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詞和元曲有什么區別
1.從形式上來比較,元曲的格律定式更為嚴密,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而詞有詞牌,詞發展到后來逐漸和音樂分離,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2.宋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
3.一般來說,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2.【宋詞和元曲的區別簡潔一點的】
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于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相對于明傳奇(南曲),后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 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有著相同的文學地位. 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通常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數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為自由,并多使用口語.分為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稱. 詞是一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宋詞、曲子詞、詩馀、長短句.始于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后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
3.宋詞與元曲的區別
一、曲字數上更自由。比如說一個詞牌限定字數很少能再變化,即便有變化也會在詞牌上反映出來,比如添聲,偷聲,攤破,添字,減字。而元曲因為有襯字要自由許多。比如“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憑子弟每誰教你鉆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這曲本應14字,但現在增秤字后達到50多字。
二、曲音調上更自由。
詞有嚴格的平仄,而曲在襯字上是自由的不講平仄。
三、韻不同。
詞講究雅致,可以隔行押韻,也可以換韻。按照詞牌的要求來。而曲要求一韻到底。
四、容量不同。
詩詞曲的發展容量是越來越大的。詞發展到早期就開始從小令轉向長調,曲的容量就更大一些。
五、風格差異
詞貴雅,曲貴俗。元朝是一個文化倒退的朝代。,社會矛盾尖銳,百姓無心理睬所謂藝術,這與宋初“凡有飲水處,即能歌柳詞”的氛圍是不一樣的。元曲更寫實,更口語,有大量的俚語加入。貼近百姓生活
4.宋詞和元曲的區別
1、興起
宋詞:曲子詞源自民間,俚俗粗鄙就是其天然傾向。由于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詞”被重新發現,詞源于民間俗文學的觀點已得到廣泛承認。隋唐之際發生、形成的曲子詞,原是配合一種全新的音樂--“燕樂”歌唱的。“燕”通“宴”,燕樂即酒宴間流行的助興音樂,演奏和歌唱者皆為文化素質不高的下層樂工、歌妓。
元曲: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散曲和元雜劇):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范,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于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
2、發展
宋詞:在唐朝時已經出現,最初在民間流行。經過五代到兩宋,詞得到很大發展,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宋詞以描寫艷情為主。
元曲: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后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他們講究格律辭藻。
3、分類
宋詞: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以內)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有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按音樂性質分詞可分為令、引、慢、三臺、序子 、法曲、大曲、纏令、諸宮調九種。
元曲:元雜劇,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雜劇和元代散曲兩個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礎上孕育發展而形成的,正當南戲盛行之際,北雜劇走向成熟;元散曲,最早見于文獻,是明代朱有墩《誠齋樂府》,此書所說的散曲專指小令,不包括套數。
4、著名詞人
宋詞:周邦彥(1056~1121年),北宋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漂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興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
元曲:馬致遠,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據考證,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東光縣志和東光馬氏族譜都有記載。馬致遠以字“千里”,晚年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代表作《漢宮秋》、《青衫淚》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宋詞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元曲
5.宋詞與元曲有什么區別
詞: 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宋代的詞最興盛,所以文學史上有“唐詩”和“宋詞”之稱。
宋詞數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編的《全宋詞》,含著名詞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由于音樂的廣泛流傳;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詞,大體上可分類為婉約派和豪放派。
詞大致可分小令、中調和長調。 元曲: 是繼唐朝詩、宋詞之后蔚為一文學體裁之,它有著自身獨特的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傳絕不及唐詩宋詞之廣,這是人們對元曲的體式感到陌生緣故。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 區別 : 1.宋詞的限制太多,元曲是很活的,像是一個"亮"字,隨便一放在句尾,不需要旋律,光是字面上,就有它的音樂性。
2.格律式也有很大的區別。
6.宋詞和元曲有什么區別
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于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
相對于明傳奇(南曲),后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 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有著相同的文學地位。 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
通常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數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為自由,并多使用口語。分為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為流行。
故后世有元曲之稱。 詞是一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宋詞、曲子詞、詩馀、長短句。
始于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
后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
7.宋詞元曲有哪些區別
唐詩有五言,七言,絕句,律詩.唐詩主要是五、七言詩,詞則要按詞牌填詞,句型長短不一,所以又叫長短句。曲和詞類似,要按曲牌填寫。所以唐人作詩可以叫寫詩,宋人作詞和元人作曲則叫填詞、填曲。宋詞的詞牌是中原地區的曲調,元曲則是來源于北方草原民族的曲調,所以元曲又叫北曲。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于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相對于明傳奇(南曲),后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有著相同的文學地位。
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通常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數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為自由,并多使用口語。分為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稱。
詞是一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宋詞、曲子詞、詩馀、長短句。始于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后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
8.宋詞和元曲有什么區別
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于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相對于明傳奇(南曲),后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 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有著相同的文學地位。
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通常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數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為自由,并多使用口語。分為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稱。
詞是一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宋詞、曲子詞、詩馀、長短句。始于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后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宋詞和元曲有什么區別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