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桑子 歐陽修的原文,注釋
采桑子
畫船載酒西湖好
急管繁弦
玉盞催傳
穩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卻在行舟下
空水澄鮮
俯仰流連
疑是湖中別有天
【注釋】
這首詞,上片描繪載酒游湖時船中絲竹齊奏、酒杯頻傳的熱鬧氣氛 。下片寫酒后醉眠船上 ,俯視湖中 ,但見行云在船下浮動,使人疑惑湖中別有天地。
整首詞寓情于景,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灑脫情懷。
下片寫醉后俯視湖水 ,只見白云朵朵 ,飄于船下 。船在移動 ,云也在移動,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飄飛。“空水澄鮮”一句,本于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云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言天空與湖水同是澄清明凈 。這一句是下片的關鍵 。兼寫“ 空 ”、“ 水 ”,綰合上句的“ 云 ”與“舟”。下兩句的“俯”與“仰”、“湖”與“天”,四照玲瓏,筆意俱妙,雖借用成句,而恰切現景,妥貼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連”四字,又是承上啟下過渡之筆。從水中看到藍天白云的倒影,他一會兒舉頭望天,一會兒俯首看水,被這空闊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懷疑湖中別有一個天宇在 ,而自己行舟在兩層天空之間。
“疑是湖中別有天”,用“疑是”語,是就其形貌來說。說“疑”者非真,說“是”者誠是,“湖中別有天”的體會,自出心裁,給人以活潑清新之感。
2.歐陽修的唐詩宋詞原文譯文及賞析
●蝶戀花 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 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
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歐陽修詞作鑒賞 這首詞以生動的形象、清淺的語言,含蓄委婉、深沉細膩地表現了閨中思婦復雜的內心感受,是閨怨詞中傳誦千古的名作。 此詞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疊字之工,致使全詞的景寫得深,情寫得深,由此而生深遠之意境。
詞人首先對女主人公的居處作了精心的描繪。“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這兩句,似乎是一組電影搖動鏡頭,由遠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
隨著鏡頭所指,先是看到一叢叢楊柳從眼前移過。“楊柳堆煙”,說的是早晨楊柳籠上層層霧氣的景象。
著一“堆”字,則楊柳之密,霧氣之濃,宛如一幅水墨畫。隨著這一叢叢楊柳過去,詞人又把鏡頭搖向庭院,搖向簾幕。
這簾幕不是一重,而是過了一重又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瑣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無重數”。
“無重數”,即無數重。一句“無重數”,令人感到這座庭院簡直是無比幽深。
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處”,宕開一筆,把視線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過筆來寫道:“樓高不見章臺路”。原來這詞中女子正獨處高樓,她的目光正透過重重簾幕、堆堆柳煙,向丈夫經常游冶的地方凝神遠望。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見到一顆被禁錮的與世隔絕的心靈。詞的下片著重寫情,雨橫風狂,催送著殘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
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風雨無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無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運同她一樣的花上。
這兩句包含著無限的傷春之感。清人毛先舒評曰:“‘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此可謂層深而渾成。”
(王又華《古今詞論》引)他的意思是說語言渾成與情意層深往往是難以兼具的,但歐詞這兩句卻把它統一起來。這兩句情感層次如下:第一層寫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淚。
見花落淚,對月傷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觸。此刻女子正憶念走馬章臺(漢長安章臺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處)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見,眼中唯有狂風暴雨中橫遭摧殘的花兒,由此聯想到自己的命運,不禁傷心淚下。
第二層是寫因淚而問花。淚因愁苦而致,勢必要找個發泄的對象。
這個對象此刻已幻化為花,或者說花已幻化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著花兒癡情地發問。
第三層是花兒一旁緘默,無言以對。緊接著詞人寫第四層:花兒不但不語,反而象故意拋舍她似地紛紛飛過秋千而去。
人兒走馬章臺,花兒飛過秋千,有情之人、無情之物對她都報以冷漠,怎能不讓人傷心!這種借客觀景物的反應來烘托、反襯人物主觀感情的寫法,正是為了深化感情。詞人一層一層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象竹筍有苞有節一樣,自然生成,逐次展開,自然渾成、淺顯易曉的語言中,蘊藏著深摯真切的感情。
這首詞意境深遠。詞中寫景寫情,而景與情又是那樣的融合無間,渾然天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
詞人刻畫意境也是有層次的。從環境來說,它是由外景到內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慘的色彩渲染孤獨傷感的心情。
從時間來說,上片是寫濃霧彌漫的早晨,下片是寫風狂雨暴的黃昏,由早及晚,逐次打開人物的心扉。過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評曰:“‘三月暮’點季節,‘風雨’點氣候,‘黃昏’點時刻,三層渲染,才逼出‘無計’句來。”
(《唐宋詞選釋》)暮春時節,風雨黃昏;閉門深坐,情尤怛惻。個中意境,仿佛是詩,但詩不能寫其貌;是畫,但畫不能傳其神;唯有通過這種婉曲的詞筆才能恰到好處地勾畫出來。
尤其是結句,近人王國維認為這是一種“有我之境”。所謂“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間詞話》)。
也就是說,花兒含悲不語,反映了詞中女子難言的苦痛;亂紅飛過秋千,烘托了女子終鮮同情之侶、悵然若失的神態。而情思之綿邈,意境之深遠,尤令人神往。
●采桑子 歐陽修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藉殘紅。 飛絮濛濛。
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
垂下簾攏。 雙燕歸來細雨中。
歐陽修詞作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穎州西湖組詞《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詞中描寫了穎州西湖暮春時節靜謐清疏灑的風姿。
作者以詩為詞,將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現得優美可愛,體現了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無限熱愛和眷戀。 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后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群芳過后”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
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 下片“笙歌散盡”,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游人去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的復雜微妙的心境。
“始覺”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后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后一種感覺產生。
3.宋詞歐陽修《采桑子》其二
采桑子 歐陽修春深雨過西湖好, 百卉爭妍。
蝶亂蜂喧, 晴日催花暖欲然。蘭橈畫舸悠悠去, 疑是神仙。
返照波間, 水闊風高揚管弦。這是十首中的第二首。
是說春深雨過后的西湖好。好在何處?這時的西湖已經是百花爭妍,蜂飛蝶舞的暖春季節,正是春游的好時節。
因而人們乘畫舫,蕩碧波,聽管弦,悠然自得,宛若神仙。所以說西湖好,是西湖給游人提供了這樣美好的環境,當然,此時的歐陽修也已超然世俗,所以才有這樣的好心情去欣賞這樣的好風景。
正是景潤人心,心繪景色,人景相映,賞心悅目。好美的一幅春游圖。
這首詞寫潁州西湖暮春景色,抒發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閑淡自適的胸臆。格調清麗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寫潁州暮春之景,層層皴染出一幅“殘春圖”。作者卻又以“西湖好”的贊語統攝全詞,一反南唐詩人的低沉情調,熱情贊揚殘春之美,寫出退居時閑適心情。
下片寫游人散去,西湖顯得格外幽靜,“春空”二字創造出空曠、寂靜、閑適的意境。在這寂靜中詩人驀然發現:暮春也有“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天然之美,閑靜之境,也有陶淵明“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退隱田園之情韻。
“雙燕歸來”則是暗喻了歐陽修的退居潁州,身心獲得了官場沒有的自然閑適,在寂寞之中讓燕子軟語呢喃與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全詞既寫繁華美景的失落,也寫空靜美景的發現,雖有惆悵,更多的是曠達,有“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高曠情致,充分展現了歐陽修寄情山水的曠達胸懷。
4.歐陽修的采桑子 帶拼音原文
《采桑子·群芳過后西湖好》 宋·歐陽修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
垂柳闌干盡日風。 qún fāng guò hòu xī hú hǎo ,láng jí cán hóng ,fēi xù méng méng 。
chuí liǔ lán gàn jìn rì fēng 。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shēng gē sàn jìn yóu rén qù ,shǐ jiào chūn kōng 。
chuí xià lián lóng ,shuāng yàn guī lái xì yǔ zhōng 。 釋義 雖說是百花凋落,暮春時節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殘花輕盈飄落,點點殘紅在紛雜的枝葉間分外醒目;柳絮時而飄浮,時而飛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楊柳向下垂落,縱橫交錯,在和風中隨風飄蕩,搖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風中,怡然自得,整日輕拂著湖水。
游人盡興散去,笙簫歌聲也漸漸靜息,才開始覺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這份安謐。回到居室,拉起窗簾,等待著燕子的來臨,只見雙燕從蒙蒙細雨中歸來,這才拉起了簾子。
賞析 這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創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
而詞人的安閑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
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上下兩片,純用白描,卻頗耐尋味。全詞取境典型,敘事抒情結合。
章法縝密,構思嚴謹,意象鮮明。
5.歐陽修《采桑子》的內容及鑒賞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
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簡析】 落英繽紛、柳絮紛飛的暮春景色,常會引起人們的惋惜之情。
而歐陽修面對潁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卻別有會心發出了贊美之聲。昔日湖上游人不斷、笙歌相隨盛況已不復見,詞人由此頓悟春天已經消逝。
"始覺春空"四字既表達了若有所失的空虛感,又有一種繁華喧鬧過后的清醒感。 這首詞是作者穎州西湖組詞《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詞中描寫了穎州西湖暮春時節靜謐清疏灑的風姿。作者以詩為詞,將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現得優美可愛,體現了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無限熱愛和眷戀。
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后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群芳過后”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
下片“笙歌散盡”,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游人去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的復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后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
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后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于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寫室內景,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
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制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
這首詞通篇寫景,不帶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卻從字里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西湖花時過后,群芳凋零,殘紅狼藉。常人對此,當覺索然無味,而作者卻面對這種“匆匆春又去”的衰殘景象,不但不感傷,反而在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
這種春空之后的閑淡胸懷,這種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正是此詞有異于一般詠春詞的獨到之處。 【拓展】 陽修晚年退居潁州,甚愛潁州西湖風光。
或結伴同游,或乘興獨往,經常徜徉于畫船洲渚,寫下了十三首紀游寫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語》作為組詞的序言。本篇是組詞中的一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懷。
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色,創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而詞人的安閑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現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
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前后兩結,純用白描,卻頗耐尋味。湖面飲酒賞曲,平波泛舟,云影倒映湖底,澄澈透明,仿佛別有天地。
本詞描寫了暮春西湖迷離的美,語言清麗,風格空靈淡遠,全詞充溢著悠然閑怡之趣。 詞發展到北宋,與晏殊一樣,歐陽修總體上也未能擺脫傳統的“詞為艷科”的限制,在詞的內容不斷革新的過程中,更多地起到了一種承前啟后的作用,他將中國山水詩的意境引入詞的創作中,其中尤以描寫穎州西湖秀麗風光的13首《采桑子》最為膾炙人口,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靜。
通篇于景中見情,文字極疏雋。風光之好,太守之適,并可想象而知也。
歐陽修的詞學韓愈,也學李白,但沒有韓愈的艱澀,也沒有李白的豪放,他的主要風格是平易自然。詞極少奇思幻想,文字也較少鍛煉,記事、抒情都平平著筆。
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后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群芳過后”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
歐陽修在表現手法上發展了韓愈以文為詩的方法,好用賦筆,好用散文章法,好用虛詞入詩,又好議論。下片“笙歌散盡”,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游人去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的復雜微妙的心境。
“始覺”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后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后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于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西湖在宋時,極游觀之盛。此詞獨寫靜境,別有意味。
歐陽修這首詞的最后二句,寫室內景,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
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制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然而,以靜入動,以虛寫實,正是此詞的一大藝術特點。
在寫作的結構上,此詞是按照作者游西湖的時間順序來寫。
6.宋詞歐陽修《采桑子》其二
采桑子 歐陽修
春深雨過西湖好, 百卉爭妍。 蝶亂蜂喧, 晴日催花暖欲然。
蘭橈畫舸悠悠去, 疑是神仙。 返照波間, 水闊風高揚管弦。
這是十首中的第二首。是說春深雨過后的西湖好。好在何處?這時的西湖已經是百花爭妍,蜂飛蝶舞的暖春季節,正是春游的好時節。因而人們乘畫舫,蕩碧波,聽管弦,悠然自得,宛若神仙。所以說西湖好,是西湖給游人提供了這樣美好的環境,當然,此時的歐陽修也已超然世俗,所以才有這樣的好心情去欣賞這樣的好風景。正是景潤人心,心繪景色,人景相映,賞心悅目。好美的一幅春游圖。
這首詞寫潁州西湖暮春景色,抒發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閑淡自適的胸臆。格調清麗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寫潁州暮春之景,層層皴染出一幅“殘春圖”。作者卻又以“西湖好”的贊語統攝全詞,一反南唐詩人的低沉情調,熱情贊揚殘春之美,寫出退居時閑適心情。
下片寫游人散去,西湖顯得格外幽靜,“春空”二字創造出空曠、寂靜、閑適的意境。在這寂靜中詩人驀然發現:暮春也有“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天然之美,閑靜之境,也有陶淵明“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退隱田園之情韻。“雙燕歸來”則是暗喻了歐陽修的退居潁州,身心獲得了官場沒有的自然閑適,在寂寞之中讓燕子軟語呢喃與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
全詞既寫繁華美景的失落,也寫空靜美景的發現,雖有惆悵,更多的是曠達,有“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高曠情致,充分展現了歐陽修寄情山水的曠達胸懷
7.【采桑子(歐陽修)詩詞解釋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鮮鷗鷺閑眠應慣
原文: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1]俱鮮.鷗鷺閑眠,應慣尋常聽管弦.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2].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注釋:⑴云物:云彩、風物.⑵瓊田:傳說中的玉田.譯文:山清水秀西湖好,水映青山,水中白云飄.天藍云白山青秀,天地云物共清鮮.絲竹管弦歌聲傳,鷗鷺岸邊仍閑眠,應是聽慣管 聲,歌聲已不驚.風輕水靜月皎潔,此夜最易泛畫船.皎潔月光映湖面,好似瓊玉田一片.如此美景人陶醉,誰還羨,乘鸞升天的神仙.泛舟湖上似仙界,人在舟中是神仙.詞牌:【采桑子】唐教坊大曲有《楊下采桑》,《采桑子》可能是從大曲截取一遍而成獨立的一個詞牌.又名《丑奴兒令》、《羅敷媚歌》、《羅敷媚》、《詞譜》以五代和凝詞為正體.雙調,四十四字,八句.上下片都是起句仄收,以下三句用平韻.另有在兩結句各添二字,變為前四字后五字的兩句.另有雙調五十四字體,前段五句四平韻,后段五句三平韻.格律:(○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鮮.鷗鷺閑眠,應慣尋常聽管弦.⊙○⊙●○○●,⊙●○△.⊙●○△,⊙●○○⊙●△.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誰羨驂鸞,人在舟中便是仙.⊙○⊙●○○●,⊙●○△.⊙●○△,⊙●○○⊙●△.賞析:1、此詞描寫西湖的天光水色,尤其著意刻畫了一幅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西湖夜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深深熱愛和眷戀,反映了歐公晚年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上片寫景,抓住西湖的特點,對西湖作了描寫.開始寫道:“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鮮.”首先,詞人便充滿喜悅之情地衷心贊美西湖.“天容水色”描寫出了水天一色的景象,突出了西湖水之清澈.“云物俱鮮”就是說天上的云和地下的物都是清新鮮艷的.突出了詞句中的“好”.接著寫道:“鷗鷺閑眠,應慣尋常聽管弦.”湖上的“鷗鷺閑眠”中的“眠”表明已經是夜晚.一個“閑”字,表明鷗鷺悠閑自得.“應慣尋常聽管弦.”在古代,士大夫們閑游,往往會帶上歌妓,絲竹管弦,極盡游樂之興.特別是詞人對西湖的鷗鷺的描寫,是一個細節表現,不但表明西湖鷗鷺與人的和諧,對于這些管弦歌吹之聲,早已聽慣不驚,而且暗示出了詞人此時的心如同鷗鷺一樣“閑適”,也就是說,鷗鷺“閑”,其實就是詞人的“心閑”.總之,上片不但表現出詞人與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間,而且也間接表現了詞人退隱之后悠閑自得的心情.詞的下片寫夜晚泛舟西湖的歡悅之情.首先寫道:“風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瓊田.”雖然西湖之美很多,但詞人更感覺夜晚西湖更具魅力.“風清月白偏宜夜”中的“月”就表明了是夜晚了.“白”自然是說月亮很明.這時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月光皎潔,在寬廣無際的湖上看去,好似“一片瓊田”.“瓊田”即神話傳說中的玉田.詞人用此指月光照映下瑩瑩閃爍的湖水.在這樣的境界中,身處其中的人心情自然是心曠神怡,特別有遠離塵囂的輕松之感——一切是那么寧靜,一切是那么愜意!所以,詞人寫道:“誰羨驂鸞,人舟中便是仙.”“ 驂鸞”,《文選·江淹》:“駕鶴上漢,驂鸞騰天.” 呂向注:“御鸞鶴而升天漢.” 唐·薛逢 《漢武宮詞》:“絳節幾時還入夢,碧桃何處更驂鸞.” 宋·鄧肅《西江月》:“我欲驂鸞歸去.”也就是說,“驂鸞”即駕馭鸞鳥云游(往往指仙人).面對此時此境,身在此景之中的詞人,自然產生“人舟中便是仙”的奇思妙想.這兩句的意思是說,誰還會羨慕駕馭鸞鳥云游?人在這西湖舟中已經是過著神仙般的生活了.可以說,這兩句在此是詞眼,它不但是詞人借此表達了對西湖夜晚之景的喜愛,突出了“西湖好”,更為重要的是表現了詞人曠達情懷,極力追求閑情逸致的現實生活及其灑脫、樂觀的人生態度.在藝術上,這首詞通篇寫景,景中寓情,含蓄地表現出詞人對閑適生活的喜愛之情.在手法上,用典精到,使詞意蘊深刻含蓄.同時,在的意境開闊,明麗曉暢,清新質樸,有很高的審美藝術性.2、此詞描寫西湖的天光水色,尤其著意刻畫了一幅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西湖夜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深深熱愛和眷戀,反映了歐公晚年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詞一開始,作者便充滿喜悅之情地衷心贊美西湖.湖上的“鷗鷺閑眠”,表明已經是夜晚.宋代士大夫們游湖,習慣帶上歌妓,絲竹管弦,極盡游樂之興.鷗鷺對于這些管弦歌吹之聲,早已聽慣不驚.這一方面表明歐公與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間;另一方面也間接表現了歐公退隱之后,已無機心,故能與鷗鷺相處.相傳古時海邊有個喜愛鷗鳥的人,每天早上到海邊,鷗鳥群集,與之嬉戲.歐公引退之后,歡度晚年,胸懷坦蕩,與物有情,故能使鷗鷺忘機.詞的下片寫夜晚泛舟西湖的歡悅之情.雖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態,但比較而言要數“風清月白偏宜夜”最有詩意了.這時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月光皎潔,廣袤無際,好似“一片瓊田”.“瓊田”即神話傳說中的玉田,此處指月光照映下瑩碧如玉的湖水.這種境界會使人感到遠離塵囂,心曠神怡.人此時此境中,很容易產生“人舟中便是仙”的妙想.后來張孝祥過洞庭湖作《念奴嬌》云“玉界瓊田三萬傾,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且曰“妙處難與君說”,同此境界,同此會心.這首詞通篇寫景,景中寓情,反。
8.歐陽修的《采桑子》及譯文
原詩如下: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譯文如下:西湖風光好,駕輕舟劃短槳多么逍遙。
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隱隱傳來的音樂歌唱,像是隨著船兒在湖上飄蕩。
無風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樣,不覺得船兒在前進,只見微微的細浪在船邊蕩漾。看!被船兒驚起的水鳥,正掠過湖岸在飛翔。
擴展資料: 本詞作于熙寧四年(1071年),這年六月,歐陽修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回到潁州。暮春時節來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悅而作《采桑子》十首。
這首詞是《采桑子》組詞中的一首。描寫四季風景是歐陽修《采桑子》組詞的重要內容。
這首名列第一,寫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風景與心情,動感與靜態,視覺與聽覺,兩兩對應而結合,形成了一道流動中的風景。全詞以輕松淡雅的筆調,描寫泛舟潁州西湖時所見的美麗景色,以“輕舟”作為觀察風景的基點,舟動景換,但心情的愉悅是一以貫之的。
色調清麗,風格娟秀,充滿詩情畫意,讀來清新可喜。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宋詞歐陽修采桑子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