚勉】
高安之民椎且質,空蒙惡聲頭上筆。
獨惟猾吏可怕人,架鷹騰霄柙虎出。
貪官乞錢吏手中,庸官仰筆描吏容。
獄情黯菼直為曲,雖欲辨雪何由從。
先生來糾高安獄,直道仁心作民福。
吏知積德不忍欺,囚感吐誠爭首服。
掉頭不肯狥上官,幾回拂意思掛冠。
伸冤振仰必得請,愧殺同列雙顴丹。
先生種滿甘棠了,天子知賢恨官小。
若人底處可安排,不在玉堂應鳳沼。
鱣鯨自不溝瀆留,郡官無賢民卻愁。
愁公歸去莫報德,但祝高門于定國。
賈鹿泉屢約一出小詩代行十首
年代:【宋】 作者:【陳杰】
詔旨丁寧畫一頒,盡驅黠吏革貪官。
若行兩事無他事,民命那無一線寬。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新批評中國古詩詞(如何用新批評派對詩歌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