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古詩的感受或感想
古詩文的培訓讓我們受到了這種傳統文化的熏陶,讓我們這群新時代的學生浸潤在濃濃的民族精神之中。我們從優秀古典詩文中攝取著精神的玉露甘泉,滋潤心靈,培養起對真、善、美的熱愛,領悟人生的真諦。還能拓展我們的知識面,培養對文學的興趣愛好,打下扎實的文學功底,陶冶我們的情操和審美情趣。比如從屈原的《天問》中,我們能體驗上下求索與質疑的精神;從“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西出陽關無故人”中品嘗永恒的孤獨感;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中領略大丈夫的萬丈豪情;從“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去接近人類的奉獻精神;從“悠然見南山”“海上明月共潮生”感受人對自然的憧憬與和諧。可以說,詩歌是人類某種寶貴的情緒、情感在瞬間的靈光閃現。人們讀詩,正是通過對瞬間的把握,以補充自己情感經驗的不足,或引起心靈的共鳴,從而體驗到某種人生情緒的極致。
詩,是隨感而發的, 唐前的詩人就是這樣,比如說陶淵明。且那古典詩經,雖然說也有祭祀時故意歌頌的詩,但是總體還是古代勞動人民因生活感受而寫的居多。詩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不會有詩歌。詩是童心的專利,對世對事對人沒有好奇心,沒有強烈的關懷,沒有一片赤誠,就不會有真正的詩歌。所以寫詩,都是為了喚起一種美好的情感,
2.學習古詩后的感想和收獲
學習古詩后的感想和收獲如下: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在古詩文閱讀訓練中十分重視學生的古詩文量的積累,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達到思維和能力上的“質”的提升。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努力創造機會,搭建平臺,讓學生每天與古詩文見面。
開始,選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詩寫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課前幾分鐘里讀一讀、在晨讀時間背一背,同時在教室的墻壁上貼著一些古詩,并定期更新,讓學生既好奇又感新鮮,愿意主動去誦讀,記憶,營造古詩文閱讀的良好氛圍,學生在與古詩“朝夕相處”下“日久生情”,使誦背古詩文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學習行為。
其實目前很多教師都是這樣做的,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會先背一首古詩或者“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古詩文,這也足以說明現在的教育已經開始重視古詩文的教學,注重孩子對一些蒙學讀物的學習,學習中國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3.有關學習古詩詞的收獲體會
古詩文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韻律,易讀易記,瑯瑯上口,特別適合小學生背誦。小學生誦讀古詩文,可以從中認識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輩的心境,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加強人文修養,陶冶他們的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這符合新課程總目標的要求:學生應“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一、背誦
中學生的古詩文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多讀多背。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學生對于古詩文的了解還不是很多,對于其中的一些字詞理解不是很到位,畢竟古文與現在同樣的白話文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要讓學生很好的理解一首詩,首先就要多讀多背。背誦是孩子的天性,此時他們的記憶是“無意識記憶”。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在古詩文閱讀訓練中我還十分重視學生的古詩文量的積累,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達到思維和能力上的“質”的提升。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努力創造機會,搭建平臺,讓學生每天與古詩文見面。開始,選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詩寫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課前幾分鐘里讀一讀、在晨讀時間背一背,同時在教室的墻壁上貼著一些古詩,并定期更新,讓學生既好奇又感新鮮,愿意主動去誦讀,記憶,營造古詩文閱讀的良好氛圍,學生在與古詩“朝夕相處”下“日久生情”,使誦背古詩文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學習行為。其實目前很多教師都是這樣做的,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會先背一首古詩或者“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古詩文,這也足以說明現在的教育已經開始重視古詩文的教學,注重孩子對一些蒙學讀物的學習,學習中國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4.談談學古詩的體會
學習了古詩以后,學生大多數能夠準確地背誦下來,但是對詩意的理解情況不夠理想,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充分地利用書上的插圖來講解詩意,讓學生比較形象直觀地感受到詩歌中所描寫的獨特的意境。
2、對一些適合表演的內容,要適當地讓學生自己演一演,這樣學生學起來會更積極,更主動。
3、可以讓學生練習把詩的內容改寫成兒歌,學生對詩的理解情況就能更一目了然地展示在教師的面前。
其中,我特別欣賞第1和第2種做法。
《山行》教后記:石徑、比花還要紅的楓葉這些對學生來說可能很難理解,幸好,我們新教材安排的插圖是那樣的逼真、形象。因此,在課堂上,我就要求學生自己先對照插圖自己來理解詩句,然后在具體分析的時候,若學生碰到難點,再從觀察插圖中去理解。結果反映,學生根據插圖明白了很多,對詩的意境也更加理解了。
《贈汪倫》詩是李白乘舟欲去,好友汪倫前來相送,深深的友誼感動了李白。李白有感而發寫下此詩送給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好一幅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感人場景,這段的學習我就通過讓學生來演一演。當學生上來一個演李白,一個演汪倫踏拍起歌、揮袖道別,我想他們也一定在努力體會其中的情感吧。
對于古詩的教學是難點,我想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學和摸索中,我也一定能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教學之路。
5.我學詩歌心得體會700字
走進詩歌,猶如走進了另一個世界,激發起我們的好奇心。每一首詩都有一個意境,每一首詞都有一字獨特。從世界上出現的第一首詩開始,詩就成為了文化的代言詞。這次的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也讓我們知道了更多關于詩的理解。
有句話說,語言不僅僅是為了交流,也是為了感受。世界上最美的也許不是花朵,不是自然,不是藍天,不是海洋……
一首詩,能綻放出艷麗的花朵,感受到自然的清新,發現藍天似的廣闊,學到海洋一樣的知識。詩,是我們語言表達的另一種獨特的方式。走在林間的小路上,披著月光,感受到了“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或者是坐船在湖面上,看到朵朵蓮花,想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有時候,細心觀察身邊的每一處景物,也許就能在其中發現一首詩。感受到每一種意境,也許就能提筆唱出藏在心中的話語。
詩告訴我,年輕時不努力,到了年老時學習,悲傷也是徒勞。提醒我們應該珍惜時間;詩告訴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是因為自己在廬山里。教我們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詩告訴我,每吃一次虧,就會得到一次教訓,增長才智。讓我們明白了失敗取得教訓的道理……
記著小時候,經常被爺爺逼著背古詩,那時候的我是多么幼稚啊,還那么憎恨古詩。現在才知道,自己的古詩積累量已經完全輸給了其他同學。從古詩中得到的也是少之又少,因為背詩時只是囫圇吞棗地背下字來,從不惦記古詩的意思。我想告訴大家,古詩并不是枯燥的東西。不要看表面的黑體漢字,只要認真體會了,就會發現它的美麗所在。讓我們走進詩歌的大門,來到這萬紫千紅的詩詞花園吧!
6.學習詩歌的心得體會
1、寫詩詞時要有一個明確的立意。意境要深遠。
2、要突出重點。抓住事物的本質來寫。
詩詞往往是先寫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景要為情服務。凡是事物都是相通的,就如攝影取景,好的景
很多,但要選擇與內容相關的景物來拍攝,要不然會顯得很零亂,重點不突出。
3、注意句中、句與句之間的邏輯性,關聯性。整篇詩詞前后要邏輯嚴謹,如一個畫面不能同時出現太
陽與月亮。所謂的關聯性是當句或前后句之間有沒有關聯。句中或句與句之間應步步緊扣,關系緊
密。不要出現脫節。
4、句子忌用熟語,用了往往不能出新。詩詞往往很短,用語要凝練,用一個字能表達清楚的,一般不
要用兩個字。如蝴蝶,用蝶能說清楚,就要省略一個字。
5、詩詞中尤其是律詩忌用重字,盡量少用疊字。
6、適當的用一些數字,顏色詞會使畫面生動活潑。
5、注重詩詞的音韻美,意境美。
7.讀古詩的感悟,有感,
讀了《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首詩,它讓我受益匪淺.我明白了我們要不遺余力,全力以赴的去學習,努力學習,掌握豐富而又有用的知識,長大了就會獲得成就,不會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的感慨了.還有一句諺語-——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辛勤勞動才能獲得豐碩的果實. 在我國古代就有許多勵志典故.“聞雞起舞”“磨桿成針”“頭懸梁,錐刺股”它們的精神就值得我們學習,他們在條件艱苦的時代還能如此.而我們在物質條件極大豐富的今天又為何不去發奮圖強,努力學習哪?同學們,讓我們努力學習,為了明天的甜,付出今天的辛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