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級下冊語文課外古詩詞全篇的翻譯
1山中雜詩:山峰上繚繞著陣陣的嵐氣云煙 ,竹林的縫隙里灑落下夕陽的余暉 ,鳥兒歡快地在屋檐上飛來飛去 ,白白的云兒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
2竹里館:我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
3峨眉山月歌:在一個秋高氣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詩人乘著小船,從清溪驛順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個好朋友一樣,陪伴著詩人。但在從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住,峨眉山上,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4春夜洛城聞笛:陣陣悠揚的笛聲,從誰家中飄出?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折楊柳》,能不鉤起思鄉之情嗎?
5逢入京使: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滿面龍鐘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干。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唯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6滁州西澗:我非常喜愛這河邊生長的野草,是那樣幽靜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樹林的深處,不斷傳來黃鸝鳥的叫聲,是那樣婉轉動聽。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沒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上。
7江南逢李龜年:歧王府第里經常看見您,也在崔九的家里多次聽到您的唱歌。
現在正好是江南風景秀美的時候,在這暮春季節再次遇見了你。
8送靈澈上人:蒼翠的竹林寺,近晚時傳來深遠的鐘聲。 你背著的斗笠還帶著夕陽,獨自歸向遠方的青山。
9約客:梅子黃時,家家戶戶都籠罩在煙雨之中。 遠遠近近那長滿青草的池塘里,傳出蛙聲陣陣。 已約請好的客人說來卻還沒有來,時間一晃就過了午夜。 我手拿棋子輕輕地敲擊著桌面,等著客人,只看到燈花隔一會兒就落下一朵……
10論詩:李白和杜甫的詩篇經成千上萬的人傳頌,現在讀起來感覺已經沒有什么新意了,我們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華橫溢的人出現,他們的詩篇文章以及人氣都會流傳數百年。
可能有的不是很準確,做個參考
2.初中7年級下冊語文課內外古詩,漢譯,重點詩句,
課內外古詩;
1:山中雜詩【南朝梁】吳均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作品譯文:山與天相接的地方繚繞著陣陣嵐氣云煙,從竹林的縫隙里看灑落下余暉的夕陽。鳥兒歡快地在房檐上飛來飛去,潔白的云兒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
2:竹里館【唐】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作品譯文:我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又是彈琴又是長嘯。竹林深處清幽寂靜無人知曉,只有那天上的明月將我相照。
3: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作品譯文: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不知不覺就到了渝州,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4:春夜洛城聞笛【唐】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作品譯文:陣陣悠揚的玉笛聲,是從誰家中飄出的?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令人哀傷的《折楊柳》,有誰的思鄉之情不會油然而生呢?
5:逢入京使【唐】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作品譯文:東望家鄉路程又遠又長,熱淚濕雙袖還不斷流淌。在馬上與你相遇無紙筆,請告家人說我平安無恙。
6:滁州西澗【唐】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作品譯文:河邊生長的野草,是那樣幽靜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叢林深處,不時傳來黃鸝鳥的叫聲,是那樣婉轉動聽。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沒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上。
7: 江南逢李龜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作品譯文:當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見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聽到你的演唱,欣賞到你的藝術。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時節,沒有想到能在這時巧遇你這位老相識。
8:送靈澈上人【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yǎo)鐘聲晚。 荷(hè)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作品譯文:深青色的竹林寺里,遠遠傳來黃昏報時的鐘聲,你(指友人:靈澈上人)背著斗笠披著斜陽,獨自向青山歸去,越走越遠。
9:約客【南宋】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作品譯文:梅子黃時,處處都在下雨,長滿青草的池塘邊上,傳來陣陣蛙聲。時已過午夜,已約請好的客人還沒有來,我無聊地用棋子在棋盤上輕輕敲擊,震落了燈花。
10:論詩【清】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作品譯文:李白和杜甫的詩篇經成千上萬的人傳頌,現在讀起來感覺已經沒有什么新意了
我們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華橫溢的人出現,他們的詩篇文章以及人氣都會流傳數百年。
吼 累死了···望采納哈··
3.七年級下冊所有古詩和文言文的翻譯
1.《傷仲永 》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
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
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2.《木蘭詩 》 織布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對著門在織布。
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問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蘭回答道)姑娘我并沒有思念什么。
昨夜我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我木蘭沒有兄長,我愿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現在起替代父親去應征。
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嘩嘩聲。
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象飛過去那樣迅速。
北方的寒風中傳來刁斗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十年之后才得勝而歸。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
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不愿做尚書郎這樣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借助它的腳力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
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象烏云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們都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雄兔的腳喜歡亂搔亂撲騰,雌兔的兩眼老是瞇縫著,當它們挨著一起在地上跑的時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誰雄誰雌呢? 3.《孫權勸學 》 起初,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道:“你現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不進一步去學習!”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鉆研經史典籍而成為學問淵博的學者嗎?只是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而不必去深鉆精通(罷了)。
你說要處理許多事務,哪一個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多)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的收益。”呂蒙于是開始學習。
等到東吳名將魯肅路過尋陽,與呂蒙研討論說天下大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后非常驚奇地說:“你如今的才干謀略,已不再是過去的東吳呂蒙可相比的了!”呂蒙說:“對于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日后,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為什么看到事物的變化這么晚呢!”魯肅于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然后告別而去。 4.《口技 》 京城里有個擅長口技的人。
一天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一起圍坐在圍幕前面。
過了一會兒,只聽到圍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場安靜下來,沒有敢大聲說話的。 遠遠地聽到深巷里的狗叫聲,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著呵欠,伸著懶腰,她的丈夫說著夢話。
一會兒,小孩子也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被吵醒了。
婦人拍著孩子喂奶,小孩含著**還是哭,婦人一面拍著孩子,一面輕聲哼著哄他睡覺。又有一個大孩子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
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聲,小孩子含著**啼哭的聲音,大孩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都發出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場的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瞇著眼睛,微笑著,暗暗地贊嘆,認為表演得好極了。
沒有過多久,丈夫打鼾的聲音響起來了,婦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隱隱約約地聽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聲音,盆子等器具傾斜打翻的聲音,婦人在睡夢里的咳嗽聲。
4.七年級下冊古詩詞翻譯
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
蟬兒棲身高處,聲音自然會傳得很遠,這并不是借助秋風的飛傳。 第一個是虞世南的詠蟬詩,借物抒懷。
前兩句寫蟬垂著觸須,有如冠冕下垂著纓帶的彬彬君子,恬淡寡欲,“飲清露”以自足;自零落秋桐間發出瀏亮清越的鳴響,于蕭瑟秋風中更顯其清脆激越。寫出了蟬的品格,也就是寫出了君子的品格。
后兩句繼而發為議論,道明蟬聲飛揚,是因為棲高而聲自遠,并不是憑借秋風之力,比喻君子之所以聲名遠播,是因為操守高潔,并非借助于權勢。此詩形象明確,意蘊深厚,歷來被看作詠蟬的佳作。
譯文:戌樓響過更鼓,路上斷了行人形影,秋天的邊境,傳來孤雁悲切的鳴聲。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遠方兄弟,望月懷思,覺得故鄉月兒更圓更明。
可憐有兄弟,卻各自東西海角天涯,有家若無,是死是生我何處去打聽?平時寄去書信,常常總是無法到達,更何況烽火連天,叛亂還沒有治平 這首詠物詩寫于大歷初杜甫居夔州時。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體物曲盡其妙,同時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稱佳絕。
依常法,詠物詩以曲為佳,以隱為妙,所詠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則不然,他開篇即喚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地飛著,叫著,聲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獨想念,而且還拼命追尋,這真是一只情感熱烈而執著的“孤雁”。
清人浦起龍評曰:“‘飛鳴聲念群’,一詩之骨”(《讀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領的。 次聯境界倏忽開闊。
高遠浩茫的天空中,這小小的孤雁僅是“一片影”,它與雁群相失在“萬重云”間,此時此際的心情該多么惶急、焦慮,又該多么迷茫啊!天高路遙,云海迷漫,將往何處去找失去的伴侶?此聯以“誰憐”二字設問,這一問間仿佛打開了一道閘門,詩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滾滾流出:“孤雁兒啊,我不正和你一樣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誰來憐惜我呢?”詩人與雁,物我交融,渾然一體了。清人朱鶴齡注此詩說:“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且詩人所思念者恐不獨是兄弟,還包括他的親密的朋友。
經歷了安史之亂,在那動蕩不安的年月里,詩人流落他鄉,親朋離散,天各一方,可他無時不渴望骨肉團聚,無日不夢想知友重逢,這孤零零的雁兒,寄寓了詩人自己的影子。 三聯緊承上聯,從心理方面刻畫孤雁的鮮明個性:它被思念纏繞著,被痛苦煎熬著,迫使它不停地飛鳴。
它望盡天際,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喚聲聲,喚啊,喚啊,似乎那侶伴的鳴聲老在它耳畔響;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飛,不停地呼喚了。這兩句血淚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絕。
浦起龍評析說:“惟念故飛,望斷矣而飛不止,似猶見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鳴,哀多矣而鳴不絕,如更聞其群而呼之者。寫生至此,天雨泣矣!”(《讀杜心解》) 結尾用了陪襯的筆法,表達了詩人的愛憎感情。
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勞累;而野鴉們是全然不懂的,它們紛紛然鳴噪不停,自得其樂。“無意緒”是孤雁對著野鴉時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與知己親朋相見,卻面對著一些俗客庸夫時厭惡無聊的心緒。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王風·黍離》),與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談呢? 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贊歌,它表現的情感是濃摯的,悲中有壯的。它那樣孤單、困苦,同時卻還要不斷地呼號、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熾烈地燃燒,它甚至連吃喝都可拋棄,更不顧處境的安危;安雖命薄卻心高,寧愿飛翔在萬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詩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藝術技巧而論,全篇詠物傳神,是大匠運斤,自然渾成,全無斧鑿之痕。中間兩聯有情有景,一氣呵成,而且景中有聲有色,甚至還有光和影,能給人以“立體感”,仿佛電影鏡頭似的表現那云間雁影,真神來之筆。
鷓鴣在溫暖的煙色荒地上面嬉戲,只見他們五彩斑斕的羽毛那么整齊; 看它們的行動舉止,類別與平日活潑的山雞相象。 天空陰沉雨水淋漓的時候,從巴丘湖,洞庭湖東南湖邊的青草地上經過; 黃陵廟花瓣飄落,只聽鷓鴣的啼叫聲音。
開篇寫鷓鴣的習性、羽色和形貌。鷓鴣「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
「暖戲煙蕪錦翼齊」,開首著一「暖」字,便把鷓鴣的習性表現出來了。「錦翼」兩字,又點染出鷓鴣斑斕醒目的羽色。
在詩人的心目中,鷓鴣的高雅風致甚至可以和美麗的山雞同列。在這里,詩人并沒有對鷓鴣的形象作工雕細鏤的描繪,而是通過寫其嬉戲活動和與山雞的比較作了畫龍點睛式的勾勒,從而啟迪人們豐富的聯想。
首聯詠其形,以下各聯詠其聲。然而詩人并不簡單地摹其聲,而是著意表現由聲而產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韻。
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黃陵廟,在湘陰縣北洞庭湖畔。傳說帝舜南巡,死于蒼梧。
二妃從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側,是為黃陵廟。這一帶,歷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遷客流人到此最易觸發羈旅愁懷。
這樣的特殊環境,已足以使人產生幽思遐想,而詩人又蒙上了一層濃重傷感的氣氛:瀟瀟暮雨、落紅片片。荒。
5.翻譯七年級下冊10首古詩
1.《山中雜詩》吳均
山峰上繚繞著陣陣的嵐氣云煙
竹林的縫隙里灑落下夕陽的余暉
鳥兒歡快地在屋檐上飛來飛去
白白的云兒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①,竹中窺落日②。
鳥向檐③上飛,云從窗里出。
[注釋]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kuì):從縫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這四句寫景的小詩描寫了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自成一種格調。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哪”三字一氣連讀,在我們眼前,就會展現出一幅絕妙的圖畫,就會響起一曲優美的樂章。杜甫《絕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放眼四望,觸處生情,將不同的景物組合起來,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2.《竹里館》王維
注解: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長嘯:長聲呼嘯。
韻譯:
月夜,獨坐幽靜的竹林子里,
間或彈彈琴,間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靜幽深,無人知曉,
卻有明月陪伴,殷勤來相照。
評析: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閑適生活情趣的詩。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
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
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
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
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
妙手回天的大手筆。
3.《峨眉山月歌》李白
在一個秋高氣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詩人乘著小船,從清溪驛順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個好朋友一樣,陪伴著詩人。但在從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住,使詩人思念不已。
4.《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譯文
陣陣悠揚的笛聲,從誰家中飄出?
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折楊柳》,
能不勾起思鄉之情嗎?
5.《逢入京使》岑參
譯文:
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
滿面龍鐘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干。
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
唯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
6.《滁州西澗》韋應物
譯文:
我憐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
澗上有黃鸝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著夜雨地涌來,
渡口無人船只隨波浪橫漂。
7.《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譯文
在岐王的府中時常見到您的身影,
在崔九堂附近數次聽到您的歌聲。
而今正好是江南風景如畫的時候,
在這百花凋謝的時節又遇見了您。
8.《送靈澈上人》劉長卿
譯文
蒼翠山林中的竹林寺,
遠遠傳來晚鐘的聲音。
背著斗笠,披著夕陽的余輝,
獨自向青山歸去。
9.《約客》趙師秀
譯文
一個梅雨綿綿的夜晚,
鄉村池塘中傳來陣陣蛙鳴。
等候朋友如約來下棋已過半夜,
無聊地敲著棋子,燈灰震落在棋枰上。
10.《論詩》趙翼
譯文
李白杜甫的詩篇,萬人傳誦習研
時至今日,已經感到不新鮮
每個時代都會有杰出人才交替出現
各自主導文壇生機勃勃幾百年
6.七年級下冊語文課外古詩詞全篇的翻譯
1山中雜詩:山峰上繚繞著陣陣的嵐氣云煙 ,竹林的縫隙里灑落下夕陽的余暉 ,鳥兒歡快地在屋檐上飛來飛去 ,白白的云兒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
2竹里館:我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弦,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
3峨眉山月歌:在一個秋高氣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詩人乘著小船,從清溪驛順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個好朋友一樣,陪伴著詩人。
但在從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住,峨眉山上,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4春夜洛城聞笛:陣陣悠揚的笛聲,從誰家中飄出?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折楊柳》,能不鉤起思鄉之情嗎? 5逢入京使:回頭東望故園千里,路途遙遠迷漫;滿面龍鐘兩袖淋漓,涕淚依然不干。
途中與君馬上邂逅,修書卻無紙筆;唯有托你捎個口信,回家報個平安。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6滁州西澗:我非常喜愛這河邊生長的野草,是那樣幽靜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樹林的深處,不斷傳來黃鸝鳥的叫聲,是那樣婉轉動聽。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沒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上。7江南逢李龜年:歧王府第里經常看見您,也在崔九的家里多次聽到您的唱歌。
現在正好是江南風景秀美的時候,在這暮春季節再次遇見了你。8送靈澈上人:蒼翠的竹林寺,近晚時傳來深遠的鐘聲。
你背著的斗笠還帶著夕陽,獨自歸向遠方的青山。9約客:梅子黃時,家家戶戶都籠罩在煙雨之中。
遠遠近近那長滿青草的池塘里,傳出蛙聲陣陣。 已約請好的客人說來卻還沒有來,時間一晃就過了午夜。
我手拿棋子輕輕地敲擊著桌面,等著客人,只看到燈花隔一會兒就落下一朵…… 10論詩:李白和杜甫的詩篇經成千上萬的人傳頌,現在讀起來感覺已經沒有什么新意了,我們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華橫溢的人出現,他們的詩篇文章以及人氣都會流傳數百年。可能有的不是很準確,做個參考。
7.七年級下冊語文書所有古詩詞
這是上下冊全部古詩詞1、《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2、《題破山寺后禪院》 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 但馀鐘磬音。3、《赤壁》 杜牧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4、《十五夜望月》 王健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5、《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1)問清天。不知天上宮闕(2),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3),又恐瓊樓玉宇(5),高處不勝(6)寒。起舞弄清影(7),何似在人間!轉朱閣(8),低綺戶(9),照無眠(10)。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11)。
【注釋】(1) 把酒:端起酒杯。(2) 宮闕:宮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問。(4) 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這里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5) 瓊樓玉宇:白玉砌成的樓閣,相傳月亮上有這樣美麗建筑。
(6) 不勝:忍受不住。(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彷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戲。
(8) 朱閣:朱紅色的樓閣。(9) 綺戶:刻有紋飾門窗。
(10)照無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11)嬋娟:月里的嫦娥,代指月亮。
6、《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故人具雞黍(shǔ),邀我至田家。寫意插畫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xiá)。
開軒面場圃(pǔ),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hái)來就菊花。
7、《游山西村》陸 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8、《秋詞》 自古①逢秋悲寂寥②, 我言秋日勝春朝③。晴空一鶴排云④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⑤。
9、《西江月》 明月③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④社林邊,路轉溪橋忽⑤見。
10、《浣溪沙 山下蘭芽短浸溪》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1。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2。
蕭蕭暮雨子規啼3。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4!休將白發唱黃雞5。
1.蘄水,縣名,今湖北浠水鎮。時與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游,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沙路潤無泥"。3.蕭蕭暮雨,白居易《寄殷協律詩》自注:"江南吳二娘曲詞云,'蕭蕭暮雨郎不歸'。
"子規,杜鵑鳥,相傳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稱"杜宇",鳴聲凄厲,詩詞中常借以抒寫羈旅之思。4.此句當為寫實。
但"門前"。
8.七年級下冊所有古詩和文言文的翻譯
1.《傷仲永 》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
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
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2.《木蘭詩 》 織布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對著門在織布。
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問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蘭回答道)姑娘我并沒有思念什么。
昨夜我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我木蘭沒有兄長,我愿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現在起替代父親去應征。
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嘩嘩聲。
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象飛過去那樣迅速。
北方的寒風中傳來刁斗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十年之后才得勝而歸。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
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不愿做尚書郎這樣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借助它的腳力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
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象烏云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們都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雄兔的腳喜歡亂搔亂撲騰,雌兔的兩眼老是瞇縫著,當它們挨著一起在地上跑的時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誰雄誰雌呢? 3.《孫權勸學 》 起初,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道:“你現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不進一步去學習!”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鉆研經史典籍而成為學問淵博的學者嗎?只是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而不必去深鉆精通(罷了)。
你說要處理許多事務,哪一個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多)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的收益。”呂蒙于是開始學習。
等到東吳名將魯肅路過尋陽,與呂蒙研討論說天下大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后非常驚奇地說:“你如今的才干謀略,已不再是過去的東吳呂蒙可相比的了!”呂蒙說:“對于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日后,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為什么看到事物的變化這么晚呢!”魯肅于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然后告別而去。 4.《口技 》 京城里有個擅長口技的人。
一天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一起圍坐在圍幕前面。
過了一會兒,只聽到圍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場安靜下來,沒有敢大聲說話的。 遠遠地聽到深巷里的狗叫聲,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著呵欠,伸著懶腰,她的丈夫說著夢話。
一會兒,小孩子也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被吵醒了。
婦人拍著孩子喂奶,小孩含著**還是哭,婦人一面拍著孩子,一面輕聲哼著哄他睡覺。又有一個大孩子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
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聲,小孩子含著**啼哭的聲音,大孩子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都發出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場的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瞇著眼睛,微笑著,暗暗地贊嘆,認為表演得好極了。
沒有過多久,丈夫打鼾的聲音響起來了,婦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隱隱約約地聽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聲音,盆子等器具傾斜打翻的聲音,婦人在睡夢里的咳嗽聲。
9.初一語文下冊古詩的翻譯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注釋: ①[初日]早上的太陽 ②[禪房]僧人的房舍 ③[磬]qìng 和尚念經時敲的樂器 譯詩: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
高高的林梢頭, 沐浴著朝陽的輝光, 蜿蜒的小路漸漸通向幽僻處, 忽見花木繁茂, 禪房就在花中央。 嵐光催起鳥兒宛轉歌唱, 清潭將人心的污垢滌蕩。
深山萬物呵, 靜得沒有其他聲響, 只有鐘罄的一脈余音, 在晨空中縈旋回蕩。 鑒賞: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題壁詩。
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詠寺詩為數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
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構思獨具特色 ,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后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后禪房四周的環境。
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里,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
首聯是寫后禪院的遠景,為下文的近景刻劃打下了基礎。 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后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后禪院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
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贊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
"這一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凈,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后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向往和執著追求。
《登岳陽樓》 作者: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注解】: 1、吳楚句:吳楚兩地在我國東南;坼:分裂。 2、乾坤:指日、月。
3、戎馬:指戰爭。 4、關山北:北方邊境。
5、憑軒:靠著窗戶。 【韻譯】: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 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 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評析】: ??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登岳陽樓而望故鄉, 觸景感懷之作。
開頭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 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二聯是洞庭的浩瀚無 邊。
三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末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 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
寫景雖只二句,卻顯技巧精湛,抒情雖暗淡落寞,卻吞吐自 然,毫不費力。 蟬: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悅耳的叫聲自梧桐林向外遠播聲音傳的遠是因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風 杜甫 戌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題解:詩作于乾元二年(759),這時安史之亂尚未治平,作教師于戰亂中,顛沛流離,歷盡國難家憂,心中滿腔悲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縈懷家國之情。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結構嚴密,環環相扣,句句轉承,一氣呵成。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句,可見造句,的神奇矯健。 譯文:戌樓響過更鼓,路上斷了行人形影,秋天的邊境,傳來孤雁悲切的鳴聲。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遠方兄弟,望月懷思,覺得故鄉月兒更圓更明。可憐有兄弟,卻各自東西海角天涯,有家若無,是死是生我何處去打聽?平時寄去書信,常常總是無法到達,更何況烽火連天,叛亂還沒有治平 鄭谷《鷓鴣》暖戲煙蕪錦翼齊, 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 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 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 苦竹叢深日向西。 1。
《使至塞上》 作者:王維 年代:唐 體裁:五律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 輕車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邊塞。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邊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邊境。
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煙挺拔而起,長長的黃河上西下的太陽圓圓的。到了邊塞,只遇到留守部隊,原來守將們正在燕然前線。
《黃鶴樓》 作者: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黃鶴樓:故址在湖北武昌縣,民國初年被火焚毀,傳說古代有一位名叫費文?的 ??仙人,在此乘鶴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遠的意思。 3、歷歷:清晰、分明的樣子。
4、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昌縣西南,根據后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 ??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7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及翻譯(七年級下冊語文課外古詩詞全篇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