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關學習古詩詞的收獲體會
古詩文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韻律,易讀易記,瑯瑯上口,特別適合小學生背誦。
小學生誦讀古詩文,可以從中認識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輩的心境,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加強人文修養,陶冶他們的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這符合新課程總目標的要求:學生應“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一、背誦 中學生的古詩文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多讀多背。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學生對于古詩文的了解還不是很多,對于其中的一些字詞理解不是很到位,畢竟古文與現在同樣的白話文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要讓學生很好的理解一首詩,首先就要多讀多背。背誦是孩子的天性,此時他們的記憶是“無意識記憶”。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在古詩文閱讀訓練中我還十分重視學生的古詩文量的積累,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達到思維和能力上的“質”的提升。
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努力創造機會,搭建平臺,讓學生每天與古詩文見面。開始,選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詩寫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課前幾分鐘里讀一讀、在晨讀時間背一背,同時在教室的墻壁上貼著一些古詩,并定期更新,讓學生既好奇又感新鮮,愿意主動去誦讀,記憶,營造古詩文閱讀的良好氛圍,學生在與古詩“朝夕相處”下“日久生情”,使誦背古詩文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學習行為。
其實目前很多教師都是這樣做的,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會先背一首古詩或者“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古詩文,這也足以說明現在的教育已經開始重視古詩文的教學,注重孩子對一些蒙學讀物的學習,學習中國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2.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總結
四年級語文科總結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了,回顧這一學期以來,我們全體師生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領導下,在各科任老師和家長的積極配合和耐心幫助下;圓滿地完成了教育教學工作任務,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將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意新課導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于一種輕松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采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二)、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填補空白。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水滸傳》等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其次,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學習《春天》后,組織學生去郊外走一走,尋找大自然的足跡,領略大自然的風采,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此外,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本學期我雖然盡了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去完成了教學工作任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離學校的要求尚有差距,今后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奮斗!
3.人教版四年級第二十課一個古詩的感想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①,
偷采白蓮回②。
不解藏蹤跡③,
浮萍一道開④。
①撐(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進。
②蓮:詩中指白荷花結的蓮蓬。
③解:明白,懂得。蹤跡:行動所留下的痕跡。
④浮萍:一種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小兒垂釣
作者:【胡令能】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譯文〗
一個頭發蓬亂的小孩子正在學垂釣,
側身坐在青苔上綠草映襯著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問路他老遠就招著小手,
唯恐怕魚兒被嚇跑他不敢大聲應答。
4.學習唐詩的心得體會
夫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
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
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
夫豈不工,終非古人之詩也。這里五段文字,三個論點。
第一段主意是說:詩不從學力中來,亦不從理智中來。但接下去卻又說:如果不多讀書,多窮理,就不能極其至。
極其至,就是達到最高階段。最高階段,就是“悟”。
由此可知,他所謂“悟”,是以讀書窮理為平時修養的基礎。由此而獲得“妙悟”,寫出詩來,沒有書本知識和理智思考的痕跡。
第二段是用四個具體形象來比喻上文所謂“不涉理路,不落言筌”。這里所謂“興趣”,就是指盛唐詩人的“妙悟”。
第三段是批評“近代”詩人以文字、才學、議論為詩,就不免露出了“言筌”和“理路”的痕跡。如果妙悟仍然要從多讀書、多窮理得到,這個悟字已經和禪宗的悟有些距離,至少已落下乘的漸悟。
看來嚴羽所謂妙悟,即是明清詩家所謂性靈,也就是梁啟超所謂“因斯披里純”,現代所謂靈感。讀書窮理是詩創作的修養基礎,但詩決不能直接從書本知識和理性認識中產生,而是要從一時靈感的觸發中產生。
妙悟、興趣或靈感,就是嚴羽所謂別才、別趣。他所謂“近代詩人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就是說詩中所表現的只是文字的功夫、學識和思想,而沒有靈感。
因此,這種詩就顯得呆板凝滯,而“涉理路,落言鑒”了。這一節話是針對江西派詩人而言的。
5.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建議
原發布者:龍源期刊網
摘要: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歷史的珍貴文化遺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對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有重要作用。重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對培養學生想象力、記憶力、思維、審美情趣等方面有重要意義與作用。基于此,主要探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詞眼;朗讀;留白
古詩詞是古代文學的精華,也是培育精神的沃土。人教版小學語文共編入60首古詩詞,篇篇璀璨精華,讓學生受用無窮。但實際上,小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還存在理解困難、體會難以深入等問題,直接影響了學習與教學效率。加之,為了應試所需,很多老師干脆選擇傳統的教法,讓學生用現代白話直接翻譯詩詞的意思,沒能讓學生真正品味詩詞的內涵意境。如何讓古詩教學走出傳統教學模式的牢籠,使學生輕松快樂學習?我有下面四點教學建議:
一、巧抓詞眼,重點突破
“畫要點睛,詩歌重眼。”所謂“詩眼”,是指一首詩中點睛傳神之筆。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或一個詞;另一種是全篇最精彩和關鍵性的詩詞句子,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在教學古詩詞時可以通過抓詩眼形成教學主線,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體會古詩的意境,感悟詩情。對古詩文中的詩眼不能只是整體性模糊的認識,要理解準確,才能由此及彼,理解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小學四年級語文古詩詞教學心得(有關學習古詩詞的收獲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