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詞 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
[yáng chūn bái xuě]
出處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釋義: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近義詞:白雪陽春、鯤鵬圖南、曲高和寡
反義詞:陽阿薤露、雅俗共賞、下里巴人、巴人下里
例句:
這首詞當屬陽春白雪之列。
它不是文化對娛樂、陽春白雪對下里巴人,地下對主流。
你的論調都是陽春白雪,不適合我們這些粗人。
蕭邦的許多綱琴曲真可說是陽春白雪,確實高雅。
媽媽昨天告訴了我“陽春白雪”這個成語的出處。
網游和電影,一個陽春白雪,一個下里巴人。
咱們既要會欣賞陽春白雪,也要會觀賞下里巴人。
我的作品屬下里巴人,他的才真正稱得上陽春白雪。
你這首詩格調高雅,真是陽春白雪,可以媲美李白、杜甫。
語調不停變化,有時是陽春白雪,有時是下里巴人。
這種陽春白雪的作品,不是我們下里巴人所能欣賞的。
這篇文章格調高雅,陽春白雪。
我們既要會欣賞下里巴人,也要會欣賞陽春白雪。
2.陽春白雪的詩句
1. 《長相思·展顰蛾》 宋 呂勝己
展顰蛾。抹流波。并插玲瓏碧玉梭。松分兩髻螺。曉霜和。凍輕呵。拍罷陽春白雪歌。偎人春意多。
2. 《花心動·偶居杭州七寶山國清寺冬夜作》 宋 趙鼎
江月初升,聽悲風、蕭瑟滿山零葉。夜久酒闌,火冷燈青,奈此愁懷千結。綠琴三嘆朱弦絕,與誰唱、陽春白雪。但遐想、窮年坐對,斷編遺冊。
西北欃槍未滅。千萬鄉關,夢遙吳越。慨念少年,橫槊風流,醉膽海涵天闊。老來身世疏篷底,忍憔悴、看人顏色。更何似、歸歟枕流漱石。
3. 《壺中天·念奴嬌》 宋 錦溪
騎鯨直上,問妲娥何日,天生英杰。笑下瓊樓,還報道,甫近迎長佳節。萬里無云,一天如水,擁出新團月。正當此夜,文星飛下天闕。蟾苑元有高枝,至今猶待,自是無心折。只愛林泉供笑傲,吟出陽春白雪。冠玉精神,希夷仙種,秘受長生訣。蓬壺不老,待看蘭玉英發。
3.古詩詞 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 [yáng chūn bái xuě] 出處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釋義:原指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近義詞:白雪陽春、鯤鵬圖南、曲高和寡 反義詞:陽阿薤露、雅俗共賞、下里巴人、巴人下里 例句: 這首詞當屬陽春白雪之列。 它不是文化對娛樂、陽春白雪對下里巴人,地下對主流。
你的論調都是陽春白雪,不適合我們這些粗人。 蕭邦的許多綱琴曲真可說是陽春白雪,確實高雅。
媽媽昨天告訴了我“陽春白雪”這個成語的出處。 網游和電影,一個陽春白雪,一個下里巴人。
咱們既要會欣賞陽春白雪,也要會觀賞下里巴人。 我的作品屬下里巴人,他的才真正稱得上陽春白雪。
你這首詩格調高雅,真是陽春白雪,可以媲美李白、杜甫。 語調不停變化,有時是陽春白雪,有時是下里巴人。
這種陽春白雪的作品,不是我們下里巴人所能欣賞的。 這篇文章格調高雅,陽春白雪。
我們既要會欣賞下里巴人,也要會欣賞陽春白雪。
4.趙鼎的《點絳唇·春愁》解釋與賞析
趙鼎的《點絳唇·春愁》解釋:金爐中,香已冷,繡著鴛鴦的帳惟低垂著,一切都是那么閑雅,那么靜謐,那么溫馨。
午夢醒來,愁緒不散,欲說夢境,又無人相慰相問。衣服覺寬,人兒憔悴、苦澀之中有著執著。
清明時節多風雨,只是這風雨夜過園林,那鬧春杏花被吹落殆盡。賞析:婉約詞表現的往往是一種深沉委婉的思緒,心靈的潛流,雖窄卻深。
高度的物質文明陶冶了文人細膩的感受,時代的陰影又使得有宋一代文學帶上了哀怨的色彩,而詞這種藝術表現形式自身積淀的審美標準也影響了詞作者命題和立意。所以,作為一代中興名相的趙鼎,也將這首“春愁”詞也寫得婉約低回,那么此詞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詞的上篇寫春夢醒來獨自愁。“香冷金爐,夢回鴛帳馀香嫩。”
這兩句說的是,金爐中,香已冷,繡著鴛鴦的帳惟低垂著,一切都是那么閑雅,那么靜謐,那么溫馨。一個“嫩”字以通感的手法寫出了余香之幽微,若有若無。
但這種寧靜而溫馨的環境又似乎處處暗含著一種無可排解的孤獨和感時傷懷的愁緒,這愁緒猶如那縷縷余香,捉摸不到,又排遣不去。“更無人問,一枕江南恨。”
這說的是午夢醒來,愁緒不散,欲說夢境,又無人相慰相問。“恨”以“一枕”修飾,猶如用“一江”、“一舟”來修飾“愁”,化抽象為具體事物,組接無理而化合巧妙。
夢中的追尋越是迫切,醒來的失望就越發濃重。至于這恨,所指到底是什么,詞人沒有講明,也無須講明,這是因為這是一種無所不的閑愁閑恨,是一種泛化了的苦悶,這恨中蘊含的既有時代的憂郁,也有個人的愁緒。
傷春愁春只是此詞的表層含義,人生的喟嘆,世事的憂慮,才是此詞的深層含義。下篇以“消瘦休文”自比。
沈約病中日益消瘦,以至“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故此后人常以“沈腰”來比喻消瘦。
“頓覺春衫褪”以夸張的手法突出“消瘦”的程度。“春衫裉”即春衫寬。
這兩句說的是衣服覺寬,人兒憔悴、苦澀之中有著執著。“頓”字以時間之短與衣衫之寬的對比突出消瘦之快,“頓”還有驚奇、感嘆、無奈等復雜感情。
“清明近,杏花吹盡,薄暮東風緊。”這三句以景作結,含不盡之意。
這三句說的是清明已近,那鬧春杏花已吹落殆盡,春色將老“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這種冷清的境界里,作者獨立無語,不覺又是黃昏,頓感東風陣陣夾寒意。
清明時節多風雨,若再有風雨夜過園林,無多春色還能留幾分呢?東風帶來春雨,催開百花,然而東風又吹老園林,送走春色,所以宋人常有“東風惡”之語。“薄暮東風緊”寫的是眼前之景,暗含的卻是擔憂明日春色將逝之情。
一個“緊”字通俗而富有表現力,既寫出了東風緊吹的力度,又寫出了作者“一任羅衣貼體寒”,守住春光不放的深情。這首詞屬于婉約派詞作,但婉而不弱,約而不晦。
譬如詞的結尾,寫的是日暮花落之景。詞人傷春惜花,守至日暮,依然不愿去,雖無可奈何又依依不舍,惋嘆之中又有著堅韌,婉約之中猶有筋骨。
詞的語言含蓄有味而通俗易懂,雖到口即消卻耐人尋味。這首詞寫春景,抒離恨。
上篇寫室內情景。香冷金猊,夢回鴛帳,離恨一枕,悄無人問。
下篇寫室外景色。清明節近,杏花隨風,薄暮來臨,東風漸緊。
委婉柔媚,意境幽美。點絳唇·春愁 作者:趙鼎香冷金爐,夢回鴛帳余香嫩。
更無人問。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頓覺春衫褪。清明近。
杏花吹盡。薄暮東風緊。
《點絳唇·春愁》是南宋作家趙鼎創作的一首詞。全詞通過景物描寫,曲折含蓄地表露了春愁與離恨。
作者簡介:趙鼎(1085-1147)字元鎮,號得全居士,宋徽宗元豐八年生,宋代解州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南宋政治家、詞人。宋徽宗崇寧五年舉進士。
宋紹興四年任尚書右仆射兼知樞密院事,次年為宋高宗時的宰相。其詞“清剛沈至,卓然名家”。
有《忠正德文集》十卷,《得全詞》一卷。在朝中與秦檜進行過激烈的較量,最終絕食自殺。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花心動(趙鼎)(古詩詞陽春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