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全冊憶江南作文400字
《憶江南》
我的故鄉在江南,江南可美了,那里的風景我可熟悉呢!下面我給你們介紹吧!早上,旭日東升,江面上一片紅霞,襯著江畔鮮紅的花朵,如同一團團、一簇簇熊熊烈火在燃燒,上面有時還帶著幾顆晶瑩的水珠,大概是天上的仙女的珍珠項鏈段了線,珍珠從天而降,正好落在了江花的花瓣或葉子上。有的象小姑娘用手捧著一顆晶瑩的珍珠;有的從花的葉子上墜落,正巧滴入水中,水波泛起一圈圈蕩漾開去;有的從這片葉子上被風一吹,吹到了那片葉子上,又從那片葉子上吹到了另一片葉子上,多么象接力賽呀!
那春天的江水好像被藍草染過似的,一片翠綠。上面時常被幾縷微風或駛過的帆船把明鏡般的湖面打破了,泛起一層層漣漪。幾對鳥兒排著整齊的隊伍在長滿翠綠的大樹的山上盤旋,還有幾只鳥兒飛倦了,落在的大樹上鳴叫。江面上一片火紅的晚霞,映照著江邊那如同熊熊烈火在燃燒似的江花,好象被藍草染過的江水,飛鳥、大山,這些景色是多么美好,多么和諧呀!這樣如此美好的景色,叫我怎么能不時常想念它呢?
百聞不如一見,你們還是快來親身體驗一下江南的美景吧!
2.四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全冊憶江南作文400字
《憶江南》我的故鄉在江南,江南可美了,那里的風景我可熟悉呢!下面我給你們介紹吧!早上,旭日東升,江面上一片紅霞,襯著江畔鮮紅的花朵,如同一團團、一簇簇熊熊烈火在燃燒,上面有時還帶著幾顆晶瑩的水珠,大概是天上的仙女的珍珠項鏈段了線,珍珠從天而降,正好落在了江花的花瓣或葉子上。
有的象小姑娘用手捧著一顆晶瑩的珍珠;有的從花的葉子上墜落,正巧滴入水中,水波泛起一圈圈蕩漾開去;有的從這片葉子上被風一吹,吹到了那片葉子上,又從那片葉子上吹到了另一片葉子上,多么象接力賽呀!那春天的江水好像被藍草染過似的,一片翠綠。上面時常被幾縷微風或駛過的帆船把明鏡般的湖面打破了,泛起一層層漣漪。
幾對鳥兒排著整齊的隊伍在長滿翠綠的大樹的山上盤旋,還有幾只鳥兒飛倦了,落在的大樹上鳴叫。江面上一片火紅的晚霞,映照著江邊那如同熊熊烈火在燃燒似的江花,好象被藍草染過的江水,飛鳥、大山,這些景色是多么美好,多么和諧呀!這樣如此美好的景色,叫我怎么能不時常想念它呢?百聞不如一見,你們還是快來親身體驗一下江南的美景吧。
3.狀元大課堂四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憶江南的詩意
憶江南詞三首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江南憶,其次憶吳宮。
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譯文及注釋 譯文 江南的風景多么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江南的回憶,最能喚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樣的杭州:游玩靈隱寺尋找皎潔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臥其上,欣賞那起落的錢塘江大潮。
什么時候能夠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憶,再來就是回憶蘇州的吳宮,喝一喝吳宮的美酒春竹葉,看一看吳宮的歌女雙雙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不知何時會再次相逢。
注釋 ⑴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
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
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⑵諳(ān):熟悉。
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⑶江花:江邊的花朵。
一說指江中的浪花。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⑷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于”,有勝過的意思。
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⑸“山寺”句:作者《東城桂》詩自注說:“舊說杭州天竺寺每歲中秋有月桂子墮。”
桂子,桂花。宋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看潮頭: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為天下名勝。
⑺吳宮:指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巖山上。⑻竹葉:酒名。
即竹葉青。亦泛指美酒。
《文選·張協〈七命〉》:“乃有荊南烏程,豫北竹葉,浮蟻星沸,飛華蓱接。” ⑼吳娃:原為吳地美女名。
《文選·枚乘〈七發〉》:“使先施、徵舒、陽文、段干、吳娃、閭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此詞泛指吳地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⑽早晚:猶言何日,幾時。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嘗有甲設宴席,請乙為賓;而旦于公庭見乙之子,問之曰:"尊侯早晚顧宅?" 賞析 第一首泛憶江南,兼包蘇、杭,寫春景。全詞五句。
一開口即贊頌“江南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風景舊曾諳”一句,說明那江南風景之“好”不是聽人說的,而是當年親身感受到的、體驗過的,因而在自己的審美意識里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了“憶”字。接下去,即用兩句詞寫他“舊曾諳”的江南風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日出”、“春來”,互文見義。春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艷;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
在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綠,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
在這里,因異色相映襯而加強了色彩的鮮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聯系起來,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聯系起來,為的是異色相映襯。
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于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
杜甫寫景,善于著色。如“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諸句,都明麗如畫。
而異色相映襯的手法,顯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學習,如“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秋思》)、“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題岳陽樓》)、“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正月三日閑行》)諸聯,都因映襯手法的運用而獲得了色彩鮮明的效果。
至于“日出”、“春來”兩句,更在師承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在明媚的春光里,從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藍葉那里吸取顏料,兼用烘染、映襯手法而交替綜錯,又濟之以貼切的比喻,從而構成了闊大的圖景。不僅色彩絢麗,耀人眼目;而且層次豐富,耐人聯想。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說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
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
作者寫于洛陽的《魏王堤》七絕云:“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
在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季節,洛陽卻“花寒懶發”,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花發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區別。
洛陽有洛水、伊水,離黃河也不遠。但即使春天已經來臨,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樣碧綠。
因此作者竭力追憶江南春景,從內心深處贊嘆“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筆寫出他“舊曾諳”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憶江南”的眷戀之情,收束全詞。這個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
詞雖收束,而余情搖漾,凌空遠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第二首詞以“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領起,前三字“江南憶”和第一首詞的最后三字“憶江南”勾連,形成詞意的連續性。
后五字“最憶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愛的一個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