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862kg"></td>
  • <td id="862kg"><option id="862kg"></option></td>
  • 與朱元思書 吳均

    與朱元思書原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與朱元思書翻譯及注釋

    翻譯
      風和煙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隨意的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靈異的水,天下獨一無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見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密而綠的樹,高山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個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悅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個不停。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注釋
    1.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
    2.風煙俱凈:煙霧都消散盡凈。風煙,指煙霧。俱,全,都。凈,消散盡凈。
    3.共色:一樣的顏色。共,一樣。
    4.從流飄蕩:乘船隨著江流漂蕩。從,順,隨。
    5.任意東西:情境任憑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時而向東,時而向西。東西,方向,在此做動詞,向東漂流,向西漂流。
    6.自:從。
    7.至:到。
    8.許:表示大約的數量,上下,左右。
    9.獨絕:獨一無二。獨,只。絕,絕妙。
    10.皆:全,都。
    11.縹(piǎo)碧:原作“漂碧”,據其他版本改為此,青白色。
    12.游魚細石:游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
    13.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這里形容江水清澈見底。
    14.急湍(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勢急速。
    15.甚箭:“甚于箭”,比箭還快。甚,勝過,超過。為了字數整齊,中間的“于”字省略了。
    16.若:好像。
    17.奔:動詞活用作名詞,文中指飛奔的駿馬。
    18.寒樹: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樹,形容樹密而綠。
    19.負勢競上:高山憑依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負,憑借。競,爭著。上,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這從下文“千百成峰”一語可以看得出來。
    20.軒邈(miǎo):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軒,向高處伸展。邈,向遠處伸展。這兩個詞在這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用。
    21.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無數山峰。
    23.激:沖擊,拍打。
    24.泠(líng)泠作響:泠泠地發出聲響。泠泠,擬聲詞,形容水聲的清越。
    25.好:美麗的。
    26.相鳴:互相和鳴,互相鳴叫。
    27.嚶(yīng)嚶成韻:鳴聲嚶嚶,和諧動聽。嚶嚶,鳥鳴聲。韻,和諧的聲音。
    28.蟬則千轉(zhuàn)不窮:蟬兒長久不斷地鳴叫。則,助詞,沒有實在意義。千轉:長久不斷地叫。千,表示多,“千”與下文“百”都表示很多。轉,通“囀”鳥鳴聲。這里指蟬鳴。窮,窮盡。
    29.無絕:就是“不絕”。與上句中的“不窮”相對。絕,停止。
    30.鳶(yuān)飛戾(lì)天:出自《詩經·大雅·旱麓》。老鷹高飛入天,這里比喻追求名利極力攀高的人。鳶,俗稱老鷹,善高飛,是一種兇猛的鳥。戾,至。
    31.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息,使……平息,使動用法。
    32.經綸(lún)世務者:治理社會事務的人。經綸,籌劃、治理。世務,政務。
    33.窺谷忘反: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窺,看。反,通“返”,返回。
    34.橫柯(kē)上蔽:橫斜的樹木在上面遮蔽著。柯,樹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詞作狀語,在上面。蔽,遮蔽。
    35.在晝猶昏:在白天,也好像黃昏時那樣陰暗。晝,白天。猶,好像。
    36.疏條交映: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疏條,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
    37.見:看見。
    38.日:太陽,陽光。

    與朱元思書文言現象

    通假字
    (1)“轉”通“囀”,鳥叫聲。原句: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2)“反”通“返”,返回。原句: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古今異義
    (1)東西:古義:向東向西。例句:任意東西。
    今義:指物品。
    (2)許:古義:附在整數詞之后表示約數,左右。例句: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今義:或許,應允,贊許等。
    (3)奔:古義:本文指飛奔的馬。例句:猛浪若奔。
    今義:奔跑。奔
    (4)窮:古義:窮盡。例句:蟬則千轉不窮。
    今義:貧窮。
    (5)戾:古義:至 .例句:鳶飛戾天者。
    今義:罪惡。
    (6)經綸:古義:籌劃、治理。例句:經綸世務者。
    今義:治理國家的抱負和才能。
    (7)窺:古義:看,觀察,偵查。例句:窺谷忘反。
    今義:從小孔、縫隙或隱蔽處偷看。

    一詞多義
    (1)[絕]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沒有第二個)
    猿則百叫無絕(斷,停止)
    (2)[上]負勢競上(向上)
    橫柯上蔽(在上邊)
    (3)[無]直視無礙(沒有)
    猿則百叫無絕(不)
    (4)[百]一百許里(確數,十的倍數)
    猿則百叫無絕(概數,表示多)
    (5)[直]直視無礙(直接)
    爭高直指(筆直)
    (6)[負] 負勢競上(憑借)
    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背)--《愚公移山》
    (7)[窮] 蟬則千轉不窮(窮盡)
    窮冬烈風(深)--《送東陽馬生序》
    窮則獨善其身(不得志,不顯貴)--《孟子·盡心上》
    (8)[見]有時見日(見到)
    才美不外見(通“現”顯現)--《馬說》

    詞類活用
    (1)風煙俱凈(“凈”:形容詞作動詞,消凈、散凈)
    (2)任意東西(“東西”:名詞作動詞,向東走.向西走)
    (3)猛浪若奔(“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4)互相軒邈(“軒邈”:形容詞用作動詞,爭著往高處、遠處伸展)
    (5)望峰息心(“息”:使動用法,使……停止)
    (6)橫柯上蔽(“上”:名詞用作狀語,在上面)
    (7)負勢競上(“競”:動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語的意思)
    (8)負勢競上 ("上":方位名詞,,這里用作動詞,意思是"向上生長")
    (9)皆生寒樹(“寒”:使人感到有寒意)

    與朱元思書翻譯重點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還快,迅猛的波浪像飛奔的馬。

    (2)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都在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這些山)爭著伸得更高,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無數山峰。

    (3)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蟬長久不斷地叫著,猿猴也長久不停地啼著。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5)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那些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連忘返。

    (6)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我乘船)隨著江流飄蕩,時而向東,時而向西。

    (7)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8)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奇峭的山和奇異的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美景。

    與朱元思書特殊句式

    省略句
    (1)“(船)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主語省略)
    (2)“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詞“于”)
    (3)“(高山)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省略主語“高山”)

    倒裝句
    (1)后置定語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2)互文。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對偶句
    (1)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2)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3)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與朱元思書中心思想

      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因而,不少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的一封書信中的一個片段。本文敘述作者乘船桐廬自至富陽途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創造了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后悠然神往,仿佛也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表現了作者喜愛自然,對社會的不滿情緒。抒發了作者對政治官場的厭倦和對功名利祿的鄙視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與朱元思書鑒賞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文人墨客,吟詩作文,為后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簡練明快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大自然畫卷,且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綺麗風光,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但覺景美、情美、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卻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令人嘆為觀止。閱讀時要注意作者是怎樣抓住山光水色的特點模山范水的。

    意境美
      文章開篇以簡潔的筆觸,給人們勾畫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陽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氣清新,山色蒼翠,并總述自富陽至桐廬水上之游的總體印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段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出了其晶瑩清澈的靜態美: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見底,連那倏來忽去的游魚,水底累累的細石,都可以一覽無余。然后以比喻夸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動態美:這水有時又迅猛奔騰,一瀉千里,使人感到驚心動魄。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
      第三段寫“奇特的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山本是靜止的,而在作者筆下,卻仿佛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仿佛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疊嶂。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鳥和鳴,知了叫個不停,猿猴啼個不住,這些歡快的聲音,匯成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蔭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讓讀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兩岸的“山川之美”。

    志趣美
      該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寫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人們可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可以從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更令人贊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細細品味,作者的這種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入世,又不同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消極遁世,它是一種對輕松自然的崇尚,對自由和諧的向往,對歡樂生命的禮贊。它比前者少了份嚴肅,多了份瀟灑,比后者少了份悲觀,多了份開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態,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親切。

    語言美
      本文是用駢體寫成的一篇山水小品。駢文常用四字六字組織,故亦稱“四六文”。本文只140多個字。作者用清新的筆調和形象的描繪,把他從富春江富陽到桐廬一段看到的山光水色告訴了他的朋友,讓朋友分享富春山川之美。
      駢(pián)文是一種講究形式的文體,作者吳均是南朝知名駢文家,其代表作《與朱元思書》自然保持了駢文的特點。文章基本上遵循駢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運用對偶句,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這就取得了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達效果,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
      但文章又有異于當時一般的駢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駢文形式上的束縛,體現了可貴的突破與創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運用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樣的五字與四字交替運用的句式,這就避免了駢文刻板劃一的弊病,使語言顯得活潑灑脫;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幾乎沒有對偶,無異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節),后半部分則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對偶句,這樣駢散結合、疏密相間的安排, 使語言靈活多變,更具韻律美;其三,文章沒有像一般駢文那樣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寫景狀物,力求準確傳神,這使文章語言顯得清新自然,生動流暢,在當時以綺麗浮靡為主流的駢文中顯得卓爾不群,超凡脫俗。

    結構美
      《與朱元思書》篇幅雖短,但很講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和“奇山”兩方面,環繞“獨絕”二字展開生發和描摹,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
      寫景重點上, 全文詳寫“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顯得詳略適宜,輕重有度。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山水寫意,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總之,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

    文學結構:駢(pián)
      也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中國古代魏晉以后產生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中國的散文從漢代到六朝,出現了“文”、“筆”的對立。所謂“文”,就是專尚辭藻華麗,受字句和聲律約束的駢文。所謂“筆”,就是專以達意明快為主,不受字句和聲律約束的散文。(此處所述不當。據劉勰《文心雕龍 總述》引錄顏延之觀點稱:筆之為體,言之為文也;經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而劉勰本人的觀點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可見發生于宋齊時期的文筆之辯著眼點在于有韻與否,而非散文駢體之別。而況,南北朝時期的散文也多有押韻,故加修正。)
      魏晉以來產生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并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由于駢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內容的表達往住受到束縛,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而南北朝時期,亦不乏內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賦》,他一方面描寫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則譴責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達對故國懷念之情。唐以后。駢文的形式日趨完善,出現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駢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稱駢文為四六文。直至清末,駢文仍十分流行。
      文筆分裂后,駢文就成為和散文相對舉的一種文體。駢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運動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兩代成為絕響。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闿運為最后一個作家。

    總概句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情感
      1、淡薄名利,流連山水。
      2、勸友歸林。(友:指朱元思)

    與朱元思書創作背景

    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因而不少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吳均也因動亂而生發熱愛山水風光之情,《與朱元思書》是吳均融合其情后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書信。

    該文同時收錄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書第21課中。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與朱元思書 吳均

    南北朝

    入若耶溪 王籍

    閱讀(217)

    入若耶溪原文: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入若耶溪翻譯及注釋翻譯我駕著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閑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蕩悠。晚霞從遠處背陽的山頭升起,陽光照耀著

    南北朝

    夜夜曲 沈約

    閱讀(244)

    夜夜曲原文:河漢縱且橫,北斗橫復直。星漢空如此,寧知心有憶?孤燈曖不明,寒機曉猶織。零淚向誰道,雞鳴徒嘆息。夜夜曲翻譯銀河縱橫穿流、星斗橫豎移動;銀河與北斗星都是在無知無情的空自流轉,又怎知我心中在想念一個人?空房之內,一盎孤燈半明不滅,不

    南北朝

    三峽 酈道元

    閱讀(184)

    三峽原文: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闕 通:缺;重巖 一作:重巒)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春冬之時,

    南北朝

    殺駝破甕 伽膃肭

    閱讀(185)

    殺駝破甕原文:昔有一人,于甕中盛谷。駱駝入甕食谷,首不得出。主人以為憂,無計可施。有一老人來語之,曰:“汝莫憂,吾有以教汝出。”主人亟問:“法何?”老人曰:“汝當斬駝頭,自當出之。”主人以為妙,即依其語,以刀斬駝頭。既殺駝,而復破甕,如此癡人,為世人

    南北朝

    愚人食鹽 僧伽斯那

    閱讀(188)

    愚人食鹽原文: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愚人食鹽翻譯及注釋翻譯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朋友家,主人給他食

    南北朝

    木蘭詩/木蘭辭 佚名

    閱讀(185)

    木蘭詩/木蘭辭原文: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惟聞 通: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惟聞 通:唯)東市買

    南北朝

    別賦 江淹

    閱讀(283)

    別賦原文: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況秦吳兮絕國,復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兮暫起。是以行子腸斷,百感凄惻。風蕭蕭而異響,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滯于水濱,車逶遲于山側。棹容與而詎前,馬寒鳴而不息。掩金觴而誰御,橫玉柱而沾軾。居人愁臥,怳若

    南北朝

    關山月 徐陵

    閱讀(237)

    關山月原文: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星旗映疏勒,云陣上祁連。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關山月翻譯翻譯十五的月亮映照在關山,征人思鄉懷念秦川。(想必)妻子此時正站在高樓上,對著窗戶遙望遠在邊關的我而沒有睡覺。戰爭的旗

    南北朝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閱讀(241)

    答謝中書書原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夕日 一作:陽)答謝中書書翻譯及注釋翻譯  山川景色的美

    南北朝

    梅花落 鮑照

    閱讀(242)

    梅花落原文: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寒風 一作:風飚)梅花落翻譯及注釋翻譯庭院中有許許多多的雜樹,卻偏偏對梅花贊許感嘆,請問你為何會如此?是因為它能在

    南北朝

    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長安九日詩 江總

    閱讀(361)

    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長安九日詩原文: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長安九日詩翻譯及注釋翻譯我的心追逐南去的云遠逝了,身體卻隨著秋季由北向南飛回的大雁歸來。故鄉

    南北朝

    陳太丘與友期/期行 劉義慶

    閱讀(234)

    陳太丘與友期/期行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

    南北朝

    贈范曄詩 陸凱

    閱讀(223)

    贈范曄詩原文: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折花 一作:折梅)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贈范曄詩翻譯及注釋翻譯遇見北去的驛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帶給遠在隴山的友人。江南別沒有更好的禮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報春。注釋⑴《荊州記》:“陸凱與范曄

  • <td id="862kg"></td>
  • <td id="862kg"><option id="862kg"></option></td>
  • 狼友av永久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