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站在山頂上,眺望遠方”的詩句有哪些
1,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出自唐代:李白《登太白峰》
白話文釋義: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時分才登上峰巔。太白星向我問候,要為我打開天關。我愿乘那清風而去,飛行于那浮云之間。舉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飛行似乎已無山巒阻礙。
2,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出自唐代:杜甫《望岳》
白話文釋義: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3,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出自宋代:寇準《詠華山》
白話文釋義:華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齊平的山。在山頂抬頭就能看到紅色的太陽有多近,回頭看甚至覺得白云都很低。
4,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安得五彩虹,駕天作長橋。仙人如愛我,舉手來相招。——出自唐代:李白《焦山望寥山》
白話文釋義:站在焦山陡峭的石壁上,遙望松寥山,就像站在碧藍的云霄。如何才能把五彩虹化為凌空的長橋,以便直通天堂。仙人如果愛惜我,就對我招招手吧,讓咱們一起去翱翔。
5,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出自宋代:王安石《登飛來峰》
白話文釋義: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
2.寫站得高看得遠的詩句
古代描寫站得高看得遠的著名詩句有“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等。
(一)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望岳》。詩曰:“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詠泰山的作品,全詩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空間由遠而近,首聯遠望,頷聯近望,頸聯凝望,尾聯俯望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雄偉,而且體現了詩人登高望遠的心胸氣魄,表達了作者不怕困難勇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后兩句寫所想。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其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出自北宋詩人王安石的《登飛來峰》。詩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是詩人借登飛來峰詠物抒懷的一首作品。詩開篇,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則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詩的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直意為不怕浮云遮住遠望的視線,那是因為站得最高,實際上這兩句詩富含更加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3.找一首詩,第一句是;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金濤澎
《黃河頌》——現代詩人光未然 啊,朋友! 黃河以它英雄的氣魄,出現在亞洲的原野; 它表現出我們民族的精神:偉大而又堅強! 這里,我們向著黃河,唱出我們的贊歌。
我站在高山之巔,望黃河滾滾,奔向東南。 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 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
啊!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邊扮演! 啊!黃河! 你偉大堅強,像一個巨人出現在亞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體魄,筑成我們民族的屏障。 啊!黃河! 你一瀉萬丈,浩浩蕩蕩,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 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將要學習你的榜樣, 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后,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陜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 途中親臨險急流、怒濤漩渦、礁石瀑布,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
次年1月抵達延安后,醞釀并寫出了《黃河大合唱》組詩。此詩即為組詩八章中的第二篇。
名家點評 復旦大學教授朱文華《新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黃河大合唱》以黃河象征中華民族的性格和命運,表達了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斗爭勝利而艱苦奮斗的英雄氣概,其中這首《黃河頌》實則最集中地傳達了題旨。這首詩語言精粹警策,情感悲壯激烈。
較好地吸收并消化中國古典詩歌(尤其是宋詞“豪邁派”)的語言藝術,同時也借鑒了當時的政治抒情詩和鼓動詩的表現方法,乃是這一作品的顯著的藝術特色。” 南京師范大學語文教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厚江《〈黃河頌〉介評》:“詩歌以‘我‘為抒情主體,由黃河的形象寫到黃河的精神,由’我‘對黃河的贊頌寫到’我們‘的決心。
全詩一氣呵成激情澎湃,氣貫長虹;語言精練形象,比喻貼切生動,句式長短結合而以短句為主,整散結合而以散句為主,恰到好處地表現了黃河的氣勢和詩人心中的激情。” 主題思想 《黃河頌》當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現代詩。
它是一首頌詩,著眼于“歌頌”,在結構上與組詩第一章《黃河船夫曲》是緊密相承的。 《黃河船夫曲》描寫:“烏云滿天,驚濤拍岸,黃河的船夫,在暴風雨中搏戰,經過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彼岸。
這象征著我們偉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驚濤駭浪般的重重困難,終于取得輝煌的勝利。” 于是在第二章《黃河頌》中,詩人作為時代的歌手出現,他站在高山之巔,代表祖國英勇的兒女,向著黃河唱出了頌歌,用澎湃的激情熱情地謳歌了黃河的宏偉氣勢、源遠流長,對中華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護作用,并表達了學習黃河精神,鑄就像它一樣偉大堅強的決心。
全詩以英勇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表達了保衛黃河,保衛中國的思想感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河頌。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描寫站在高峰之巔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