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心神不定,的詞語
忐忑不安
【解釋】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極為不安。
【出處】清·吳趼人《糊涂世界》卷九:“兩道聽了這話,心里忐忑不定。”
惶惶不安
【解釋】惶:恐懼。內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處】《漢書·王莽傳下》:“人民正營,無所措手足。”
坐立不安
【解釋】坐著也不是,站著也不是。形容心情緊張,情緒不安。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回:“自從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無路可救。”
神不守舍
【解釋】神魂離開了身體,比喻喪魂失魄,心神不安定。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疲乏之極,神不守舍。”
神思恍惚
【解釋】神思:精神,心緒;恍惚:神智不清。指心神不定,精神不集中。
【出處】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一者是心中不足,二者是神思恍惚,恰合眼父子相逢,正數說當年間阻,忽然的好夢驚回。”
神魂顛倒
【解釋】神魂:精神,神志。精神恍惚,顛三倒四,失去常態。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六:“小娘們多有愛他的,奉得神魂顛倒,連家里也不思想。”
失魂落魄
【解釋】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為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為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里饑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神迷意奪
【解釋】指精神迷亂,情思恍惚。
【出處】唐·裴鉶《傳奇·昆侖奴》:“生歸達一品意,返學院,神迷意奪,語減容沮,恍然凝思,日不暇食。”
坐臥不安
【解釋】坐著躺著都不安寧。形容因憂愁恐懼而不安的樣子。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回:“自從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無路可救。”
神情恍惚
【解釋】神志不清,心神不定。
【出處】《魏書·侯莫陳悅傳》:“悅自殺岳后,神情恍惚,不復如常。”
2.描寫人物心神不定的成語有哪些
百爪撓心:像有一百只腳爪在抓心一樣。形容人心情錯綜復雜,心神不定。
半三不四 指心神不定,無精打采。
出處:《西湖二集·李鳳娘酷妒遭天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邊,也是半三不四。”
七上八落 形容心神不定或慌亂不安。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回:“洪太尉倒在樹根底下,唬的三十六個牙齒捉對兒廝打,那心頭一似十五個吊桶,七上八落的響,渾身卻如重風麻木,兩腿一似斗敗公雞,口里連聲叫苦。”
如坐針氈 象坐在插著針的氈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出處:《晉書·杜錫傳》:“累遷太子中舍人。性亮直忠烈,屢諫愍懷太子,言辭懇切,太子患之。后置針著錫常所坐處氈中,刺之流血。”
若有所喪 若:好象。好象丟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樣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虛。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解車休馬,罷酒徹樂,而心忽然若有所喪,悵然若有所亡也。”
若有所失 好象丟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樣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虛。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黃九郎》:“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廢枕,日漸委悴。”
若有所亡 若:好象。好象丟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樣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虛。同“若有所喪”。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解車休馬,罷酒徹樂,而心忽然若有所喪,悵然若有所亡也。”
神不附體 形容心神不定。
出處:元·白樸《東墻記》第一折:“早是身體不快,又遇著這等人物,教我神不附體,何時是可也。”
神情恍惚 神志不清,心神不定。
神思恍惚 神思:精神,心緒;恍惚:神智不清。指心神不定,精神不集中。
出處: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一者是心中不足,二者是神思恍惚,恰合眼父子相逢,正數說當年間阻,忽然的好夢驚回。”
失魂落魄 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為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為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里饑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失張失志 形容舉動慌亂,心神不定。
出處:《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那婆子聽得叫,失張失志,出去迎接來叫的官人。”
失張失致 形容舉動慌亂,心神不定。
出處:《品花寶鑒》第八回:“元茂便向腰間摸了兩摸,失張失致的道:‘奇怪!’”
忐上忑下 指心神不定,恐懼不安。
出處:《宋元戲文輯佚·張資鴛鴦燈》:“吃了萬千控持,諳了無限磨難,受了多少忐上忑下。”
忐忑不安 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極為不安。
出處:清·吳趼人《糊涂世界》卷九:“兩道聽了這話,心里忐忑不定。”
亡魂失魄 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為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為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里饑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心蕩神迷 蕩:搖動。形容心神不定,難以自持。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八回:“陽衍正在心蕩神迷,一聞此語,慌忙接過芍藥道:‘承女郎見愛,何福能消!但未識芳閨何處?’”
心旌搖搖 心神不定,情思起伏,就像旌旗隨風飄搖一樣。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一》:“寡人自料,從楚當秦,未見勝也;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
心喬意怯 指心神不定,感到害怕。
心如懸旌 形容心神不定。
出處:《戰國策·楚策一》:“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
心神不定 定:安定。心里煩躁,精神不安。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便把豐兒等支開,叫劉老老坐在床前,告訴他心神不寧,如見鬼的樣子。”
有頭沒腦 形容心神不定,言行丟三落四。
彰徨不定:驚慌恐懼,心神不定的樣子。
3.描寫人物心神不定的成語有哪些
百爪撓心:像有一百只腳爪在抓心一樣。
形容人心情錯綜復雜,心神不定。半三不四 指心神不定,無精打采。
出處:《西湖二集·李鳳娘酷妒遭天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邊,也是半三不四。” 七上八落 形容心神不定或慌亂不安。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回:“洪太尉倒在樹根底下,唬的三十六個牙齒捉對兒廝打,那心頭一似十五個吊桶,七上八落的響,渾身卻如重風麻木,兩腿一似斗敗公雞,口里連聲叫苦。” 如坐針氈 象坐在插著針的氈子上。
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出處:《晉書·杜錫傳》:“累遷太子中舍人。
性亮直忠烈,屢諫愍懷太子,言辭懇切,太子患之。后置針著錫常所坐處氈中,刺之流血。”
若有所喪 若:好象。好象丟了什么似的。
形容心神不定的樣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虛。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解車休馬,罷酒徹樂,而心忽然若有所喪,悵然若有所亡也。” 若有所失 好象丟了什么似的。
形容心神不定的樣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虛。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黃九郎》:“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廢枕,日漸委悴。” 若有所亡 若:好象。
好象丟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樣子。
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虛。同“若有所喪”。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解車休馬,罷酒徹樂,而心忽然若有所喪,悵然若有所亡也。” 神不附體 形容心神不定。
出處:元·白樸《東墻記》第一折:“早是身體不快,又遇著這等人物,教我神不附體,何時是可也。” 神情恍惚 神志不清,心神不定。
神思恍惚 神思:精神,心緒;恍惚:神智不清。指心神不定,精神不集中。
出處: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一者是心中不足,二者是神思恍惚,恰合眼父子相逢,正數說當年間阻,忽然的好夢驚回。” 失魂落魄 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為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為魄。
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里饑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失張失志 形容舉動慌亂,心神不定。 出處:《清平山堂話本·簡貼和尚》:“那婆子聽得叫,失張失志,出去迎接來叫的官人。”
失張失致 形容舉動慌亂,心神不定。 出處:《品花寶鑒》第八回:“元茂便向腰間摸了兩摸,失張失致的道:‘奇怪!’” 忐上忑下 指心神不定,恐懼不安。
出處:《宋元戲文輯佚·張資鴛鴦燈》:“吃了萬千控持,諳了無限磨難,受了多少忐上忑下。” 忐忑不安 忐忑:心神不定。
心神極為不安。 出處:清·吳趼人《糊涂世界》卷九:“兩道聽了這話,心里忐忑不定。”
亡魂失魄 魂、魄:舊指人身中離開形體能存在的精神為魂,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為魄。形容驚慌憂慮、心神不定、行動失常的樣子。
出處: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里饑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顏落色。” 心蕩神迷 蕩:搖動。
形容心神不定,難以自持。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八回:“陽衍正在心蕩神迷,一聞此語,慌忙接過芍藥道:‘承女郎見愛,何福能消!但未識芳閨何處?’” 心旌搖搖 心神不定,情思起伏,就像旌旗隨風飄搖一樣。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楚策一》:“寡人自料,從楚當秦,未見勝也;內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 心喬意怯 指心神不定,感到害怕。
心如懸旌 形容心神不定。 出處:《戰國策·楚策一》:“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
心神不定 定:安定。心里煩躁,精神不安。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三回:“便把豐兒等支開,叫劉老老坐在床前,告訴他心神不寧,如見鬼的樣子。” 有頭沒腦 形容心神不定,言行丟三落四。
彰徨不定:驚慌恐懼,心神不定的樣子。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形容人心神不定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