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鷯哥適合什么古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當一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清晰地從一只鷯哥的嘴里“蹦”出來的時候,人們先是驚訝、繼而好奇地圍攏過來……這是老爸心愛的鷯哥——“學者”在公園亮相的經典鏡頭之一。
老爸退休后,一度精神不振、心神不安。鄰居麻叔說老爸患的是“退休綜合征”,并且開出了“藥方”:培養新的興趣和愛好。思量再三,我從東山鳥市上拎回來一只鷯哥。這小家伙頗有“人緣”,一進家門便贏得了家人特別是老爸的青睞。老爸將籠子掛在相對安靜的北陽臺,整天站在籠子前,端詳著這只黑頭、赭喙、白脖、紅爪、墨尾、花身的鷯哥,時不時地還同它聊會兒天。鷯哥在籠子里很安靜,頭高高地昂著,目光炯炯有神,一副“學富五車”的學者模樣,于是,老爸就給它起名“學者”。“學者”的到來使老爸從退休賦閑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全家人也由此多了一份牽掛,出門、進門都要到北陽臺去看一眼“學者”;老爸更是喜歡得不得了,走到哪兒都要帶上“學者”,儼然成了小“秘書”。突然有一天,老爸興高采烈地對家人高喊:“學者”會背詩,不愧是“學者”——老爸常在書房內朗讀古詩,這小東西竟然耳濡目染,自學成才,真是出人意料!“黃河已(遠)上白云篇(間),一片枯(孤)城文(萬)仞山。”當“學者”笨笨嗑嗑地操著“鳥語”背出唐詩時,老爸高興得眼淚都出來了!此后,老爸便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教“學者”背詩,學日常用語。“學者”畢竟是鳥,發音總是不準,老爸就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地教、糾正,一句古詩至少要教200遍以上——好笨的“學者”,好有耐心的老爸!
2.哪首歌里有大家一起來學唐詩
老伴 - 李榮浩
詞:周耀輝
曲:李榮浩
誰陪我做執迷的鯨魚
在人海中游來游去說自己的言語
誰陪我建永恒的故居
在歲月中跑來跑去太容易疲倦
一轉身可以歸去
我要找的一種感覺叫屬于
有沒有 春花秋月 夏蟬冬雪 不會散去
有沒有 一關上門 一躺下來 不再離去
有沒有 愛看的天 愛踏的地 我愛著的你
陪我美麗的老去
是否按著時代的規律
在奔波中甚么不是一霎那的玩具
是否還有永恒的老曲
在歲月中就算最后只能夠沉默
一輩子沒有恐懼
我要找的一種感覺叫屬于
有沒有 春花秋月 夏蟬冬雪 不會散去
有沒有 一關上門 一躺下來 不再離去
有沒有 愛看的天 愛踏的地 我愛著的你
陪我美麗的老去
誰 叫我很青春 誰 叫我笑
只有你 能叫我 不怕老去
有一天 春花秋月 夏蟬冬雪 不會散去
有一天 一關上門 一躺下來 不再離去
有一天 愛看的天 愛踏的地 我愛著的你
陪我美麗的老去
3.怎么學寫古詩
首先,你要發現身邊美好的事物,你說“大家伙都住在水泥森林里,她怎么就能寫那么花花草草,風風雨雨的,還寫的那么煽情,好像穿越了一般”其實,有時候,一顆露珠、一片落葉、一聲嘆息……其實都是有東西可以寫的,只不過那要看你有沒有這雙慧眼喲。
然后,至于平仄,我想不必太在意,但是如果需要的話,可以在寫完后修改一下喔。最后,至于學詩,我覺得唐詩三百首是值得看的,但是呢,不是所有的都必須看,你想寫些什么,你就可以看什么類型的詩,找一下感覺,看看別人是怎樣寫出那件事物的。
寫完后,一定要看看那些字用的不夠準確,在加以修改。呵呵,,其實,寫詩不難喔!期待你能寫出好詩佳作。
4.各位大師,我想學作唐詩宋詞,能不能教我
你要清楚,唐詩宋詞,都是中華幾千年文化的精粹,不是隨便讀讀唐詩三百首就可以成為詩人的。
學寫詩詞,當然要肚子里有貨,唐詩宋詞的名篇一定要多讀多看,但是不要只是盲目的看,盲目的寫,就像我們寫作文一樣,要學會從道理上理解詩詞的寫作方法,然后循序漸進的學習。
寫詩詞,就要按照格律寫,否則寫出來只是像方文山那樣的仿古韻詩,算不得古詩詞,首先要學一點初步的格律知識,不要看王力的詩詞格律,那個太簡短太籠統,看一點今人寫得闡述性強一點的格律書籍,比如張中行的詩詞讀寫從話,周嘯天的不會吟詩也會吟,重點不是死記硬背格律,而是體會古人的格律這樣規定是為什么,詩詞的平仄韻律這么排列體現出什么樣的藝術追求,然后回頭再來看那些平平仄仄的排列方式,就容易理解了,然后按照基本的格律要求學著寫,一方面弄懂格律,一方面學習怎樣布局謀篇,第一句怎樣起,第二句怎樣接,第三句怎樣轉折,然后怎樣托出最后一句,這就是律詩所謂的起承轉合。
紅樓夢里林黛玉教香玲學詩的那一段其實說的已經很好了。
最后注意一點,古詩詞有很多格律要求,因為古代的語法離我們很遠,我們學起來很不適應,我們要逐漸理解古代的語法和行文方式,然后學著寫,要不然的話按照現代詩的寫法寫出來就像是英語作文的所謂中國式英語一樣別扭,古人和我們說的都是漢語,但是語感是完全不同的。
古詩詞有很多限制和要求,有格律上的,也有其他方面的,有人以為是鐐銬,認為詩詞只要表達出自己的感情就可以了,不必理會這些。
其實古詩詞的寫作和我們寫作文是一樣的,作文不是要求我們首尾照應,詳略分明,中心突出,要有描寫,要有抒情什么的,古詩詞的這些要求也是一樣的道理,你是不是認為只要作文寫得好就不用管什么首尾照應,詳略分明,中心突出了呢?
最后,不要管你們的語文老師,科班出生的語文老師接受的是現代教育,對這些詩詞寫作基本是一竅不通,你可以先學一點基礎知識,網上有很多詩詞論壇,有些適于初學者學習,你可以在論壇上與他們交流,大半年的功夫就可以寫出很不錯的真正意義上的古詩詞
祝你成功
5.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在學古詩里怎么運用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自古平仄失調,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是永恒的話題。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五絕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絕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6.含有平字的古詩句
《九月十日偶書》李煜
晚雨秋陰酒乍醒,感時心緒杳難平。
黃花冷落不成艷,紅葉颼飗競鼓聲。
背世返能厭俗態,偶緣猶未忘多情。
自從雙鬢斑斑白,不學安仁卻自驚。
元稹
通州到日日平西,江館無人虎印泥。 【見樂天詩】
尹璞
煙霄未穩還平地,門對孤峰占寂寥。 【題楊收相公宅】
王建
如今不似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 【夜看揚州市】
盧照鄰
請比上古無為代,何如今日太平時。 【登封大酺歌四首 其四】
司空圖
經亂年年厭別離,歌聲喜似太平時。 【漫題(一作歌)】
此生得作太平人,只向塵中便出塵。 【攜仙箓九首 其九】
白居易
朝來惆悵宣平過,柳巷當頭第一家。 【過劉三十二故宅】
山郵花木似平陽,愁殺多情驄馬郎。 【酬和元九東川路詩十二首 亞枝花】
洛客最閑唯有我,一年四度到平泉。 【醉游平泉】
皮日休
實頭自是眠平石,腦側空林看虎群。 【雜體詩 懷錫山藥名離合二首 其二】
劉叉
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 【偶書】
劉禹錫
今日知音一留聽,是君心事不平時。 【荅楊八敬之絕句】
劉商
風引雙旌馬首齊,曹南戰勝日平西。 【春日行營即事】
呂巖
背上匣中三尺劍,為天且示不平人。 【絕句 其二十九】
岑參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逢入京使】
張蠙
唐祖本來成大業,豈非姚宋是平人。 【言懷】
李咸用
北吹微微動旅情,不堪分手在平明。 【別友】
7.如何學習古詩詞
學習古詩詞是一個需要長時間進行的工作,我建議首先先背誦,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諏”,背誦可以提高底韻,而且能提高古文語感,多看看古文,比如說《史記》一系列的(如果底子不太牢固的,可以先從清朝的書讀起),也會有幫助的,只要長期堅持會有進步的。
中學語文課本中選了許多古代詩詞,目的是培養中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中學生怎樣通過學習這些詩來獲得這種能力呢?我認為應該多朗誦,朗誦是培養古代詩歌鑒賞能力的一個好辦法。古人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詩大序》)這里的“嗟嘆”“永歌”都涉及聲音。詩人創作時,將自己的思想、感情,由聯想而化為具體的形象,訴諸聲音,訴諸文字,然后流傳。我們要領會詩人當時的思想感情,也只有通過朗誦去追溯,去再現。朗誦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要把自己領會到了的情感讀出來。在朗誦的時候,有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要確切理解字、詞、句的意義。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由語音、語法、詞匯構成,詞匯的意義尤為重要。讀者如果不懂得詩人所用詞語的意義,就不能理解詩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這首詩里的“坐”是“因為”的意思,“停下車來是因為欣賞楓林的晚景,那經霜的楓葉比二月的花還紅呢!”有人不明白“坐”的這個意義,理解成“坐在那里”,照坐立的“坐”去理解,就不符合詩人的原意,也就談不上欣賞這句詩了。
第二,要了解詩的節奏。古詩詞的節奏,與詩句的字數有密切的關系,漢語一個字代表一個音節,四言詩四個音節一句,五言詩五個音節一句,七言詩七個音節一句,每句的音節是固定的。但一句詩中的幾個音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組合著的,一般地說,兩個兩個地組合在一起,形成節奏,也叫音步。一般四言詩是兩個音步(二、二),如“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五言詩是三個音步(二、二、一),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七言詩是四個音步(二、二、二、一),如“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詞、曲的節奏規律也是這樣。但是,劃分詩句的節奏,還要注意上下詞意的表達,不能把詞割裂開了。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節奏就應該是“二、一、二”,而不是“二、二、一”。把詩句的節奏讀出來了,詩的音樂美也就基本上讀出來了。古詩詞的格律很嚴,什么聲調的字放在什么位置,哪一句和哪一句要押韻,都有規定,作詩詞的人都按照規定去做,這樣更能體現音律美,只是因為古今語音的變化,我們沒有辦法按照古代的語音去讀它們了,有的押韻字,今天讀起來也不那么合韻了。怎么辦呢?我們照普通話語音去朗誦好了,不必勉強去尋求古音的讀法。
第三,要感受詩的形象。朗誦的時候,要集中注意力,努力從語音所表達的意義中去捕捉詩行中的感情形象,去細致入微地感受它們。這里面,還要有聯想,隨著詩的內容和所表現的感情產生的聯想,并且結合自己的生活,重新體味,在感受的基礎上產生新的理解。這樣,詩人傾瀉在詩的字里行間的所有喜悅和憂傷,憤怒和悲哀,思念和憧憬,贊頌和譴責……都在詩的形象中顯示出來,并且照映了自己生活的感受。到這個時候,讀詩的人必定獲得了美的享受。
鑒賞能力是從鑒賞實踐中培養出來的。這實踐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多讀,多比較;另一方面是豐富的閱歷和豐富的知識。每讀完一首好詩,都要想一想,我從詩里感受到了什么?還可以與讀這同一首詩的人討論,聽聽別人的感受怎么樣,“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對自己鑒賞能力的提高是會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