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詞的文學成就
1、成就:宋詞是中國古代漢族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漢族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
2、簡介
宋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宋代盛行的一種漢族文學體裁,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于漢,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還有一種為花間派。
3、代表人物
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豪放派)、辛棄疾、柳永(婉約派)、李清照。
2.宋詞的文學成就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
詞源于民間,始于唐,興于五代,盛于兩宋。在宋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
其時,不但宮廷內設有教場,在許多城市也都有歌樓伎館,甚至有些官僚豪紳家里也有歌伎舞女,這種社會風尚為宋詞的普遍發展提供了條件。宋詞數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編的《全宋詞》,含著名詞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詞的發展繁榮過程中,整個社會的導向作用同樣十分明顯。如果說唐代的詩人在某種程度上還只是供皇室及其統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詞人已由被別人欣賞而一躍登上了政治舞臺,并成為宋代政治舞臺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個個愛詞,宋代大臣則個個是詞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當時的著名詞人。
在封建社會中從不出頭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見詞人蘇軾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會的認同和推崇,宋詞才得以佳篇疊出,影響久遠。
原因如下: ① 兩宋城市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是宋詞興盛的物質基礎. ② 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 ③ 兩宋社會矛盾尖銳,文學家用詞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宋詞的繁榮與宋代特殊的時代背景和詞的文體特點有密切的關系。詞產生于民間,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娛樂色彩。
宋代由于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優厚。宋太祖在“杯酒釋兵權”時,就公開鼓勵大臣們“多買歌兒舞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個社會形成了競相追求享樂的風氣。又由于宋代(特別是北宋)社會相對安定,政局相對穩定。
詞這種帶著濃厚的娛樂色彩,幾乎沒有傳統的政治、道德負荷的文學形式,在宋代終于找到了最為適宜的生長環境,所以便以異乎尋常的速度發展起來了。先講宋詞的成就。
詞源于唐代的曲子詞,句子有長有短,和樂曲緊密結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市民數量不斷增加,能夠歌唱的詞比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更適應市井娛樂生活的需要,而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銳,句子長短不齊的詞也更便于抒發人們憂國憂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漸興盛起來,取代詩而成為文學的主流。
課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個階段,分別介紹了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與陸游的詞作風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詞壇婉約派的重要代表。
他長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現城市的繁華和男女的悲歡離合之情,尤長于抒寫羈旅的孤寂與鄉愁。他的詞作,多采用俚俗口語,通俗生動,“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因而流傳很廣。
他的詞作,還大量融入鋪敘的成分,不僅擴大詞的境界,也為元曲的發展開啟了門徑。蘇軾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詞作題材十分廣泛,大大拓展了詞的內容,并以豪邁奔放的感情,為詞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兩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約派女詞人,她提出“詞別是一家”的主張,善于用白描手法、淺白詞句,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南宋的辛棄疾和詩人陸游,主張積極抗金,作品都以豪放為主,深刻地表達了恢復中原的強烈愿望,蘇軾和辛棄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詞作家,教材還在“歷史縱橫”小欄目和圖注中分別介紹了他們的生平。
必須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為主,但也寫出一些非常動人的婉約詞,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第三章 蘇軾 第一節 生平與性格 一、歷盡升沉的一生 變法前,名震京師,初入仕途,初陳政見 變法時出離中央,歷任四州,烏臺詩案,貶謫黃州。
元佑更化時,重回中央,歷任要職,舊黨分裂,連放外任。 哲宗親政,新黨復起,貶至嶺南海南,徽宗時被赦北歸 二、宏博通達的坡仙性格 蘇軾一生博覽群書,出入儒道,濡染佛禪,雜取各家,并將三家的相通之處融于一身,各有所用,故思想性格宏博開放,靈活通脫。
宋代儒道佛三教并存的狀況在他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在政治態度和任職時期上多取儒家,在人生修養和貶謫時期多取佛道。
既“奮厲有當世志,”又能在失意時隨緣自適,隨遇而安,追求自我完善。 總之,他有極其實際的一面,又有非常超脫的一面;既有十分認真的一面,也有十分隨和的一面,在矛盾的統一中,表現出不同尋常的人格魅力。
第二節 “自是一家”的學士詞 “東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雞漫志》)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豈與群兒雌聲學語較工拙。”
蘇軾對詞的最大貢獻就是“以詩為詞”。就是用寫詩的方法寫詞,把詩的題材、形象、意境、創作方法盡情入詞,使詞‘詩’化,成為新的獨立詞體。”
具體表現為,開拓詞境,提高詞品。擴大了詞的表現功能,豐富了詞的情感內涵,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
突破音律,弱化詞的音樂性,使詞成為可以獨立發展的新體詩。使事。
3.宋詞的歷史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在古代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后來的明清對劇小說輸送了有機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晏殊、張賢、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
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
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
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就其發展演變的實際情況看,繼承與創新也不是相互脫節的。
4.宋詞的發展史是什么
慢詞,古人從字數著眼,也稱為“長調”。
詞的分段叫“分片”,除單調外,一首詞多由上、下兩片組成,慢詞有多至三四片者。詞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引進教坊和詩壇,但所作仍以小令為主,齊言、雜言并存。
慢詞的大量出現,則是北宋中期的創造。從此宋詞曲調大盛,兼備眾體,蔚為中國詩歌史上與唐詩并峙的另一個高峰。
兩宋詞壇的勃興是在北宋建國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宗趙禎時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歐陽修、張先(990-1078)、柳永等人。五代時,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詞壇特盛,晏殊、歐陽修等出自江南舊地的江西詞人,沿襲南唐余緒,以風流自命,致力于創作短章小令、輕麗之詞。
柳永開始大量創作慢詞長調,為此后宋詞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傳世的柳永《樂章集》二百余首,慢詞就占一百多。
著名的長調如《望海潮》(東南形勝)、《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以賦體的手法鋪寫都市生活和送別的場面,洋洋百余言,充分體現了慢詞篇幅宏大、適于鋪陳的特點,使宋詞在唐代近體詩長于比興的特點之外別樹一幟。柳詞的另一個貢獻是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宋詞的題材,把詞的描寫范圍由士大夫的小庭深院引向市中都會;同時普及了詞的歌唱,使之成為雅俗共賞、“天下詠之”的文藝形式。
柳永詞多為歌妓所作,故始終未脫“詞為艷科”的傳統束縛,這一缺點他與晏殊、歐陽修相同,另一位與柳永同時而齊名的張先,也不能免。其后以異軍突起而主盟詞壇的蘇軾,在柳永開創的慢詞長調的基礎上,進一步“以詩入詞”,完全突破了詞的傳統題材和傳統風格,擴大了詞的境界,提高了詞的品格,使之成為一種可以表現多方面內容的新詩體,因而為宋詞的發展開辟了一個積極向上的新方向。
關于蘇軾詞風與柳永的不同,宋人有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俞文豹《吹劍續錄》)的說法。“大江東去”即《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此相類的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后世以“豪放派”概括蘇軾的詞風,大抵正著眼于這一部分作品。
其實蘇軾作詞,剛柔相濟,所著《東坡樂府》,其中婉約詞亦不少。不過就文學史上的影響而言,最能代表蘇詞的,還是清雄之作。
蘇軾作詞,以意為主,常常突破詞律的束縛。這一點曾引起恪守傳統詞法的后起作家如李清照等人的不滿。
在當時,他的門人、著名詞家秦觀(1049-1100)也沒有走他所開辟的道路。從秦觀到李清照,一般被認為是婉約派詞風的正宗。
秦觀有《淮海詞》傳世,代表作如《踏莎行》(霧失樓臺)、《鵲橋仙》(纖云弄巧),聲情并茂,語工而美,繼承了柳永贈妓之作的遺風,而詞品比他要高。李清照曾撰《詞論》,力主詞“別是一家”之說。
傳世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寫深閨中的寂寞和年輕女子惜春的心情,具有反對封建禮教束縛的社會意義;晚年避亂江南所作的《聲聲慢》(尋尋覓覓),通過個人流離生活的描寫,反映當時的民族災難,以傳統詞風抒寫深沉的愛國情懷,均是婉約詞中思想價值較高的佳作。北宋后期的重要詞人還有周邦彥(1056-1121)。
周邦彥精通詞律,能自度曲,宋徽宗時曾主持過中央音樂機關大晟府,是兩宋注重音律一派詞人承先啟后的主要代表。著有《清真集》,以“本色”、“當行”盛行于世。
南宋前期主盟詞壇的代表人物是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作為時代的歌手,辛棄疾一生寫了大量的詞,有《稼軒長短句》六百二十多首,著名的如《破陳子?為陳同父賦壯詞以寄之》、《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表現了當時重大的抗戰、愛國主題,抒寫了在把持朝政的投降派的排斥下,壯士報國無門的憂憤心情。
從藝術上講,稼軒詞繼承了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將“以詩為詞”進一步發展到“以文為詞”,使宋詞的思想和藝術都取得了空前的杰出成就。后世以“蘇、辛”并稱,但辛棄疾又自成特色,一時仿效或傾慕者如張孝祥、韓元吉、陸游、陳亮及稍后的劉過、劉克莊等,世稱辛派詞人。
南宋后期于辛詞外別立一宗的是姜夔(1155?-1221?)。姜夔上承周邦彥,下開格律詞派。
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多自度曲,如《揚州慢》等自度曲十七首,均旁注音譜,是現存宋人詞集中僅見的完整的詞曲譜。其時及稍后詞壇較有影響者如吳文英、史達祖、王沂孫、周密、張炎等人,均遠紹周邦彥,近師姜夔,以音律之講究、辭句之精美為權輿,重形式而輕內容,與辛派詞人走了相反的道路。
倒是宋末愛國詩人文天祥以及劉辰翁(1232-1297)的一些詞作,成為辛棄疾、陸游等愛國詞的嗣響。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詞在11-13世紀的繁榮,是包括與宋先后并存的遼、西夏、金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
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三、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三關于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和金海陵王完顏亮聞歌柳永《望海潮》,“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的記。
5.宋詞的發展歷程
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晏殊、張賢、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
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
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
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就其發展演變的實際情況看,繼承與創新也不是相互脫節的。
宋詞派別:
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岳飛等。
擴展資料:
宋詞簡介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于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
而配合燕樂的詞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
詞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
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詞終于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
《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現如今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
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并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宋詞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宋詞歷史
6.宋詞的發展歷程
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晏殊、張賢、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 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 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 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就其發展演變的實際情況看,繼承與創新也不是相互脫節的。
宋詞派別: 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岳飛等。 擴展資料: 宋詞簡介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
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于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 而配合燕樂的詞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 詞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
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 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詞終于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
《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現如今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 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并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宋詞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宋詞歷史。
7.宋詞的發展歷程
宋詞的發展歷程:
1、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2、北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張先、晏幾道二人,
在承襲“余緒”的同時,已出現“革新”的苗頭。張先創制了若干慢詞為詞體的變革作了準備。晏幾道在思想內容上為宋詞的革新開了先例,至張先、晏幾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過渡。
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
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其中柳永大量創作慢詞,有效地擴大了詞的體制,將詞大眾化,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大詞人。之后的蘇軾繼承柳永的革新成果徹底破除“詩尊詞卑”,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開創了辛派詞人的先河。
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周邦彥兼采眾家之所長,進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進詞體的成熟。在思想內容上增強了詞的“體質”;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注重詞調的整理與規范化,為詞的創作提供了典型。
南渡后,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現了經濟、文化的“繁榮”局面,社會上唱詞之風仍然盛行,為歌詞創作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社會歷史的大變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動蕩必然波及詞壇與歌壇,對詞體的發展演變產生一定的影響。
李清照親身經歷了由北而南的社會變革,巨大變化使詞的內容、情調,乃至色彩、音響,都隨之發生了變化,由明麗清新變為低徊惆悵、深哀入骨,但是,詞的“本色”未變,她的創作為南渡作家如何以舊形式表現新內容,樹立了榜樣,其詞體被尊為“易安體”。
之后的陸游現實主義創作手法,辛棄疾“以文為詞”的形式突破以及姜夔、吳文英等人的成就則在于他們對于詞的藝術表現所作的探討與嘗試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詞的發展與蛻變。
8.誰能一下簡述"宋詞"的發展歷史.
宋詞的發展歷史 大西洋 北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晏殊、張賢、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 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就其發展演變的實際情況看,繼承與創新也不是相互脫節的。
晏殊與歐陽修生當承平之世,二人喜愛南唐馮延巳詞,而又無有馮延巳的經歷與感慨,其所作 詞,或“風流蘊藉”、“溫潤秀潔”而多帶“富貴氣”,或“疏雋”、“深婉”而兼有“鄙褻之 語”,與西蜀“花間”并有許多共通之處。晏殊的《珠玉詞》以及歐陽修的《近體樂府》和《醉翁琴趣外篇》,在思想內容上,未曾突破傳統題材,在藝術形式上,也未見新的創造。
在北宋詞發展的第一個階段中,晏殊、歐陽修的創作,主要在于繼承;張先、晏幾道的創作,則已稍露宋人特色。張先、晏幾道二人,在承襲“余緒”的同時,已出現“革新”的苗頭。
張先歌詞創作,宛轉典麗,思想內容雖未曾突破“花間”范圍,但他創制了若干慢詞,在藝術形式上,為詞體的變革作了準備。晏幾道的創作,在藝術形式上,雖仍為“花間”式的令詞小曲,但其“寓以詩人句法,清壯頓挫,能動搖人心”(黃庭堅《小山集序》),在思想內容上為宋詞的革新開了先例,不可視之為“追逼花間”(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而已。
宋詞發展至張先、晏幾道,真正完成了由唐入宋的過渡。然而,在這一過渡階段中,宋詞的變革已經開始。
其中,第一位變革者就是柳永。柳永比晏殊大4歲,比歐陽修大12歲,三人同屬于北宋前期的歌詞作家。
但是,柳永的影響卻不限于北宋前期,而波及于整個北宋詞壇。柳永所走的道路與晏、歐完全不同。
晏、歐是政界、文壇的顯要人物,柳永卻是個“失意無聊,流連坊曲”的落拓文人。但正因如此,柳永有機會深入社會下層,他的創作廣泛地接觸了社會人生,除了男女戀情,還反映了都市生活的某些側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部分城市下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而且,他還善于吸取民間歌詞的養分,采摘民間曲調入詞,大量創作慢詞,有效地擴大了詞的體制。因此,柳永的創作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基礎,對宋詞的發展起了奠 基的作用。
北宋中后期,蘇軾登上詞壇,為北宋詞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局面。蘇軾把詞當作“詩之裔”(《祭張子野文》),在柳永開拓疆界、擴大體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變革”。
《東坡樂府》中出現了〔沁園春〕“孤館燈青”、〔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以及〔念奴嬌〕“大江東去”等一類篇章,為北宋詞壇增添異彩。詞至蘇軾,“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熙載《藝概》卷四),已成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在歐、晏時,詞的創作已不僅僅為了應歌,為妓女立言,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
蘇軾的出現,促進了北宋詞朝著多極方向發展。一方面,柳永的影響極為深遠,北宋慢詞創作,自蘇軾、秦觀繼起之后,更加興盛;另一方面,蘇軾同時及稍后,若干追隨者學其作詞,雖各有所得,卻不拘一格,各自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柳、蘇的“變革”及其相互競爭的結果,使得北宋詞壇出現了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發展變革階段中的北宋詞,并非所謂“婉約”“豪放”兩種風格、兩種流派所能概括。
在這一階段中,除了柳永、蘇軾的“變革”,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也為北宋詞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進作用。秦觀出于蘇軾門下,他“自辟蹊徑,卓然名家”(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
他的詞“俊逸精妙”(王灼《碧雞漫志》卷二),與蘇軾并不相近。趙令畤為蘇軾門客,學蘇軾作詞,亦未得其真髓。
但是,秦觀所作〔調笑令〕10首(并詩),歌詠歷史上許多美女的故事,趙令畤的商調〔蝶戀花〕12首,將張生、崔鶯鶯的故事譜入歌詞,構成了大曲的雛形,不僅為后世戲劇之濫觴,而且也為多種風格的北宋詞增加了品種。此外,賀鑄的歌詞,“高絕一世,盛麗如游金、張之堂,而妖冶如攬嬙、施之祛,幽潔如屈、宋,悲壯如蘇、李”(張耒《賀方回樂府序》),這同樣也為發展中的北宋詞增添了姿態。
北宋后期,周邦彥兼采眾家之所長,進行了一系列集大成的工作,促進詞體的成熟。在歌詞創作的思想內容上,周邦彥“以旁搜遠紹之才,寄情長短句”(劉肅《片玉集》序),增強了詞的“體質”;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周邦彥“多用唐人語檃括入律”(《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 并注重詞調的整理與規范化,為詞的創作提供了典型。
南渡后,歌詞創作出現了新的情況。一方面,江左偏安,出現了經濟、文化的“繁榮”局面,社會上唱詞之風仍然盛行,為歌詞創作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社會歷史的大變革,由北宋而南宋,政治上的動蕩必然波及詞壇與歌壇,對詞體的發展演變產生一定的影響。
南宋時期的歌詞作家,在各自不同的創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態。
9.宋詞的文學成就
1、成就:宋詞是中國古代漢族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漢族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
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 2、簡介 宋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宋代盛行的一種漢族文學體裁,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
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
始于漢,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還有一種為花間派。
3、代表人物 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豪放派)、辛棄疾、柳永(婉約派)、李清照。
10.宋詞代表作的風格,代表人物,說明文學成就產生的歷史背景,影響,
宋詞是中國宋代的長短句歌詞。宋代是長短句歌詞的繁榮時代。在文學史上,詞以宋稱,體現了宋詞作為一代文學的重要地位。
背景:宋詞發展的基礎宋代立國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民間財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幾個大城市,為統治者寄情聲色、歌舞作樂提供了物質條件。至北宋崇寧年間,都城汴京(今開封)成為文化娛樂中心,出現了“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的繁華景象。南宋政權偏安江南時期,都城臨安(今杭州)又成為地主官僚縱情享樂的場所。詞這種體裁從草創時期的大眾藝術過渡到文人手中,進入以言閨情與賞歌舞為主的時代,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專利品。同時受燕樂的制約與熏陶,也形成了特殊的藝術個性,具有特殊的藝術功能。它為宋代藝術家“言詩之所不能言”,表達“動于中而不能抑”的歡愉愁怨之情,提供了方便。因此,詞在宋代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發展成為宋一代的代表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