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古代計謀中的將計就計有哪些書籍記載
“將計就計”在用間術上也叫“借間用間”,屬于最高層次的用間術。
一般認為 此計就是“孫子兵法”中說的“反間”,如杜牧在注《孫子兵法》“反間”時說:“敵有 間來窺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賂誘之,反為我用;或佯為不覺,示以偽情而縱之,則敵 人之間,反為我用也。 ”用間術的“將計就計”與,“厚賂誘之”或“佯為不覺,示以偽 情”的反間計不同,它是讓敵方認為己方中了他們的間諜計謀,但恰恰是敵方中了 己方的間諜計謀,其活動區域完全集中于間諜領域。
這類間謀案例古書中記載罕 見,后世又多將此與反間混為一談,幾無有意識地明確辨析,現從古文獻中擇輯幾 例予以剖解。 春秋時,晉文公伐曹國。
曹國大夫于朗見晉軍強大,不可以力敵,便設下了一 個詐降間諜計。他寫了一封投降書給晉文公,說愿意歸降晉國,并請晉文公人城受 降。
晉文公見信后信以為真,立即準備親自帶兵入城去受降。晉軍元帥先軫認定 其中有詐,便挑選了一名士卒化裝成晉文公,帶著幾隊兵馬入城。
于郎見晉文公中 計,大喜,喝令伏兵突然出擊,殺死了假晉文公。這是最早記載的一例“將計就計” 用間案例,但也反映出了當時對此計的運用還不完善、熟練。
如果先軫不僅讓假晉 文公入城,而且再配之以適當的軍事行動,就不只是使晉文公免于厄難,而且還可 以一舉殲滅于郎。 三國時,曹操與孫權在樊城、江陵之戰的間諜戰中,把“將計就計”用間術運用 得爐火純青。
219年夏,劉備奪取了漢中。孫權又進攻合淝,曹操在失去漢中諸地 后,不得不東調兵馬與孫權作戰。
鎮守戰略要地江陵和公安的關羽乘機率主力北 攻樊城,使曹操多方受敵。 關羽借大雨漢水泛濫,攻殺了曹將龐德,于禁也被迫投降。
關羽兵鋒正旺,團團 包圍了孤城樊城,又派兵攻打襄陽,曹軍將領紛紛倒戈投降,當地民眾也起義反曹。 關羽聲勢浩大,“威震華夏”。
曹操驚恐之中,競準備遷都退卻。謀臣司馬懿、蔣濟獻 計道:“劉備和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孫權必不安心,可派間諜前去誘勸孫權偷襲 關羽后方,許以事成之后,把江南之地封給他,這樣,樊城之圍就自然解除了。
” 孫權接信后,便派間諜送給曹操一封密信,信中說:“我即派兵西上襲擊關羽。 關羽如果失掉江陵、公安二城,必定會自行潰走,樊城之圍便不救自解。
但請您一 定要對此保密,以防關羽有所戒備。”曹操閱信后征詢僚屬的意見,許多人都認為應 該保密,但是謀士董昭卻認為:“應當明里答應孫權保密,暗中卻泄露此信。
如果關 羽聽說孫權偷襲他的后方,必定撤兵回救,樊城之圍即刻解除。加上關羽與孫權兩 敵相斗,我們可坐收漁利。
如果為孫權保密,那么就會使孫權得逞其志,這不是上 策。再者,樊城被圍將士糧彈日乏,如不知有救,會產生恐慌,一旦發生意外,局面 難以收拾。
所以應該把密信內容泄露出去,以求一舉多得。”曹操便命徐晃用箭將 孫權密信的內容分別射入樊城和關羽營中。
瀕于絕境的樊城將士由此而士氣倍 ±曾,而關羽則疑心這是曹操的離間計,不肯輕信而撤兵回江陵,但又擔心孫權真的 會背盟偷襲江陵,猶豫徘徊,進退難決。 孫權派兵化裝成白衣商人,秘密進軍公安、江陵,并派間諜誘降了守將傅士仁 和糜芳,攻占了公安和江陵兩城。
曹操聞訊后,立即發起反攻,關羽被迫放棄樊城, 撤兵南救江陵。不久又中孫權間諜計,在麥城兵敗被擒殺。
后人多認為:這場大戰背后的間諜戰,是曹操離間了孫劉聯盟,從而造成曹孫 聯合對付關羽的局面。 這是欠準確和不完整的,也是沒有從更深一層去剖析這場 復雜間諜戰的內在奧秘。
曹操早就知道孫權時時有乘機奪回江陵和公安之心,但一直無機會下手。此 時,曹操乘關羽主力不在兩城,誘勸孫權與關羽翻臉,乘機襲取。
一來可解樊城之 圍,二來可坐山觀虎斗。 他寫給孫權的信也的確是為了離間孫劉聯盟。
但是,孫權 也并非無能之輩,他豈不知曹操是在利用他而保全樊城、分化孫劉聯盟?所以孫權 將計就計,同意了曹操的建議。孫權的用心在于:他一方面使曹操認為他中了曹操 的離間計,另一方面又故作神秘地要求曹操對此予以保密。
這是欲借曹操之口向 關羽透露這次偷襲的計劃行動。孫權給曹操的密信,其實完全是為了寫給關羽看 的。
因為孫權也明白:曹操絕對不會放棄把密信泄露出去的這一機會,這樣一可振 樊城曹軍之斗志,二可使關羽猶豫不定。如果曹操不透露密信,那就真的如董昭所 說:“使孫權得逞其志曹操果然透露了密信,“中”了孫權的將計就計了嗎?且 慢,曹操并非真的中計,而是對孫權又來了 “將計就計”,即他知道孫權表面上說要 他保守秘密,實際上是想借他之口泄露密信。
于是,曹操也假裝中了孫權之計,向 樊城和關羽泄露了孫權密信,這除了振樊城斗志,使關羽猶豫外,實際上更重要的 是促使孫權盡快攻擊江陵和公安,以保全岌岌可危的樊城。曹操知道,關羽接信后 必定產生兩種心理:一是對從敵人曹操口里傳出來的孫權偷襲其后方的情報會持 懷疑態度,會認為是曹操離間孫劉聯盟,誘使他撤兵的假情報,決不會因此信而放 棄即將到手的樊城;二是也肯定會因此信而提防時親時仇的孫權,從而使自。
2.將計就計的成語故事
1、用計案例:《三國演義》中的 群英會蔣干中計 蔣干,字子翼,三國時期的人物,[揚州]九江 [今安徽壽縣]人。
《三國演義》描述赤壁之戰前蔣干充當曹操之說客,企圖勸說周瑜投降。而當時,不想周瑜正擔心蔡瑁和張允幫助曹軍訓練好水軍,將計就計,擺下“群英會”,誘導他盜走假的張、蔡二人的“投降書”,以反間計除去了這二人。
后卻自以為立功,成為笑柄。 《三國演義》描述赤壁之戰前蔣干充當曹操之說客,企圖勸說周瑜投降。
而當時,不想周瑜正擔心蔡瑁和張允幫助曹軍訓練好水軍,將計就計,擺下“群英會”,誘導他盜走假的張、蔡二人的“投降書”,以反間計除去了這二人。后卻自以為立功,成為笑柄。
赤壁之戰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群雄紛爭的局面,為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礎。對于這場戰爭,當時很多人都想不到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袁紹,接著又趁勢奪取荊州的一代梟雄曹操竟敗于黃口孺子周郎之手。
曹操失敗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與蔣干這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腐儒二過江東大有關系。 曹操所帶的北方之兵不習水戰,幸得荊州降將蔡瑁、張允為水軍都督。
此二人久居江東,諳習水戰之法,周瑜一直視為心腹之患,久欲除之而難以下手。恰巧自報奮勇說降周瑜的蔣干過江來了。
周瑜略施小計,讓蔣干盜得蔡張二人寫給他的密信,致使曹操錯殺了二將。然而周郎破曹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避難江東的龐統雖想出了連環計,但如何讓龐統平安過江,又如何使曹操不生疑竇?正在周瑜為此發愁的時候,蔣干又來了。
是他把龐統引見給曹操,曹操輕信了名士龐統獻的連環計,導致了戰爭的失敗。 蔣干兩次過江,兩次中計。
不僅葬送了曹魏的83萬人馬,連曹操本人也差點命喪黃泉。難怪后人評價蔣干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腐儒。
2、崔思競將計就計洗罪名武則天做皇帝后,因為很多大臣心懷不滿,因此刑罰很嚴酷,動不動就滿門抄斬。 一次,有人告發大臣崔思競的哥哥崔宣謀反,并說崔宣的小妾知道底細,她想告發崔宣,崔宣看到事情即將暴露,便殺掉了小妾,將尸體扔進了洛水。
朝廷很重視這件事,把案子交給御史張行岌親自審理。張行岌認真地審查了案子,但查不出任何線索,既不能說有人誣告,也無法證明崔宣沒有謀反。
武則天很生氣,命令張行岌重審,但審來審去,結論仍和原來一樣。武則天大怒道:“如果能證明崔宣確實殺了小妾,他的謀反罪狀就很明顯了;如果找不到小妾,他同樣也無法洗清自己的責任。”
張行岌怕武則天怪罪下來,便去找崔思競,對他說:“這個案子如果拖下去,對你哥哥和你都不利。當務之急,你們必須找到小妾。”
崔思競也早在為這個案子發愁,于是花了很多錢,招募了很多人尋找這個小妾。可是一連很多天也沒有任何消息。
但是,他們家里每次商量什么事,告狀的人總能很快知道。 崔思競把事情的前后想來想去,覺得告狀的人不但是有備而來,而且肯定在自己家里安排了同謀者。
于是他心生一計:“既然自己沒有任何線索,何不從同謀者身上下手呢?”第二天,崔思競同哥哥商量事情,故意大聲說:“應該用200匹絹雇刺客殺死告狀的人。”然后他隱蔽在告狀人的門前,注視著往來行人。
不一會兒,一個人走到門前,向看門人說了幾句話,看看行人沒有注意他的,便鬼鬼祟祟地閃進門去。崔思競認識這個人,他是崔宣的門客,溫州人,很會辦事,崔宣委托他辦事就像委托自家人一樣。
果然不久,告狀的人又宣揚說崔家的人要刺殺他。崔思競于是邀這個門客在天津橋見面。
一見面,崔思競就罵道:“你這險惡的畜牲,我們崔家待你這么好,你卻出賣我們,如果我們敗了家,一定把你也牽連上,說你是同謀犯,看你有什么辦法洗清自己的罪名。”然后,他又說:“如果你能找到崔家的小妾,我送你500匹絲帛,夠你生活一輩子,否則的話,你也要跟著被殺頭。”
門客又害怕又后悔,忙向崔思競請罪,并說出事情真相:原來,告狀的人收買了崔宣的小妾,又把她騙出去,藏在自己家里。 于是,門客帶著崔思競到了告狀人的家里,搜出了崔家的小妾。
真相大白,崔家免除了一場滅族之禍。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跟將計就計有關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