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鑒賞古詩詞的人物形象.ppt
分析一個人物形象,無論是詩歌或者是小說等作品,其實都很相似的。
藝術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所以,如何鑒賞古詩中的人物形象:
首先,需了解該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
其次,需反復揣摩該首古詩,理解透徹該首詩的意思,尤其是其中涉及的典故、代指物及它們背后所表達的真正含義;古詩都相對其他藝術形式較短,所以古詩里的字詞都是需要字斟句酌的,表達同樣意思的字可以有很多個,為什么會用那個?這些都是有講究的;
最后,需了解詩人通過該作品,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情緒。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才是該作品的最中心的地方,也會賦予詩中人物相應的生命及形象。可以說,古詩中的人物,大部分或多或少會帶有詩人的影子。
2.高考關于詩歌形象的鑒賞
所謂詩歌形象,通常理解就是詩中對景物人等的描寫。
這些現實的東西被作者通過描寫、形容、修辭等的藝術手法的處理,就稱之為意象。一定的意象通常會蘊含一定的情感,如月代表思鄉,杜鵑代表傷感等(這要通過平時的積累掌握了)。
意象通過組織,升華,統一地表達這種一定得情感,我們就可以把這種情感稱為意境。這就是這類題目中最難以把握的一環了,它要求讀者有一定的想象力(而且在考試中這種想象還必須與答案一致,很惡心的說)。
典故,這沒什么好說的,必須多讀,多了解,通常艱深的典故會在題目中以注釋的形式給出,方便答題。但有些簡單的就必須自己記住,如杜鵑(杜鵑啼血),神女(巫山神女),桃花(桃花源)等典故,算是文學常識了吧。
生平經歷,也沒什么好說,了解幾個重要的詩人好了,如李白,杜甫等,特別是那些經歷過盛世衰落甚至是改朝換代的,經常寫一些感嘆國運衰微的詩。稍微了解就好。
表達技巧: 對比:什么哀與樂的對比,從前現在的對比,甚至是描寫中顏色形狀的對比,不一而足,都很容易看懂。 寓情于景:通過景物描寫抒發感情,回到剛才關于意象和意境的問題上理解就好。
幾乎是萬能的技巧(你回想一下你所知道的詩,有多少是沒有景物描寫的?)具體不多說了。 襯托:感覺與對比手法有點像,不過對比的程度沒那么強烈。
我自己感覺烘托在答案里出現的頻率比對比多,所以,不肯定的時候寫襯托比較好。烘托分正面烘托,側面烘托,不鋪開說了。
象征:用一種物象表達一種精神品質。如用芳草表達高尚品質(《離騷》中這種手法用得很頻繁)。
但普遍來說,在考試中出現的頻率很低。少答為妙。
托物言志:與寓情于景擺一道了解吧。通過狀物描寫抒發志向感情。
有時會運用到擬人手法。 借古諷今:這通常是詩人到了某些歷史古跡,想到從前和現在的巨大差別所寫的詩。
經常借助典故,有些典故需要了解。 虛實相生:又稱虛實結合。
說俗了就是在同一首詩里,既有對現實的,眼前的景物的描寫,又有腦海中想象的東西的描寫。 還有其他技巧,如比興,比喻(超常用),白描等。
做這類題,先了解全詩的意思,再品味意象和詩眼,最后通過想象了解意象。當然這只是一般過程,具體的必須聯系實際題目。
如果實在是對詩的意思一知半解的,就把詩中的描寫用你自己的話復述一次,有時候可以“偷”寫分數回來。
3.高考語文古詩詞鑒賞
?詩歌分類體裁――――古體詩、近體詩(絕句、律詩)題材內容――山水田園詩、邊塞詩、詠物詩、詠史詩、詠懷詩表達方式――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每句字數――五言詩、七言詩、雜言詩寫作風格――豪放派(蘇軾、辛棄疾……)、婉約派(李清照、柳永……)?常用鑒賞術語表達方式――抒情、描寫(人、物、景)、敘述、議論修辭手法――比(喻)、夸張、借代、對比、對偶、擬人、用典、化用、鋪陳表現手法――比喻、起興、對比、諷刺、正襯、反襯、象征、想象、聯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諷今、借古喻今、古今對比、以動襯靜、動靜相襯、以樂寫哀、由遠及近、遠近結合、點面結合、虛實相生、主客轉換、重章疊句、名詞疊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換景、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繪景角度――天地、遠近、聲色、動靜、冷暖、景人、仰俯、里外?常考意境(主旨)秋思、思鄉、征人思歸、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離別、生命逝去不得重用、報國無門、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難覓、幽思之情歷史興亡、國運衰亡、借古諷今、諷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向往高潔、脫離塵世、厭惡官場、隱逸之志、田園生活、閑情逸趣追慕古賢、渴望建功、立志報國、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愛情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贊嘆盛世、點評歷史、充滿禪意壯美(豪放雄渾闊大、高山大河大戰場、激人向上)、優美(小橋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時、玲瓏婉約凄惻)意境之大小――國家大于個人;悲壯大于悲慘?詩歌的表現手法鑒賞●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飾,直陳自己的喜怒哀樂。
●間接抒情即通過寫景、敘事、描繪人物舉動來表達情感,披露心跡。●借景抒情古代詩詞中,有些景物被詩人們賦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義,如柳象征離別,梅象征高潔,月象征團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詩人們在描繪這些景物的同時,往往也寄寓了某種情懷。●融情于景即詩人提筆之際內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動,將情感含蓄于筆下的景物之中,讓讀者去感受、體會。
●因情造景詩中的幻境、夢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詩人所描寫的景物不是處于一時一地或并非寫詩時所聞見,而詩人為了抒情的需要卻將它們集聚到一首詩中進行描繪,可稱之為“因情造景”。
4.詩歌鑒賞,如何描寫景物特點例題
鑒賞詩歌的形象——人物與景物題型及答題步驟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 教學文摘 → 鑒賞詩歌的形象——人物與景物題型及答題步驟 2011-10-27 → 手機版一、鑒賞人物形象 詩歌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兩類: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如杜甫《登高》中的詩人形象;作品中刻畫的人物形象,如《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
設問方式:1、詩中塑造了一位怎樣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詩中刻劃了的某形象有怎樣的特征? 3、請簡要的分析某形象 答題步驟: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組織語言的格式一般為“思想性格特征+人物身份”(是什么) ; 2、結合詩作簡譯相關語句,分點說明、概括(為什么)切忌以譯代析。 3、總結形象意義。
就是分析形象中詩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蘊涵的哲理。可用一句話概括總述,也可以放到步驟里合答。
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詩中刻畫了怎樣的兒童形象? 【賞析】全詩從形神兩方面刻劃了幼稚頑皮,天真可愛、機警聰明的垂釣小兒形象,栩栩如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兩句敘述、描寫,從外形著筆, 蓬亂的頭發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
后兩句詩側重寫神態。從心理方面來刻劃小孩在垂釣時,“側坐”姿態,草遮住其身 。
當路人問道,稚子害怕應答驚魚,從老遠招手而不回答。表現他有心計,有韜略,機警聰明。
解題方略:人物形象鑒賞題,所選詩歌多為抒情詩,詩中人物多為抒情主人公形象。 解答這類題,要注意以下問題: 1. 掌握答題要領和格式。
組織語言的格式一般為“性格特征+人物身份”。 2. 要知人論世,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作品創作的背景,從而推知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般說來,盛唐詩歌多抒發建功立業的豪情,晚唐詩歌多為表達憫農情懷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南宋詩歌多為表達壯志難酬的憂憤和對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滿。 3. 平時復習時要記住一些常見的人物形象類型,如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形象(陶淵明《歸園田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朋友(戀友)分別,思念故鄉的形象;懷才不遇,懷古詠史者的形象;鐘情山水,歸隱田園的形象;獻身邊塞或反對征伐的形象;不慕權貴,傲岸不羈的形象;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矢志報國,慷慨憤世的形象;抨擊黑暗,同情人民的形象… 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下列問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 這首詩前兩句描繪了怎樣有環境?(2) 請簡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參考答案:(1)寒冷、寂靜。
(2)是一個清高孤傲的形象。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漁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專心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有點凜然可侵犯似的。
這個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上正是詩人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 二、景物形象的賞析: 景物形象是指詩歌中描繪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設問方式:1、詩人依照怎樣的順序描寫了哪些景物? 2、試分析詩中展現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3、詩中的景物營造了怎樣的一種意境? 4、簡要賞析詩中的景物描寫。
(簡要賞析詩中景與情的關系.) 答題步驟:1、簡譯相關的寫景語句;2、寫景的順序(由遠及近、由上到下、由整體到局部); 3、寫景的角度(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4、運用的表現手法及表達效果(從修辭和寫法兩方面分析); 5、景物的色彩:冷色調——清新、凄清、蕭索、蕭瑟、(衰敗、荒蕪)冷寂、冷清、晦暗、黯淡; 暖色調——明麗、濃艷、秾麗、艷麗;6、景物的動靜:生機勃勃、生機盎然、繁華熱鬧; 幽靜、寂靜、恬靜(田園)寧靜、平靜(水); 7、景物意境特征概括: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高闊深遠、生機勃勃、壯美、優美、恬淡的美、清新;8、景與情的關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含蓄);9、抒發了怎樣的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體答。
光答“表達了作者哀愁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怎樣的“哀愁”,比如懷才不遇的哀愁。 在實際的答題過程中,我們要根據題目的具體要求對上面的步驟進行有效選擇,這由審題能力的強弱決定了。
古語說,過猶不及,答案不對應題目要求,會降低答題的效率。 西樓 曾鞏 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注】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問: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景象?這首詩表達了什么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析之。(6分) 答:連天的海浪伴隨著陣陣雷聲洶涌而來,在北風的呼嘯中波浪不斷拍打堤岸,又咆哮著遠去,暴風雨將臨,按常理本當關門閉戶躲避,但詩人卻反而高掛起簾子,敞開窗戶,為的是能飽覽“千山急雨來”的壯觀。
這首詩描寫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雄偉氣勢。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豪情。
請簡要賞析杜甫《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一聯。 答:。
5.高考詩歌鑒賞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專題——詩歌中常見的人物形象分類
1、憂國憂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寫一片蕭條的景象,而詩人感時落淚,展現了其憂國憂民、心懷社稷的形象。
2、歷經磨難、堅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離騷》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再現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頭,不屈服,執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懷寬廣、豪放灑脫的形象 如蘇軾《定風波》中“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讓我們看到了詞人在風雨中拄著竹杖,穿著芒鞋,吟嘯徐行豪放灑脫的形象。
4、轉戰沙場、舍身保國的形象 如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我們仿佛看到一位亙古如新、千載不變的雄偉戰士,戰爭的艱辛與磨難不能改變他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飄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聲聲慢》中,我們看到一個無憂無慮的貴婦人一變而為流落無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國恨家愁,像鉛一樣壓在她的心頭,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國之痛、孀居之悲。淪落之苦。
6、孤傲高潔、堅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了他淡于富貴、傲視權貴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羈、豪放自負的性格。
7、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的隱者形象 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的是悠游自在的隱居生活,表現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田園的喜愛;如王維。《山居秋暝》通過對晚秋時節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寫,表達了對山水風光的喜愛。
8、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 如陸游《書憤》:“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大志落空,奮斗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年華不再,衰鬢先斑!一位悲愴、郁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寫前不見圣賢之君,后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的流下眼淚。塑造了一個空懷報國為民之心卻不得施展的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形象。
9、慷慨憤世、矢志報國的形象 陸游和辛棄疾的許多詩歌都反映出他們忠心報國,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鮮明。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破陣子》。
10、送別友人、思念故鄉的形象 如李白的《贈汪倫》、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1、反對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車行》則是體察人民痛苦,反對戰爭的情感。
12、重情重義、兒女情長的形象 如杜牧《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將有情人別離時獨特的表情生動地表現了出來,詩中兩位依依惜別的多情人形象纏綿深摯,別有一番風神韻致。
13、辛苦勞作、純樸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一個年邁而善良的賣炭翁的肖像,勞動之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這樣一個最下層的勞動者多么生動、感人,令人扼腕悲嘆。
6.淺談如何鑒賞古典詩歌中的景物形象
詩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兩類。
人物形象一般針對敘事詩中的主人公形象或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或者詩人的形象設題。主人公形象,即詩歌中刻畫的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樂府民歌《陌上桑》中羅敷美麗、智慧、不慕權貴的形象。
抒情主人公形象,有時詩歌描繪出來的形象不是詩人本人,而是某一類人的特征,如《詩經·蒹葭》中執著尋覓愛人的形象。詩人形象,即詩歌中體現出的詩人的性格特征,如陶淵明《歸園田居》中詩人的閑適、恬淡的形象。
景物形象一般針對事物的形象或意象來設題。物象,多為托物言志詩中描述的事物的形象,如王安石的《孤桐》中孤高、正直的桐樹形象。
意象,詩歌中蘊含詩人情感的景色、事物等,如范仲淹的《漁家傲》中“雁”“落日”“羌管”“霜”“白發”等都表現了孤苦、韶光易逝的悲涼。
7.高考古詩鑒賞怎樣鑒賞
高考古詩鑒賞,應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首先讀懂并概括出該詩創造了怎樣的意境(或景、事)抒發了怎樣的感情(主題)。
要做到這一步,就必須從宏觀上把握古詩的內容。我們知道,古代詩歌雖然浩如煙海,但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下面幾種類型:①送別詩。
一般是叮嚀對方,贊頌對方,或者表達一種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達別后的思念。②懷古詩。
一般有兩類:一類是通過昔盛今衰,古今變化,來借古諷今;一類是通過贊揚古人建功立業的事跡,表達自己建功 立業的心情,同時,委婉地對現實進行批評。③邊塞詩。
大都以描寫戰爭為主題,表現戰士們奮勇殺敵、保家衛國的精神,或者表現戰士們在戍邊時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或者表現對戰爭的厭惡。④寫景詠物詩。
它是通過描寫山水田園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和遠大抱負。或者通過借景來表達自己的志向,或通過借景借物表達自己的品質。
⑤羈旅(思鄉)詩。主要寫客居他鄉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鑒賞古詩一定要先從內容上掌握、區別好這幾種類型。因為不同類型的詩在題目的本身、語言的使用、描寫的敘述上都各有自己的特點。
比如送別詩的題目往往有“贈、別、送”等字眼,懷古詩則多用“感、懷、憶”等字眼,這些字眼直接點明了詩歌的性質、題材。送別詩寫景物是為了渲染離情別緒,懷古詩寫景物是為了形成對比,表達昔盛今衰之情……。
不同類型的詩,有不同的特點,如果把握住這些不同類型詩的特點,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詩的思想感情以及詩歌的主題,就為鑒賞領悟全詩打開了一扇大門。二、微觀入手,從“點”突破。
國家考試中心命題人張偉明曾撰文解釋:古代詩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對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進行初步的鑒賞,對作品的思想內容進行評論。高考以主觀題形式出現的古詩鑒賞,更接近文學鑒賞規律,無疑是抓住了古詩鑒賞的真諦,但是高考命題畢竟有其自身的特點,尤其是古詩鑒賞的考查“不可能是完全開放的”,它必須是“帶著鐐銬跳舞”,即在放開手腳的同時對試題加以必要的限制,答題切入點不宜太大,只能聚焦于詩中最為出彩之點,就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某一方面加以設問。
譬如2003年的考查是從“詩眼”的辨析把握詩歌的意象,2004年各省題的古詩鑒賞的考查形式仍跳不出這一窠臼。因此,微觀入手,從“點”突破,即通過對“點”的挖掘、突破,進而把握全詩的主旨,是鑒賞古詩的訣竅。
那么,如何微觀入手,從“點”突破呢?1、從意象入手。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形象。
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抓住“枯藤”、“老樹”、“昏鴉”、“夕陽”、“斷腸人”等意象,就可悟出全詩主旨是揭示游子寂寞而凄苦的情懷。2、從詩眼入手。
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如王維的《過香積寺》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抓住“咽”、“冷”這兩個傳神的字加以分析,就可以領悟所顯示的是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
3、從修辭入手。古人寫的詩歌,一般很少把自己的意思平鋪直敘地說出來,總是借助一些修辭方法,委婉地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
要鑒賞詩詞,就必須抓住并深究這些修辭方法所表現的含義,就可悟出作者的真情實感。4、從表達技巧入手。
表達技巧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在詩歌鑒賞中,主要應抓住詩歌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表現手法(用典、虛實結合、白描與工筆等)進行鑒賞。三、示例閱讀下面古詩,回答有關問題。
夜上受降城①聞笛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笛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注:①受降城,指靈州城,貞觀年間唐太宗曾于此受突厥降,故史家稱之為受降城。(1)這首詩抒發了什么感情?(2)這首詩是如何表現這種感情的?解題步驟:第一步:縱觀全詩,可以從詩中特別是末句“征人”看出這是一首邊塞詩。
第二步:根據邊塞詩的特點就能回答第一問:這首詩抒寫了戍邊將士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感情。第二問主要是考查表達技巧。
全詩前兩句寫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第三句寫聲(夜風送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用的是烘托、鋪墊的寫法,即通過前三句的層層烘托、鋪墊,末句直抒胸臆,表達了將士們對家鄉親人思念的感情。南鄉子唐?李王旬煙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鷓鴣啼。
遠客扁舟臨野渡,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1)這首詞所表現的主旨是什么?(2)詞的前三句主要是寫景,請簡述寫景的作用。
(3)“思鄉處,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詞中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請作簡要回答。解題步驟:第一步:宏觀把握:從詞的字里行間,我們可以判斷這是一首思鄉詩。
第二步:微觀入手,從“意象”方面突破。詞中用“煙、雨、落花以及鷓鴣”等意象,勾勒出了一幅凄清孤寂的畫面,渲染了離愁別恨、思鄉之情用的是借景抒情。
這樣就回答了(1)(2)兩個問題。第(3)問,實際上是用了反襯的修辭,“潮退了,天晚了,然而思鄉卻不得返鄉,通過反襯,更突出了強化了思鄉之情。
四、強化訓練。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有關問題:山中王勃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飛晚,山山黃。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高考古詩詞景物形象鑒賞ppt(如何鑒賞古詩詞的人物形象.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