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 題畫 唐寅
秋水接天三萬頃,晚山連樹一千重.
呼他小艇過湖去,臥看斜陽江山峰.《----末句平仄有些不對,應該是江上峰吧。
三萬頃秋水浩渺接天,一望無際,向晚的山巒林木重重。
叫上一只小船,劃過湖去,臥倒在船里看那斜陽照耀下的江畔山峰。
從《列朝詩集》里摘過來的。
錢謙益編選《列朝詩集》
【丙集第九】
唐解元寅七十五首
【題畫】
鞋襪東城路,清和四月時。
游姬香滿袖,明月水平池。
畫燭留餳市,酸風鋋酒旗。
少年行樂地,不許眾人知。
【題畫】
湖上仙山隔渺茫,世塵不上渡頭航。
白蘋開處藏漁市,紅葉中間放鹿場。
落日沈沙罾有影,新霜著樹橘生香。
遙聞逋老經行處,芝草葳蕤滿路傍。
【題芭蕉仕女】
獸額朱扉小院深,綠窗含霧靜愔愔。
有人獨對芭蕉坐,因為春愁不放心。
【題畫(十八首)】
青藜拄杖尋詩處,多在平橋綠樹中。
紅葉沒鞋人不到,野棠花落一溪風。
獨木橋邊倚樹根,古藤陰里嘯王孫。
白云紅樹知多少,雞犬人家自一村。
楊柳陰濃夏日遲,村邊高館漫平池。
鄰翁挈盒乘清早,來決輸嬴昨日棋。
雪滿梁園飛鳥稀,暖煨榾柮閉柴扉。
地壚溫卻松花酒,剛是溪頭拾蟹歸。
黃葉山家曉會琴,斜橋流水路陰陰。
東西南北雞旐社,氣象粗疏有古心。
紅樹中間飛白云,黃茅檻底界斜曛。
此中大有逍遙處,難說於君畫與君。
頭如蒜顆眼如椒,雄逐雌飛向葦蕭。
莫趁螗螂失巢穴,有人拈彈不相饒。
酒貲長苦欠經營,預給餐錢費水衡。
多少如花后屏女,燒金時倩耿先生。
一宿因緣逆旅中,短詞聊以托泥鴻。
當時我做陶承旨,何必尊前面發紅。
善和坊里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
誰信揚州金滿市,元來花價屬窮酸。
草廬三顧屈英雄,慷慨南陽起臥龍。
鼎足未安星又隕,陣圖留與浪濤舂。
琴心挑取卓王孫,賣酒臨邛石凍春。
狗監猶能薦才子,當時宰相是閑人。
冰雪風云事不同,今朝尊貴昨朝窮。
窮時多少英雄伴,名字應留夾袋中。
司空幕府通農開,平善街頭日夜來。
肯信瓊花舊游處,至今猶唱紫云回。
蘇州太守白尚書,酒盞飄零帶疾移。
老去風情猶有在,張娟駱馬與楊枝。
李白才名天下奇,開元人主最相知。
夜郎垂老迢迢去,不記金鑾走馬時。
書生豪氣壓千軍,示者扶桑一卷文。
鐵研未穿時世改,功名回首信浮云。
千載經綸一禿翁,王公誰不仰高風。
緣何坐所添丁慘,不住山中住洛中。
【題墨花】
嚏涕春風欺薄羅,扶頭宿酒想輕歌。
牡丹花滿蛤蜊到,學士其如此夜何。
【題畫】
春風修禊憶江南,酒榼茶壚共一擔。
尋向人家好花處,不通名姓即停驂。
2.題畫古詩都有什么
1、《畫》
唐代: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譯文: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斗艷,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2、《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譯文: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游到江河里來了。
3、題《墨葡萄圖》
明代: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
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
譯文:半生落魄已然成了半旬老翁,獨立在書齋中聽著呼嘯的晚風。筆底有明珠卻沒有地方可以賣,只能閑置在慌亂的野藤中。
4、《墨梅》
元代: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譯文:我家洗硯池邊有一棵梅樹,朵朵開放的梅花都顯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別人夸它的顏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氣彌漫在天地之間。
5、《竹石》
清代: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譯文:緊緊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縫中。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
3.題畫蘭竹這首古詩的解析和作者簡介
原文:身在千山頂上頭,突巖深縫妙香稠. 非無腳下浮云鬧,來不相知去不留 解析:蘭花生長在山巖的頂處,它的香氣飄散四溢,在突出的巖石和巖縫中,美妙的花香濃郁芬芳.不是腳下沒有浮云翻滾的喧鬧,只是蘭花不愿去理睬它們,不知道它們什么時候來到,更不會在它們離去時進行挽留. 思想感情:全詩是借詠物表達高人隱士的情操,孤芳自賞而不為世俗紛擾打動.詩文贊美了蘭花在艱苦惡劣的環境里,卓爾獨立的品行,歌詠了蘭花淡泊的心態,借此表白自己堅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個性自由的情懷.書法了作者淡泊名利,不隨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作者簡介:鄭燮(1693~1765)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乾隆元年(1736)進士,曾任濰縣縣令,書畫史.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后,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工詩、詞,善書、畫.詩詞不屑作熟語.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印章筆力樸古逼文、何.為人疏放不羈,以進士選縣令,日事詩酒,及調濰縣,因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罷歸,居揚州,聲譽大著.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游.時寫叢蘭瘦石于酒廊、僧壁,隨手題句,觀者嘆絕.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歲. 清代的鄭板橋,是歷史上的杰出名人,“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絕“詩書畫”聞名于世的書畫家、文學家.他 的一生可以分為“讀書、教書”、賣畫揚州、“中舉人、進士”及宦游、作吏山東和再次賣畫揚州五個階段.。
4.題畫這首古詩的意思
題畫
作者:沈周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陽猶在小橋西。微吟不道驚溪鳥,飛入亂云深處啼。
譯文
碧綠的水,殷紅的山,映襯著老夫的拐杖,
夕陽落下,在小橋的西邊。
老夫低吟著,不經意地驚起了溪鳥,
它們飛入亂云的深處啼嗚著。
題畫
清 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鮮。
牧童何處去?牛背一鷗眠。
譯文
村落村落傍晚天還很晴,桃花倒映在水顯得更加鮮艷。牧童到了什么地方去?牛背上一只鷗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