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詩詞中“鴻雁”的意象是什么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內容來自用戶:劉清華
古詩詞意象鴻雁
古詩詞意象鴻雁趾間有蹼,群居在水邊,飛時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種大型候鳥,也叫“大雁”。每當秋冬季節,古詩詞意象鴻雁帶,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地飛到我國的南方過冬。第二年春天,它們經過長途旅行,回到西伯利亞產蛋繁殖。“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域都可以看到雁陣飛過的景象。正因為如此,它被人們賦予了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
1.借代書信
鴻雁作為書信的代稱,典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從此,它就成了書信的雅稱。杜甫《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摯友遇赦,急盼音訊,故問“鴻雁幾時到”,希望遠道而來的鴻雁能夠帶來友人的消息。詩人對李白的關切之情溢于言表。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詞人看到大雁飛過,而自己卻無緣讀到“錦書”,表達了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2.寄托思鄉
鴻雁定期往返于南北方,使許多滯留外鄉的人對比自己,生發出無限憂思。詩人借此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隋朝薛道衡的《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詩人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借此來抒發對家鄉的思念。唐代王灣在《次北固山下》一詩中也生發出“鄉書何處達★訓練
2.鴻雁在古詩詞中有什么象征意義
鴻雁來指代書信。
出處:唐·杜甫《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白話釋義:
涼風颼颼地從天邊刮起,你的心境怎樣呢?令我惦念不已。
我的書信不知何時你能收到?只恐江湖險惡,秋水多風浪。
創作文最忌諱坦蕩的命途,奸佞小人最希望好人犯錯誤。
你與沉冤的屈子同命運,應投詩于汨羅江訴說冤屈與不平。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和《夢李白二首》是同一時期的作品,當時詩人棄官遠游客居秦州(今甘肅天水)。前二首詩中的懷疑總算可以消除了,但懷念與憂慮卻絲毫未減,于是杜甫又寫下《天末懷李白》表達牽掛之情。
文章賞析:
對友人深沉的懷念,進而發為對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達”,意謂文才出眾者總是命途多舛,語極悲憤,有“悵望千秋一灑淚”之痛:“魑魅喜人過”,隱喻李白長流夜郎,是遭人誣陷。
此二句議論中帶情韻,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長,有極為感人的藝術力量,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長蘅評:“一憎一喜,遂令文人無置身地。”這二句詩道出了自古以來才智之士的共同命運,是對無數歷史事實的高度總結。
這首因秋風感興而懷念友人的抒情詩,感情十分強烈,但不是奔騰浩蕩、一瀉千里地表達出來,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轉,縈繞心際。
吟誦全詩,如展讀友人書信,充滿殷切的思念、細微的關注和發自心靈深處的感情,反復詠嘆,低回婉轉,沉郁深微,實為古代抒情名作。
3.分析‘雁’是中國古詩中常見的詩歌意象的原因和文化內涵是什么
鴻雁
象征著思鄉懷親、羈旅傷感、孤獨、書信、消息
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
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漢書·蘇軾傳》載,匈奴單于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天子打獵時射下一只北方飛來的鴻燕,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后來就用“鴻燕”、“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
鴻雁意象就常常和思鄉,來信相聯系,這種文化因素是長期文化積淀的結果。
4.詩歌里酒 鴻雁 雙鯉 長亭的意向
【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一起的詩詞多不勝舉,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情。
【 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元代《西廂記》結尾崔鶯鶯長亭送別時唱的“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絕唱。
【雙鯉】、鯉魚、鯉素:書信
【長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長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古詩詞中鴻雁的論文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