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常見的古詩意象
我個人整理的,其實我也不是個語文好的學生……
表現憂愁的:細雨,煙霧,梧桐(生命將盡之感),杜鵑(令人難過的叫聲)
寒蟬(柳永《雨霖鈴》),水(綿軟不絕,比喻憂愁),芭蕉
(離愁別緒,孤獨),胡笳、羌笛(邊塞有關的思念),猿聲
鴉聲
思念類意象:月亮(一輪明月照著兩地的人);柳(此夜曲中問折柳,何人不
起故園情),鷓鴣(旅途艱辛),鴻雁(思鄉懷親),長亭,芳草
日暮、夕陽(日落當歸,引出客愁思鄉之味)
愛情類意象:蓮,梅子,鴛鴦,燕子(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節操類意象:菊花、梅花、松、竹
2.高中語文詩歌鑒賞常見意象及其含義
你走運了,我剛好整理的有,分享給你了常見意象示例樹木類黃葉:凋零、成熟、美人遲暮、新陳代謝綠葉:生命力、希望、活力松柏:堅挺、傲岸、堅強、生命力竹:氣節、積極向上桐:凄苦柳:送別、留戀、傷感、春天的美好花草類花開:希望、青春、人生的燦爛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業的挫折、惜春、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菊:隱逸、高潔、脫俗梅:傲雪、堅強、不屈不撓、逆境蘭:高潔牡丹:富貴、美好草:生命力強、生生不息、希望、荒涼、偏僻、離恨、身份低微的卑微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昔盛今衰)3、動物類子規:悲慘、凄惻猿猴:哀傷、凄厲鴻鴿:理想、追求魚:自由、愜意孤雁:孤獨、思鄉、思親、音信、消息鷹:剛勁、自由、人生的搏擊、事業的成功狗、雞:生活氣息、田園生活瘦馬:奔騰、追求、漂泊烏鴉:小人、俗客庸夫沙鷗:飄零、傷感風霜雨雪水云類:江水: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短暫、綿長的愁苦、歷史的發展趨勢煙霧:情感的朦朧慘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滅小雨:春景、希望、生機、活力、潛移默化的教化暴雨:殘酷、熱情、政治斗爭、掃蕩惡勢力的力量、蕩滌污穢的力量春風:曠達、歡愉、希望東風:春天、美好西風:落寞、惆悵、衰敗、游子思歸狂風:作亂、摧毀舊世界的力量霜:人生易老、社會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雪:純潔、美好、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云:游子、漂泊天陰:壓抑、愁苦、寂寞天晴:歡愉、光明器物類玉:高潔、脫俗珍珠:美麗、無暇6:其他類:古人:明志、自省、鞭韃古跡:懷舊、明志、昔盛今衰(國家)、衰敗、蕭條(古跡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聯)破曉:初現希望深夜:愁思懷舊鄉村:思歸、厭俗、田園風光、生活氣息、純樸美好、安逸寧靜仙境:飄逸、美妙潔凈、忘塵厭俗月亮:人生的圓滿或缺憾、思鄉、思親夕陽: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暫的人生或事物天地:人類的渺小、人生的短暫、心胸的廣闊、情感的孤獨酒:歡悅、得意、失意、愁苦。
3.古詩詞常見意象
古代詩詞的常見意象 1.月——思鄉,懷人 懷鄉: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懷人: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寫照 例: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3.梅花——高潔人格的寫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4.松——孤直傲岸,歲寒三友之一 例:豈不罹嚴寒,松柏有本性。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
5.蓮——愛的象征 蓮與憐諧音,所以可借以表達愛情。 例: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6.梧桐——凄涼悲傷 例: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淚夢三更后。 7.杜鵑鳥——凄怨哀傷,鄉愁鄉思 相傳,蜀王讓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靈魂化為杜鵑,到春天,杜鵑會一直啼叫到滿口是血。
另外,杜鵑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歸去,不如歸去。”也叫子規,常喚起游子思鄉之情。
例:梨花雪,不勝凄斷,杜鵑啼血。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8.秋蟬——高潔,悲涼 秋后的蟬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蟬只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
例: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西路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9.鴻雁——思鄉懷親,羈旅之悲 (也是古代詩歌中傳書的信使) 例:雁字歸時,月滿西樓。 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
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 10. 柳——離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長亭——送別之所 例: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12.芳草——離恨 例: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道遠。
13.芭蕉——孤獨與憂愁 例: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14.羌笛——凄切之聲 例: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15.烏鴉——衰敗荒涼之兆 例: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
回答者:比十 - 童生 一級 12-14 12:51 詩詞常見意象集釋 (225235)江蘇省江都市丁溝中學 張廣祥 2002年全國高考試題第17題,鑒賞李白的詩歌《春夜洛城聞笛》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許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張冠李戴。
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響了第二個問題的思考,因此此題得分普遍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詩詞的許多意象有著特別的含義。
“折柳”為什么“寓有惜別懷遠之意”(試題答案)?據《三輔黃圖·橋》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
原來,“折柳”是漢代惜別的風俗。漢樂府就有《折楊柳》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
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園情”呢?弄懂來龍去脈,寓意自然明矣。由此啟發我們,在2003年古詩鑒賞備考復習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見意象的寓意。
眾所周知,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
這里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
詩人的聰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創造一個或一群新奇的“意象”,來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情感。 反之,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
所以,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下面,筆者就把一些常見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學們復習備考之用。
月亮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李白什么樣的感情?思鄉之情。
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露總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為感受在今夜;月無處不明,但故鄉更明,因為憶弟思家。詩人以幻作真,為的是突出對故鄉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還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唐人張九齡《望月懷遠》)、“欲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唐人王昌齡《李昌曹宅夜飲》)等詩句,大體上也是這樣的感情。 菊花 菊花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的蘭花并論,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親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
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
4.求高中語文詩歌鑒賞中常考的意象
你走運了,我剛好整理的有,分享給你了常見意象示例樹木類黃葉:凋零、成熟、美人遲暮、新陳代謝綠葉:生命力、希望、活力松柏:堅挺、傲岸、堅強、生命力竹:氣節、積極向上桐:凄苦柳:送別、留戀、傷感、春天的美好花草類花開:希望、青春、人生的燦爛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業的挫折、惜春、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菊:隱逸、高潔、脫俗梅:傲雪、堅強、不屈不撓、逆境蘭:高潔牡丹:富貴、美好草:生命力強、生生不息、希望、荒涼、偏僻、離恨、身份低微的卑微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昔盛今衰)3、動物類 子規:悲慘、凄惻 猿猴:哀傷、凄厲 鴻鴿:理想、追求 魚:自由、愜意 孤雁:孤獨、思鄉、思親、音信、消息 鷹:剛勁、自由、人生的搏擊、事業的成功 狗、雞:生活氣息、田園生活 瘦馬:奔騰、追求、漂泊 烏鴉:小人、俗客庸夫 沙鷗:飄零、傷感風霜雨雪水云類:江水: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短暫、綿長的愁苦、歷史的發展趨勢煙霧:情感的朦朧慘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滅小雨:春景、希望、生機、活力、潛移默化的教化暴雨:殘酷、熱情、政治斗爭、掃蕩惡勢力的力量、蕩滌污穢的力量春風:曠達、歡愉、希望東風:春天、美好西風:落寞、惆悵、衰敗、游子思歸狂風:作亂、摧毀舊世界的力量霜:人生易老、社會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雪:純潔、美好、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云:游子、漂泊天陰:壓抑、愁苦、寂寞天晴:歡愉、光明器物類玉:高潔、脫俗珍珠:美麗、無暇6:其他類: 古人:明志、自省、鞭韃 古跡:懷舊、明志、昔盛今衰(國家)、衰敗、蕭條(古跡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聯) 破曉:初現希望 深夜:愁思懷舊 鄉村:思歸、厭俗、田園風光、生活氣息、純樸美好、安逸寧靜 仙境:飄逸、美妙潔凈、忘塵厭俗 月亮:人生的圓滿或缺憾、思鄉、思親 夕陽: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暫的人生或事物 天地:人類的渺小、人生的短暫、心胸的廣闊、情感的孤獨 酒:歡悅、得意、失意、愁苦。
5.問詩歌鑒賞的常見意向
1.自然景觀類:月、流水、斜陽、風、煙、霜等。
月(殘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鏡、蟾兔、玉盤)。它在許多詩人筆下都是思鄉、念親的標志,多傳達離愁別恨、寂寞思歸之情。
例如李白《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劉禹錫《石頭城》:“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流水。
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斜陽(夕陽、落日)。
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郁、懷古幽情。李商隱《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
風、煙、霜。多傳達哀怨、惆悵、凄苦、蒼涼等情思。
李清照《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柳永《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陸游《蝶戀花》:“一夜清霜,染盡湖邊樹。” 2.植物類:楊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楊柳(垂柳、柳枝、柳)。“柳”與“留”諧音,多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
《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落花(落紅、殘紅)。多傳達青春易逝、人生無常的深沉喟嘆和哀愁。
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陸游《落花》:“滿地殘紅點綠苔。”
松、菊、梅。多傳達高潔、堅貞之志。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竹猶存。”陸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梧桐、萍、芭蕉。多傳達光陰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悵與哀愁。
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文天祥《過零丁洋》:“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又如:“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 3.動物類:鴉、杜鵑(杜宇、布谷、子規)、猿、蟬、鴻、雁、青鳥、魚、鴛鴦、鷓鴣等。
鴉、杜鵑、猿、蟬。多傳達衰亡、凄楚、哀婉之情。
辛棄疾《永遇樂》:“可堪回首,狐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白居易《琵琶行》:“此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雍陶《蟬》:“高樹蟬聲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鴻、雁、青鳥、魚、鴛鴦、鷓鴣。
多傳達相思相愛、離愁、孤寂的情思。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紋。”
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歐陽修《漁家傲》:“葉籠花罩鴛鴦侶,白錦頂絲紅錦羽。”
金志章《鷓鴣塘》:“忽聽一聲行不得,鷓鴣塘外鷓鴣啼。” B人或事意象 1.人造物象類:舟、湖、長亭、灞陵(橋)、鏡、燈(燭、蠟、炬)等。
多傳達離情別緒、思鄉懷遠、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杜甫《夔州歌》:“蜀麻吳鹽自古通,萬斛之舟心若風。”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馬致遠《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鏡》:“皎皎青銅鏡,斑斑白絲鬢。”
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2.行為類:登樓、憑欄、吹笛、吹笙、飲酒、折柳、搗衣(搗練)等。
登高、憑欄。多傳達相思之情、報國之志和壯志難酬的悲傷與激情。
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岳飛《滿江紅》:“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吹笛、吹簫、吹笙。多傳達離別之苦、相思之情和內心的孤寂。
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馮延巳《拋球樂》:“且莫思歸去,須盡笙歌此夕歡。” 飲酒。
多傳達豪情、悲愁、苦悶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折柳。
多傳達惜別懷遠、思鄉之情。杜牧《獨柳》:“含煙一株樹,拂地搖風久。
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纖手。” 搗衣(搗練)。
搗衣(搗練)有時是為了給遠行的人趕制寒衣,多于秋夜進行。月下搗衣(搗練),風吹砧聲,凄冷的砧杵聲又稱“寒砧”,往往表現征人離婦、遠別故鄉的惆悵情緒。
又,婦女洗衣時以杵擊衣,使其潔凈,也稱“搗衣(搗練)”。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李煜《搗練子令》:“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
另外:由于“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攔子”即“憐子”,“青”即“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6.我要古詩中常用意向薈萃
簡單嘛 《錦瑟》里的很多啦 像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一、要掌握古詩的基本類型 古詩浩如煙海,但從內容上看,大體上可分為五種類型。
1、懷古詩 懷古詩主要是借古代來抒發某種情感。它可以分成二類:①通過昔盛今衰,古今變化,借古諷今。
②通過贊揚古人建功立業,表達自己希望能夠建功立業的心情,或者抒發壯志未酬、懷才不遇,委婉地批評現實,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蘇軾的《水調歌頭·赤壁懷古》,劉禹錫的《烏衣巷》,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
2、邊塞詩 邊塞詩大多以描寫戰爭為主題,表現壯士們奮勇殺敵,保家衛國的精神,或者表現壯士們在戍邊時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或者表現壯士們對戰爭的厭惡之情。如高適的《燕歌行》,王昌齡的《從軍行六首》,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等。
3、送別詩 送別詩一般是叮囑對方,贊揚對方,表達一種依依不舍的留戀,情意深長的勉勵,或者是坦陳心志的告白。題目中常常有“贈”、“別”、“送”之類的字眼,點明性質、題材。
如柳永的《雨霖鈴》,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等。 4、羈旅思鄉詩 羈旅思鄉詩主要寫客居他鄉的游子漂泊凄涼孤寂的心境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溫庭筠的《商山早行》,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5、寫景詠物詩(包括田園詩) 寫景詠物詩主要通過描寫山水田園景物抒發自己歸隱田園,寄情山水,恬淡自然、閑適自得等情感,或者表達自己的抱負、志向,或者表達自己的品質。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過故人莊》,賀知章的《詠柳》等。 只要我們能夠把握好不同類型古詩的特點,鑒賞古詩時先從內容切入,分析區別清楚詩歌是屬于哪種類型,就可以基本把握古詩的思想內容和感情,為鑒賞領悟古詩打開成功之門。
二、要掌握鑒賞的方法 1、整體感知,抓住詩眼 古詩所抒發的情感主要有親情、鄉情、友情、愛情和閑情等,而這些情感的表現經常會聚焦在某一句或某一個字上,此時這一句或一字就成為全詩的“眼睛”,即“詩眼”。鑒賞時如果能篩選并抓住“詩眼”,將大大有助于準確把握詩的主旨和詩人的情感。
例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的第16題,選用了宋代女詩人朱淑真的一首絕句《秋夜》:“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其“詩眼”就是第三句中的“涼”字,一個“涼”字既寫出了天涼,更寫出了詩人心境的孤寂(心涼)。 2、感受意象,品味寓意 古詩中的意象,就是詩歌中的形象。
大凡詩中涉及的人、物、景觀、花、鳥、蟲、魚等都可稱之為“意象”。古詩中的意象是客觀之“象”與主觀之“意”共同構成的,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托著復雜的情感,暗示著深刻的哲理,承載著詩人的強烈的主觀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意象已被賦予了鮮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含義,如用“風霜”、“雨雪”、“長煙”、“落日”、“孤城”、“角鳴”等表達征戍之難;用“楊柳”、“笛聲”、“落花”、“孤蓬”、“浮云”等表達離愁別緒;用“月”表達思鄉,用“星”傳恨,用“水”喻愁多,用“梅”“蓮”“菊”表達高潔品行,用“松”表達凌云之志。如2004年高考廣東卷第16題,選用了杜甫的《江漢》: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只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風”等幾個意象,就可以悟出詩既表現了詩人孤獨、苦無知音的煩悶,又體現了詩人那種“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樂觀曠達。
3、推敲語言,傳達效果 推敲語言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比較,即品味語言的效果時,運用換字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突顯優劣,可以準確理解詩意。比較的字要把著重點放在動詞上,如“微風燕子斜”,“斜”如換成“飛”就沒有了“斜”字所蘊含的形態美。
還要重視表示色彩的形容詞,如“山青花欲燃”,“燃”如換成“紅”,就不能突出艷麗、景物如花的動態美。2005年高考福建卷第10題,選用了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引”比“別”用得好,它寫出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起愁心,愁去喜來,互相映襯。
4、表達技巧,鑒賞之重 近年來,表達技巧的考查已成為高考命題的一個熱點,理應成為我們鑒賞古詩的重點。 (1)從修辭手法切入 古詩在表情達意時很少平鋪直敘,總要借助一些修辭手法,委婉地表達出來。
所以,鑒賞古詩,只要抓住詩中的修辭手法深入研究,就可以事半功倍。如2005年高考福建卷的第10題,選用的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就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表現出詩人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而“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又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
(2)從表達方式切入 表達方式有抒情,包括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以樂景襯哀情等)和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描寫。
7.求語文詩歌鑒賞意象
古代詩歌鑒賞 考點講析] “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體味作品的藝術魅力,這是中學語文教學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
(張偉明語)自1994年起,考查詩歌鑒賞。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詩歌鑒賞,3分,后來又增加現代詩歌鑒賞,題量也從一題增至三題,9分。
2002年,2003年,只考古詩鑒賞,題型也由選擇題改為簡答題,6分。主觀性命題是“考慮到鑒賞問題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閱歷不同、感受能力差異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張偉明語)。
命題形式不斷變化,高考對詩歌鑒賞的要求逐步提高,試題難度逐步加大。 古代詩歌鑒賞要求考生依據試題鑒賞作品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評價其思想內容,從近兩年來看,重點考查了作品的語言,尤其是作者煉字煉句的著力點。
要讀懂并且會鑒賞古代詩歌,首先要抓標題,了解寫作重點,“春夜洛城聞笛”交代了時間、地點、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內容自然形象還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為了表現人物形象,誰在吹笛,誰在聞笛,“何人”看似設問,其實是融入了詩人自己;再次,還要尋求中心詞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內容的核心,“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聞玉笛之聲,聞折柳之音,起故園之情。另外,還要積累一些古代詩歌的知識,適當注意答題的方法。
關于古代詩歌方面的知識 1、思想內容 詩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選出來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讀者的聯想。它們是詩人情意的載體,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溝通作者思想情感與鑒賞者思想情感的橋梁,作品形象鮮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鑒賞者如身臨其境,產生共鳴。領會詩歌的意境,要以語言為媒介,發揮想象和聯想,進入作者創設的境界中去。
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體會詩歌的主旨。 對詩歌主旨把握的正誤淺深,不僅在于是否讀懂,還在于能否在廣義語境中充分挖掘。
應充分利用詩題中的關鍵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聯系詩人的際遇、補充的注釋及有關的時代背景等等,綜合駕馭,忌諱割裂時代,架空分析,人為拔高。 2、藝術風格 古代詩歌風格紛呈:雄渾、細膩、淡雅、寧靜、樸素、平實、華妙、莊嚴等。
李白詩清新飄逸,杜甫詩沉郁頓挫,元輕白俗,郊寒島瘦,蘇辛豪放,柳李婉約,詩作個性鮮明。鑒賞時要反復誦讀,仔細玩味。
3、創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寫景詠物詩的最大特點,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詠懷 ,賦、比、興,對比烘托、象征寄托、直抒胸臆、側面渲染要注意區分,不能混同。 4、詩歌語言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清新、絢麗、明快、含蓄、平易、簡潔,豐富多彩。
古人寫詩,重“煉字”,欣賞古詩要善于發現并領會那些經過精“煉”而傳神、富有深意的詞語。 另外了解詩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話、用語、風尚,也有助于解讀詩意。
具體答題時,要讀清要求,不要答非所問,隔靴搔癢;要結合相關的詩句作簡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如有“是否”(或“能否”)的問法,先作判斷,再回答理由。
雖說可以見仁見智,但更多的時候是有相對唯一的答案的,想標新立異,反不能自圓其說。 [高考題例] 1.(2003年高考題)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過香積寺 王 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注]。
注: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雜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
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高考古詩詞鑒賞中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