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適合朗誦比賽的古詩詞
一般來說,參加古詩詞朗誦比賽最好選擇一些長一點的,太短發揮不了,另外,要選一些容易表達感情的,這樣評委才能體會到你的情緒變化,給你高分。最好選擇名篇,否則大家聽不懂,難以產生共鳴,就沒有現場觀眾反饋的氣氛了。具體解釋如下:
1、蘇軾的《水調歌頭》
2、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3、周敦頤的《愛蓮說》
4、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5、李白的《將進酒》
擴展資料
朗誦技巧
1、主題鮮明突出,內容積極向上,思想性強;
2、感情飽滿真摯,表達自然;
3、朗誦熟練,聲音洪亮優美、清晰,能夠脫稿;
4、吐字清晰,普通話標準,正確把握詩歌節奏,韻律明顯;
5、聲情并茂,朗誦富有韻味和表現力,能與觀眾產生共鳴;
6、很好地表達該詩詞的主題和內涵,升華了青年朝氣蓬勃的氣質,具有震撼感。
2.古詩詞朗誦比賽 3到5分鐘 豪邁一點的 急啊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何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蘭亭集序 (晉)王羲之
永和九年,
歲在癸丑,
暮春之初,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帶左右,
引以為流觴曲水,
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一觴一詠,
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之大,
俯察品類之盛,
所以游目騁懷,
足以極視聽之娛,
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
俯仰一世,
或取諸懷抱,
晤言一室之內;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雖取舍萬殊,
靜躁不同,
當其欣于所遇,
暫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隨事遷,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俯仰之間,
已為陳跡,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況修短隨化,
終期于盡。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若合一契,
未嘗不臨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視今,
亦猶今之視昔。
悲夫!
故列敘時人,
錄其所述,
雖世殊事異,
所以興懷,
其致一也。
后之覽者,
亦將有感于斯文。
3.高中語文古詩詞朗讀
清末閱讀學家曾國藩在《諭紀澤》的家書中說“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朱自清亦在其《朗誦與詩》一文中指出:“語言不能離開聲調,詩文是為了讀而存在的”,“只有朗讀才能玩索每一詞、每一語、每一句的義蘊,同時吟味它們的節奏”。洪鎮濤先生也說,朗讀是語文的第一教學法。面對優美的韻文,教師應該怎樣引導學生進行有層次、過程合理的朗讀呢?
1、“識得廬山真面目”——范讀再現韻文的旋律。
無論是詩詞還是抒情散文,自身都有一定的韻律,或整齊對仗,或參差錯落,或一氣貫通勢如排山倒海,或似斷還續聲如山泉丁冬。詩文的旋律源自漢語的平仄、壓韻、對仗及句式的變化,因此,準確的朗讀是學習的第一步驟。而教師的范讀或名家標準朗讀錄音能給學生以示范,解決識字斷句的問題,尤其在古文的教學過程中,時代的隔閡、語言的變化讓學生學習起來很費力,范讀能有效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后,學生可以自由朗讀,或齊讀或單讀以求知識的鞏固。
2、“用我的聲音觸摸你的靈魂”——學生的個性化朗讀
對同一首詩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感悟。因此,不同的讀者在朗讀過程中對同一句的語速、語氣及重音的處理各有不同,如李白的《將進酒》一詩的前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一句流露出作者時光易逝的感傷、懷才不遇的悲憤,但有的學生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時高昂急促擲地有聲,如挾天風海雨撲面而來,再現了詩人狂放的個性;有的學生讀“君不見”時較從容親切,為下文蓄勢,“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氣貫通,“天上來”達到語調最高處,“奔流到海”氣勢恢弘如排山倒海;“不復回”則如瀑布飛流直下,深惋悲嘆。個性化的朗讀體現了學生對詩人對作品的不同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礎上的個性化再創造。沒有充滿個性色彩的朗讀,學生就不會產生和作者的共鳴,不會有自己獨特的感悟,不可能養成獨立的審美習慣。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配樂朗誦
詩最早是唱出來的,詩與音樂可謂情同手足。詩詞歌賦以其優美的旋律陶冶著、感動著人們,以達到或興或觀或群或怨的目的。因此,在韻文的教學中,萬不可忽視音樂的存在,忽視音樂之于韻文教學的功用。韻文的風格多種多樣,異彩紛呈。有的豪邁奔放有的含蓄婉約;有的瀟灑飄逸有的沉郁頓挫;有的輕快明麗有的慷慨悲歌。如能給這些美文配以風格相似的音樂,則如紅花配之以綠葉,藍天點綴以白云,相互彰顯,互為襯托。精美的配樂朗誦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聽者在音樂的渲染中更好的感知的作品意境,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語言美音樂美雙重的熏陶。例如給《再別康橋》配以大提琴曲《天鵝》,《天鵝》舒緩優美的旋律對表現作者對康橋的無限眷戀起到強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湖水之于天鵝恰如康橋之于作者,二者互為襯托,能引起聽者強烈的共鳴。而古琴曲《陽關三疊》的旋律低沉憂傷與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離別的傷感相輔相成,催人淚下。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組織配樂朗誦比賽,讓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融入詩文的境界中,讓文學音樂一起提升學生的思想審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