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歸園田居其三古詩鑒賞題,帶答案
歸園田居其三全詩表達了作者陶淵明什么思想?
詩篇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后的生活和感受,抒發了【①作者辭官歸隱后的愉快心情和鄉居樂趣】,從而表現了【②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表現出勞動者的喜悅】。同時又【③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表現了【④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作者陶淵明其實寫的歸園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歸納一下就是:
①作者對于淡出官場的輕松與愉快
②作者對于歸隱田園的悠然和喜悅
③(本質)對當時腐朽動亂的社會的厭惡
④(本質)不愿隨波逐流,追求高尚生活
簡答:作者甘愿隱逸田園也不愿放逐于腐朽黑暗的官場,他心中向往著美好的生活,卻無法實現,只得躲避而悵恨。
答案2:《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于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
其三寫出了勞作的艱辛,但這種艱辛在作者看來是快樂的,因為向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沒有被違背,暗含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官場黑暗社會污濁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潔傲岸,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質。 從“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兩句中可見。
2.求《歸園田居》(其三)的詩句即賞析
歸 園 田 居(其三)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愿”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里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么可惜的呢?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愿無違”,使得“愿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里的“愿”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3.歸園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荊門送別 登岳陽樓(其一)的賞析題
1、平實、親切,自然平淡。否,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2、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里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3、先以水中明月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詩人遠渡荊門,眼望一派壯麗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抒發了自己的胸懷與進取精神,生氣勃勃,意氣風發。詩的前三聯描寫的是渡過荊門山時詩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聯寫的是詩人在欣賞荊門一帶的風光時,面對那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所產生的思鄉之情。詩人沒有直接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從對面寫來,愈發顯出自己對故鄉的思念。
全詩想像瑰麗,意境高遠,充滿了生活的光彩。
4、《使至塞上》詩人以“蓬”“雁”自比暗寫內心的郁憤;
4.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列各題歸園田居(其三)[晉] 陶淵明種豆南
小題1:詩的三、四兩聯描繪了一幅恬靜優美的景象。清晨起來,我下地松土除草;晚上披星戴月,我扛著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回家歇息。狹窄的田間小路邊草木叢生,皎潔的月光照在草葉的露水上,亮晶晶的。“我”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露水打濕了。表達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小題2:作者辭官歸田,雖然耕作不佳卻樂在其中,表現了作者對寧靜和安適田園生活的熱愛。“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第一小題屬詩歌鑒賞題中的分析意境型,答題步驟一般為:描繪詩中展現的畫面或營造的意境;概括景物特點(一般為兩個雙音節詞)或點明表達技巧;分析作者的情感或表達效果。本詩三、四聯句意平易淺顯,可展開合理想象來描述畫面,難度不大。畫面優美、意境恬美,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溢于言表,另外,“但使愿無違” (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一句,就把向往田園生活,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表達出來了。
第二小題題干已經提示,全詩表現了詩人在田園生活中感受的樂趣,要求具體說明是如何表現這種樂趣的。結合第一小題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感受到美好靜謐的意境和詩人悠閑自得的形象。只要從詩中找到能體現詩人田園勞作之樂的句子:“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細心分析就會發現,詩人敘事寫景,虛實結合,相互映襯,把田園勞作的樂趣、歸隱山林的豪情都表現出來了。
5.古詩詞賞析歸園田居(其三)(晉·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1.D2.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
試題分析:1.D項“種豆南山下”與“采菊東籬下”有著同樣的韻律,但韻味各異。采菊是漫不經心的,而種豆則是十分認真的。
2.這首田園詩不止停留在對勞動樂趣的體味上,更進一步點了題。種豆長草也罷,早出晚歸也罷,夕露沾衣也罷,都在所不惜,只要趁了心愿就好。
這“愿”是什么呢?就是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它很有些象古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生活。在當時政治上一片黑暗的東晉時代,能有這樣一種自然寧靜的生活是使詩人感到無限欣慰的。
考點:詩句理解,思想感情。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歸園田居其三古詩詞鑒賞題(歸園田居其三古詩鑒賞題,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