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篇關于古代造紙的方法的文章
對我國古代造紙術的工藝流程記載最詳盡的著作是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作者宋應星在《天工開物》的第13篇《殺青》中對造紙術關于紙料、竹紙、皮紙的記載,可說是我國傳統造紙術發展到最高峰的總結性敘述,其將古法造紙總述為五個步驟:
(1)斬竹漂塘
當時竹子是造紙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盛產竹子的華南地區,尤其福建,是竹紙的主要產地。造紙的工匠通常在芒種前后上山砍竹(當時的“殺青”就是指砍竹做原料而得名),然后將截斷的竹子在就地開挖的水塘內浸上100天,取出用力捶洗,使青殼和樹皮脫掉,目的是讓竹料軟化。
19世紀造紙的材料來源由破布轉為木材,因為木材容易取得,成本也較低。但由于木材纖維是由木質素所組成,木質素會氧化,這就是紙張泛黃的原因,這個問題又因造紙過程中添加酸劑而更加嚴重。
(2)煮木皇足火
將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皇桶中蒸煮8個晝夜,經過堿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被除去。然后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水塘內漂洗,再放進鍋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復進行十幾天。經過反復蒸煮、漂洗的竹料纖維就逐漸分解。
現代制漿已改用燒堿替代石灰水。燒堿堿性較強,能使木材纖維迅速分解。另外還添加氯,以去除木漿里的雜質,目的是用來漂白,但排放的廢水便含有機氯,而有機氯對生態環境傷害極大。目前現代大型的造紙企業已投入大量的資金來清除毒素,并研究新的漂白法,如以二氧化氯取代以降低有機氯的生成。
(3)蕩料入簾
取出煮爛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狀,搗爛后的原料用適量的水調配,使纖維徹底分離并浸透水分,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再傾倒入紙槽里面。然后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涇紙膜。
這道工序在造紙過程中是最費力的,抄紙的工匠站在紙槽旁重復著舀水、抬起竹簾。另外,撈紙時還得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重紙又會太厚,完全憑工匠的手法。
(4)覆簾壓紙
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壓榨板上,然后移開竹簾,這層涇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涇紙頁中的水分。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每日每個工匠只能做300到500張紙。
(5)透火焙干
用兩道土磚砌成磚墻的夾巷來焙干紙張,焙紙時先在夾巷內生火,由于磚塊夾巷之間有空隙能讓熱氣透出,因此用輕細的銅鑷將一張張濕紙攤在墻上,從空隙中散發的熱氣使紙張慢慢干燥,干透后揭起來就是一張可使用的紙了。
2.哦啦啦什么是古法造紙
古法造紙可分五個步驟:
1、斬竹漂塘
所謂“殺青”是指斬竹做原料而得名,竹材是古代造紙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盛產竹子的華南地區,尤其福建,是竹紙的主要產地,造紙的竹材以將生枝葉的新生竹為佳。造紙的工匠通常在芒種前后上山砍竹,每根竹子截成5到7尺長,然后就地開挖水塘,將截斷的竹子在水塘內浸上100天,取出時用力捶洗使青殼和樹皮脫掉,目的是讓竹材軟化。
19世紀造紙的材料來源由破布轉為木材,因為木材容易取得,成本也較低。但由于木材纖維是由木質素所組成,木質素會氧化,這就是紙張泛黃的原因,這個問題又因造紙過程中添加酸劑而更加嚴重。
2、煮楻足火
《天工開物》中制竹紙的第2個步驟是將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皇桶中蒸煮八個晝夜,經過堿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質素、樹膠、樹脂等雜質被除去。然后取出蒸煮的原料放入清水塘內漂洗,然后再放進鍋里浸石灰水蒸煮,如此反復進行十幾天。經過反復蒸煮、漂洗,竹子的纖維逐漸分解。
3、蕩料入簾
取出煮爛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力舂成泥面狀,搗爛后的原料用適量的水調配,使纖維徹底分離并浸透水分,成為紙纖維的懸浮液,再傾倒入紙槽里面。然后用細竹簾在紙漿中濾取,紙纖維留在竹簾上形成一層紙膜。用純天然植物原料做的催化劑來控制紙纖維懸浮液的濃度。
這道工序在造紙過程中是最費力的,抄紙的工匠站在紙槽旁重復著舀水、抬起竹簾等動作,每次承受的重量重達20公斤。另外撈紙時還得靠經驗,抄得輕紙會太薄,抄得太重紙又會嫌厚,完全憑工匠的手法。4、覆簾壓紙
把撈過紙漿的竹簾倒鋪在壓榨板上,然后小心地移開竹簾,這層紙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疊起一層層的紙頁,再以重物擠壓,排出紙頁中的水分。重物擠壓之下紙膜也慢慢成形,成為一張張四四方方的紙張,手工造紙每日每個工匠平均只能做300到500張紙。
5、透火焙干
焙干紙張的夾巷是兩道土磚砌成的磚墻,磚塊之間有空隙能讓熱氣透出。焙紙時先在夾巷內生火,然后將將一張張濕紙攤在墻上,從空隙中散發的熱氣使紙張慢慢干燥,干透后揭起來就是一張可使用的紙了。
3.有關古人是怎么造紙的寫出簡單的文字說明
我國古書「天工開物」卷中所記載之竹紙制造方法: 古時以竹子造紙之步驟如下: 1。
斬竹漂塘 斬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 將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內與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
舂 臼 取出上述處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爛,形同泥面。 4。
蕩料入簾 將被打爛之竹料倒入水槽內,并以竹簾在水中蕩料,竹料成為薄層附于竹簾上面,其余之水則由竹簾之四邊流下槽內。 5。
覆簾壓紙 然后將簾反復過去,使濕紙落于板上,即成張紙。如此,重復蕩料與覆簾步驟,使一張張的濕紙疊積上千張,然后上頭加木板重壓擠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干 將濕紙逐張揚起,并加以焙干。
焙紙的設備是以土磚砌成夾巷,巷中生火,土磚溫度上升之后,濕紙逐張貼上焙干。干燥后,揭起即得成紙。
4.形容手巧的古風詩句
1、金聲玉韻,蕙心蘭質。——王勃《七夕賦》
2、蘭質蕙心何所在?焉知過者是狂夫。 ——楊虞卿《過小妓英英墓》
3、人間巧藝奪天工,煉藥燃燈清晝同。——趙孟《贈放煙火者》
4、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繡成安向春園里,引得黃鶯下柳條。—— 胡令能《詠繡障》
5、三日入廚房,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王建《新嫁娘詞三首》
6、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無名氏《孔雀東南飛》
7、一片絲羅輕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勞。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蜀錦謾夸聲自責,越綾虛說價猶高。可中用作鴛鴦被,紅葉枝枝不礙刀。——羅隱《繡》
8、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9、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執綾羅。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無名氏《孔雀東南飛》
10、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秦韜玉《貧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