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詩詞的韻律
釋義:平仄和押韻規范。
詳細解釋:1.聲韻和節律。指詩詞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韻規則。
引申為音響的節奏規律。《舊唐書·元稹傳》:“思深語近,韻律調新,屬對無差,而風情宛然。”
葉圣陶《游了三個湖》:“聽湖波拍岸,挺單調,可是有韻律。” 2.指某些物體運動的均勻的節律。
葉圣陶《倪煥之》十五:“她的肩背有韻律地波動著。” 詩詞的韻律 談到詩詞的韻律,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時期的沈約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詩中得到廣泛應用,主要是講究平聲和仄聲的協調。
二是對偶,在韻文特別是格律詩中,對對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較嚴的,詩詞中一般是句對,在賦和八股文中還有多句對和段對。三是押韻,指同韻的字在適當的地方(一般是停頓的地方),有規律地重復出現。
這三個方面都來自于漢語語音的特點,就是單音節語素占優勢,有聲調。在詩詞寫作特別是格律詩寫作時平仄、對偶和押韻運用的好,運用的自然,可以使詩作增強音樂感,呈現韻律美;運用的不好,用得過多過濫,就會給人以生拼硬湊之感,甚至以文害義,六朝到初唐的駢體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這是每一個詩詞愛好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押韻 押韻以格律詩的要求最為嚴格,許多字如一東中的“終”、“風”、“公”和二冬的“鐘”、“峰”、“恭”,現在讀音一樣,律詩卻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韻的錯誤,就要遭人恥笑,考試就要落第。
中唐以后,才逐漸出現鄰韻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詩用的十三元韻,但首句卻用了鄰韻十二文。詞押韻不那么嚴格,像平聲,詞就合并到了14韻。
押韻還有選韻和次韻的難易問題。作詩,主動地選韻或被動地限韻,會碰到難易問題。
像平聲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選用就容易,稱為寬韻;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韻,包含的字較少,選用就難,稱為窄韻;還有些韻,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選用很難,稱為險韻;而像有些朋友“限韻”,則跡近于文字游戲了。詩友寫詩填詞時一定要注意韻部的選擇。
宋代以后,和別人詩習慣要次韻或稱為步韻,也可以看作是“限韻”的一種,不少文人喜歡玩這種押韻雜技,于高難動作中見功夫。蘇東坡有一首次韻詩,就寫得精煉自然:“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1]。
2.怎么解釋唐詩宋詞的“韻律美”
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壓韻。從《詩經》到后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壓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一首詩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得出來的。至于要說明什么是“韻”,那卻不太簡單。
①先說詩韻:所謂詩壓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試看例句:
【宋·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茅檐常掃凈無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ái)。
一水護田將綠遶,
兩山排闥送青來(lái)。
這里“苔”、“栽”、“來”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ai”。“遶(繞)”字不壓韻,因為“遶”字拼起來是rào,它的韻母是ao,跟“苔”、“栽”、“來”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像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壓韻的。
②再說詞韻:詞的韻,沒有任何正式的規定。戈載的《詞林正韻》,把平上去聲分為十四部,入聲分為五部,共十九部(此處略,詳見《王力·詩詞格律·第111頁》)。據說是古代著名詞人的詞,參酌而定的。從前遵用的人頗多。其實這十九部不過是把詩韻大致合并,和古體詩的寬韻差不多。
其實,這十九部大約只能適合宋詞的多數情況。在某些詞人的筆下,還受方言的影響。韻里的入聲獨立性很強。某些詞在習慣上是用入聲韻的,例如《憶秦娥》、《念奴嬌》等。
平韻與仄韻的界線也是很清楚的。某調規定用平韻,就不能用仄韻;規定用仄韻,就不能作平韻。除非另有一體。
只有上去兩聲是可以通押的。這種通押的情況在唐代古體詞中已經開始了。
3.規的詞語
轉個關于宋詞格律的帖子: 李清照《詞論》對詞的音律提出很嚴格的要求:“蓋詩文分平側(仄),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
有些詞調既押平韻,又押仄韻。仄聲之中,有要求專押上、去或入聲的。
各個詞調的句式的長短與句中詞語的平仄也是有規定的。 傳統詩歌中,以律詩的格律最嚴,字數、平仄、對偶都按修辭、審美、音韻學原則規定。
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說過:“文之精者為詩,詩之精者為律。”倚聲填詞,每個字都須按照曲拍的譜填寫,在審音協律方面有比律詩要求更加嚴密之處,這使詞的語言音調顯得特別精美。
然而詞體之所以為廣大作者所樂于運用、成功地運用,除精審的格律外,更因其在運用時還有相當大的自由。詞律也有比詩律遠為解放者。
首先,詞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調和體,作者可以在極為廣泛的范圍內選擇符合創作需要的詞調。據清康熙時編的《詞譜》所載,有 826調、2306體,還有好多尚未收入。
各種詞調的長短、句式、聲情變化繁多,適應于表達和描繪各種各樣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剛或柔,或哀樂交迸、剛柔兼濟,均有相應的詞調可作為宣泄的窗口。 再者,詞調與體的變化和創造原是沒有限制的。
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創調與變體。康熙《詞譜序》云:“詞寄于調,字之多寡有定數,句之長短有定式,韻之平仄有定聲,杪忽無差,始能諧合。
”然試看《詞譜》所載同一詞調諸體的句式、平仄、押韻、字數常頗有出入,可見古人填寫時有著相當程度的自由。詞韻常比詩韻寬,有時平仄以至四聲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
如《滿江紅》詞調,一般押仄聲中入聲韻,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抒發激烈的壯懷,讀來使人慷慨悲憤,押的便是入聲韻。 然而姜夔的《滿江紅》(仙姥來時),遐想湖上女神,卻換押平韻,聲情遂變作緩和舒徐,富有瀟灑優游的情趣。
姜夔《長亭怨慢》自序云:“予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后協以律,故前后闋多不同。”該詞中有句如:“閱人多矣,誰得以長亭樹?樹若有情,不會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見,只見亂山無數。
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分付?”寫景抒情,卷舒自如,渾如散文。但由于作者深諳音律,故雖隨意為長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適應歌者口吻。
“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種自由與規律高度統一的產物。 詞的格律寬嚴有一個發展過程。
唐到北宋前期還比較寬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則越來越嚴密。 各時期不同作家對審音協律也有不同要求。
如有人認為蘇軾的詞不協音律,有則為之辯護。陸游《老學庵筆記》云: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樂府多不協律。
晁以道謂:“紹圣初,與 《跋東坡七夕詞后》 又云:‘歌之曲終,東坡別于汴上,東坡酒酣自歌《陽關曲》’。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
”《跋東坡七夕詞后》又云:“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從其他記載也可看到蘇軾的代表作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大江東去)也都被“善謳者”歌唱或贊賞過,說明還是合樂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聲律的束縛。
大凡過于不守音律也許失卻詞的韻味,遵律過嚴也會成為枷鎖,重要的是運用音律為情意服務。 如《聲聲慢》調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韻,而李清照卻選押仄韻,又用了話多齒音、舌音字,創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藝術效果。
可見她要求作詞的嚴辯音律,卻正是自由地運用之以突破陳規進行創造,而不是作繭自縛。宋代許多絕妙好詞,雖然長短錯落,自由卷舒,有的類同口語、散文,而吟誦起來的韻味盎然,富有節奏感。
個中奧妙是很值得我們體味的。有些例子,則未必可取。
如張炎 《詞源》 記其父張樞“作《惜花春早起》云:‘瑣窗深’。‘深’字音不協,改為‘幽’字;又不協,再改為‘明’字,歌之始協。
此三字皆平聲,胡為如是?蓋五音有唇、齒、喉、舌、鼻,所以有輕清重濁之分,故平聲字可為上、入者此也。 ”按“深”“幽”與“明”情景大不相同,竟如此改來改去,即使改得完全適應歌喉,遵律雖嚴,卻并是值得效法的文學創作態度。
宋詞的格律,大抵和近體?的??t?似,但其?定?s更?饋C渴自~牌均有 其定式,?用平?r必?用平,?用仄?r必?用仄,甚至?腳的平仄亦有?定。 除了平仄之外,某些字也有平上去入之分。
以下作者?⒅?^分?樵~譜和?部?? 部份做解?: 1。詞譜 每首詞牌均有固定的格律形式,何??櫧健⒑翁??樨啤⒑翁?要?φ獺⒑翁? 要重復、何?要?Q?等等,都有其?定。
⑦@些?定??下?淼腦~牌格律,便稱 ?樵~譜。 由於詞牌繁多,目前可查到的,至少有三、四百種以上,而且每??詞 牌甚至有多種詞譜?化,因此作者在此亦?o法一一列出。
欲??宋詞的讀者,必 ?自?湟槐駒~譜,如"白香詞譜"或?繼宗著之"??用詞譜"等等,方能進行宋詞 之??作。以下我舉一例子說明如下: 詞牌:相??g(又名??真妃、上西?恰⑽?親印⑶鏌乖隆?躋固洹⒃律瞎現蓿? 格律:010216 216 020112216 。
007V 007 216 020112216 舉例: 南唐后主 ?o言。
4.古詩押韻規則
若想學習古今詩詞創作,不能不先搞懂弄通韻律。
韻律就好比詩詞創作入門的敲門磚,也是詩詞創作的基礎。沒有韻律的詩詞,就會失去感情色彩和美感,也就象是一杯白開水,品之無味。
但凡有韻律的詩詞,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朗誦起來聲情并茂、動聽悅耳。
聞者的感情隨著詩中的意境跌宕起伏,使人覺得有一種流暢回環的韻律美。 為了使朋友們更好地了解詩詞的韻律,下面我們就簡去繁先將詩詞韻律(以今韻為主)作一簡介: 一 韻轍 劉勰的《文心雕龍——聲律》有“同聲相應為之韻”的話,雖然和我們現代的解釋有出入,但還是揭示了漢語詞句語體的基本特征。
我們通常指的韻轍,其實就是戲曲、曲藝以及詩詞、歌詞的專用名稱——合轍押韻。也就是詩詞等當中的詞句與詞句,呼應起來有合轍押韻的關系。
1 合轍押韻 所謂合轍押韻,簡單地說就是指兩個韻母相同的句尾字相押。大家都知道,漢字的讀音是由聲母和韻母兩部分組成的(少數字只有韻母)。
如“漢”字,它的聲母是h,韻母是an ,合起來讀han (漢)。而合轍押韻同聲母無關,如“彈”字,聲母:d,韻母:an 。
雖然二字讀音不同,但用的是把同一個韻母—an 運用到詩句的尾字中,以起到合轍押韻的作用。現編兩句說明:錚錚鐵漢,猶如炮彈。
兩個句尾字押的都是an韻,讀起來順口易記, 也是詩詞語體的基本特征。 2 韻轍分類 現代普通話的概念是以北方話為基礎,以北京話為表準的語音。
我個人覺得我們還是應該提倡用以北京話為標準的今(新)韻,這是因為古韻實在是令大多數人不易掌握,也不利于初學者的學習和創作。從現代人創作的詩詞(含歌詞等)來看,基本上是按照傳統的“十三轍”以北京語音為標準來合轍押韻的。
“十三轍”即十三韻轍之意。這種韻轍的分類,起之于明清,約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
從語音的具體內容來看,就是將幾個發音相近的韻部相互通融合并,也稱通押。下面就將比較通行的韻轍名稱及所含的韻母和收音列成一個簡表,供大家參考: 轍 名 包含的韻母 收音一 七 i (—i) v (er) i v姑 蘇 u u發 花 a ia ua a梭 波 o e uo o e 乜 斜 ie ve ie ve懷 來 ai uai ai灰 堆 ei uei ei遙 條 ao uao ao由 求 ou iou ou 言 前 an ian uan van an人 辰 en in uen vn en江 陽 ang iang uang ang 中 東 eng ing ueng ong iong eng ong 以上就是十三轍表,供各位朋友參考。
3 押韻方式 詩詞押韻的方式,既有傳統的繼承,也有現代的創新和發展。現代詩詞的韻式一般都比較靈活,甚至有的詩詞連韻都不要了,如有的散文詩或者自由詩根本就沒有韻,只是詞句的排列組合有詩詞的模樣而已。
筆者倒是認為:只要是詩詞,還是應該有韻律的,有韻律的詩詞才能算是真正完全意義上的詩詞。但詩詞作者對押韻的方式卻是有一定的選擇的,這是因為選擇不同的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對詩詞意境表達的完美與否,起著較大的作用。
方式選擇的不合適,會直接影響詩詞內容的表達,削弱詩詞的美感。詩詞作者一般都回采用如下的幾種押韻方式:(1) 通韻 一首詩里句句押韻,也就是說通篇押韻就叫通韻(排韻),也有俗稱鐵打韻的。
其特點是韻感特強,詩意較濃,易讀易記。缺點是有時為了考慮押韻,限制住了詞句的選擇,從而影響了意思的表達。
筆者將在本版發的《隨著-------》一帖,就是選擇的通韻,押的是“灰堆”韻,請查閱。(2) 跳韻 這是較常見的韻式,跳一句一韻,也叫隔句韻或雙句韻,就是每隔一句一韻,單句不論,雙句必韻,也有起句也韻的。
其特點是韻點分布工整,有較強的韻感。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象通韻那樣句句必韻,這樣可以省去一半的句子因考慮押韻而影響詞句的選擇和內容的發揮。
請參看筆者將發的《月離我很近,你離我很遠》一帖,用的就是跳韻。(3) 變韻 一般的長詩很難做到一韻到底,因為過長的篇幅只用一個韻,使詩意的表達和詞句的選擇,會有較大的局限性,因此詩詞作者往往采取變韻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也就是在一首長詩中,采取兩個以上的韻,就叫著變韻。這個韻式在長詩中比較多見,筆者就不舉例說明了。
(4) 交韻 就是奇數句和偶數句各自押韻,即相互交替押韻。這種韻式最早見于《詩經》,現代詩里也有,但不是很多見。
筆者還是現作一首小詩句加以說明:蠟燭燃燒柔弱的身體,是為給別人帶來光明。她一生都在毀掉自己,用淚跡書寫光榮生平。
一`三句用的是“一七韻”;二`四句用的是“中東”韻,這就是交韻。(5) 抱韻 有的詩詞作者還采取這樣一種韻式,盡管不多見但時有出現。
就是在四句一節的詩中,一 四句押韻,抱著二`三句的押韻。為更好的說明問題,筆者還是寫一首拙詩加以說明:愛你不需要原因,不存在任何距離。
只要決定作的事,就需要努力勤奮。 一`四句押韻,二`三句押韻。
前者用的是“一七”韻,后這用的是“人辰”韻,前者抱著后者的韻。這種韻式更為少見,在這里就不多作說明了。
(6) 疊韻 這里的“疊”不是指前后字的疊,而是指前后句的疊,是指詩句中前后兩句的末尾兩字的押韻相同。也就是說“韻角”(末尾)兩字有兩個韻,最后一字是輕音節韻,這種韻式在詩詞里也就更為罕見。
5.宋詞押韻有什么要求
首先,詩詞中所謂的韻,大致等于漢語拼音中所謂的韻母,比如“公”的拼音是gong(第一聲),g是聲母,ong(第一聲)就是韻母,聲母總在前,韻母總在后。
然后在看冬dong,宗zong,聰cong,就可以發現它們與公的韻母都是ong,它們就是同韻字,也就是可以拿來押韻的字,一般韻都放在句尾,所以通稱“韻腳”。了解韻的基礎知識后,再具體從宋詞來講:宋詞大致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到90字)、長調(91字以外),又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區別。
單調一般是小令,比如《如夢令》《漁歌子》等。雙調就是雙闕,前后兩闕字數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相同,比如《踏莎行》《江城子》,當然也有前后兩闕字數與平仄不同的,這個在后面具體舉例。
一般都是單調跟雙調,三疊四疊很少見,就不講了。至于格律,小令的格律最嚴格,中調相對寬松,長調就更為寬松。
下面我從小令、中調、長調、這三個類型(其中包括單雙調)各舉1個詞牌的例子來簡略講解宋詞的格律,其中【】表示這個字是要押韻的,()表示這個字可平可仄。[ 親問押韻,所以平仄我不在這里具體講了,最簡單來講,第一二聲為平,第三四聲為仄,例:天(第一聲),娘(第二聲)是平;我(第三聲),去(第四聲)是仄 ]1、十六字令 十六字,小令,單調【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詳解:通過這個,親可以發現,韻都是押在句尾的。而這個詞牌的第二與第十二個字,也就是括號中的字,是可平可仄,不受平仄限制的,其他的字都要嚴格遵守規定的平仄。
例:十六字令 宋 蔡伸【天】。休使圓蟾照客【眠】。
人何在?桂影自嬋【娟】。【】內的字為押韻,該詞具體押的是[下平聲]的一先韻。
2、破陣子 六十二字,中調,雙闕相同(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平】。<第一闕終, 第二闕的格律跟字數都與第一闕相同>詳解:韻依舊押在句尾,括號內的字可平可仄,其余的字嚴格遵守規定的平仄。
例:破陣子 宋 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內的字為押韻,該詞具體押[下平聲]的九青韻3、永遇樂 一百零四字,長調,雙闕,兩闕不同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詳解:同以上兩首,句尾押韻,括號內的字可平仄,其余字嚴格按照規定的平仄。例:永遇樂 宋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內的字為押韻,該詞具體押[入聲]的一屋韻。宋詞格律是很復雜的,要掌握那么多紛繁復雜的詞牌格律是很難的。
親若是想填詞,可以熟悉幾個自己中意的詞牌,專門填這幾個,填得多了,對于平仄押韻就熟悉了,不必每個詞牌都很精通。親要是想學習詩詞的格律呢,我推薦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中華書局出版的,這書對于格律的學習是很有好處的。
6.怎么解釋唐詩宋詞的“韻律美”
略說韻律美 詩詞創作要重視藝術性,并重幾個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韻律”,要講究字詞的搭配、音調的和諧,在這些方面,古人有許多精辟的論述,這里就不引經據典了(有《詩品》、《詞品》、《曲品》等一套叢書,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閱). 談到詩詞的韻律,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時期的沈約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詩中得到廣泛應用,主要是講究平聲和仄聲的協調.二是對偶,在韻文特別是格律詩中,對對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較嚴的,詩詞中一般是句對,在賦和八股文中還有多句對和段對.三是押韻,指同韻的字在適當的地方(一般是停頓的地方),有規律地重復出現.這三個方面都來自于漢語語音的特點,就是單音節語素占優勢,有聲調.在詩詞寫作特別是格律詩寫作時平仄、對偶和押韻運用的好,運用的自然,可以使詩作增強音樂感,呈現韻律美;運用的不好,用得過多過濫,就會給人以生拼硬湊之感,甚至以文害義,六朝到初唐的駢體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這是每一個詩詞愛好者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這里主要談談對押韻的看法. 在散體的語言中,押韻比較少見,但也不是沒有.常用押韻的是韻文(包括賦、詩、詞、曲等),韻文的意思就是用韻之文.押韻的格式一是逐句用韻,也就是一韻到底,這在有些唱詞、美文中能夠見到;二是隔句押韻,詩絕大多數是隔句押韻,只有開頭兩句可以都用韻,詞的情況比較復雜,既有逐句押韻,又有隔句押韻,還有隔多句押韻的.韻文用韻,多數是全篇一韻,較長的作品也有中間換韻的. 韻的情況,古今有很多不同.隋唐時代如《切韻》、《唐韻》等都分得很細,宋朝《廣韻》定為206韻,但由于有些韻可以“同用”,唐代實際用112韻,宋代用108韻,金元時合并為106韻.清朝的《佩文詩韻》集韻之大成,分為平、上、去、入四部分.平聲包括上平聲一東、二冬等15韻和下平聲一先、二蕭等15韻,上聲包括一董、二腫等29韻,去聲包括一送、二宋等30韻,入聲包括一屋、二沃等17韻,共106韻.學作古體詩,用韻上應首選《佩文詩韻》. 押韻以格律詩的要求最為嚴格,許多字如一東中的“終”、“風”、“公”和二冬的“鐘”、“峰”、“恭”,我們現在讀音一樣,律詩卻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韻的錯誤,就要遭人恥笑,考試就要落第.中唐以后,才逐漸出現鄰韻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詩用的十三元韻,但首句卻用了鄰韻十二文.詞押韻不那么嚴格,像平聲,詞就合并到了14韻. 押韻還有選韻和次韻的難易問題.作詩,主動地選韻或被動地限韻,會碰到難易問題.像平聲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選用就容易,稱為寬韻;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韻,包含的字較少,選用就難,稱為窄韻;還有些韻,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選用很難,稱為險韻;而像有些朋友“限韻”,則跡近于文字游戲了.詩友寫詩填詞時一定要注意韻部的選擇. 宋代以后,和別人詩習慣要次韻或稱為步韻,也可以看作是“限韻”的一種,不少文人喜歡玩這種押韻雜技,于高難動作中見功夫.蘇東坡有一首次韻詩,就寫得精煉自然:“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以上說了這么多,是不是說要大家作詩都要用韻,不用韻就不是好詩呢?恰恰相反,我們是提倡推陳出新的,“處處拘泥格律,反而損害了詞的意境,同時也降低了詞的藝術性.詞律是為人服務的,我們不能反成為其奴隸而讓思想內容去遷就格律.” 只是要大家對“陳”有所了解,然后出“新”.何況詩友們常常要做韻文,也有些朋友喜歡依舊格律做詩詞,這時候可以格律從舊,保留舊格律的合理部分,如粘、對、韻等,而在讀音上卻完全從今.實際上,我們在讀古代詩詞時已經這樣做了.像“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中的“斜”,除了古文研究者外,還有誰念“xia”呢? 今韻中,現在成系統的有多種,推薦大家用《中華新韻》的新詩韻,包括一麻、二波、三歌等共18部,每一韻又分陰平、陽平、上、去四種聲調,這是根據普通話的語音規定的,用它押韻,自然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另外,戲曲中慣用的十三轍也是不錯的.熟悉今韻,活用格律,用今音作新體韻文,是一定會出佳作的.有些詩友認為寫古體詩特別是填詞不用古韻就不是“詞”,個人認為是不妥的.。
7.詩詞的韻律是什么
其實就是類似現在的字典啦。
把漢字按照韻編排而成的韻書。是一種音韻工具書。
不過現代用得少了。比如一冬韻等等。
你想看著方面的例子最好的教材就是以前寫給學韻律的啟蒙者的蒙學讀物啊,比如《聲律啟蒙》摘抄點點:一 東 云對雨 雪對風 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 宿鳥對鳴蟲三尺劍 六鈞弓 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 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 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 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 溪邊晚釣之翁沿對革 異對同 白叟對黃童江風對海霧 牧子對漁翁顏巷陋 阮途窮 冀北對遼東池中濯足水 門外打頭風梁帝講經同泰寺 漢皇置酒未央宮塵慮縈心 懶撫七弦綠綺霜華滿鬢 羞看百煉青銅貧對富 塞對通 野叟對溪童鬢皤對眉綠 齒皓對唇紅天浩浩 日融融 佩劍對彎弓半溪流水綠 千樹落花紅野渡燕穿楊柳雨 芳池魚戲芰荷風女子眉纖 額下現一彎新月男兒氣壯 胸中吐萬丈長虹還有后來的《笠翁對韻》摘抄點點:一 東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
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蒙蒙。
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
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魚翁。
河對漢,綠對紅。雨伯對雷公。
煙樓對雪洞,月殿對天宮。云叆叇,日曈朦。
臘屐對漁蓬。過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
驛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風。茅店村前,皓月墜林雞唱韻;板橋路上,青霜鎖道馬行蹤。
山對海,華對嵩。四岳對三公。
宮花對禁柳,塞雁對江龍。清暑殿,廣寒宮。
拾翠對題紅。莊周夢化蝶,呂望兆飛熊。
北牖當風停夏扇,南簾曝日省冬烘。鶴舞樓頭,玉笛弄殘仙子月;鳳翔臺上,紫簫吹斷美人風。
這些韻書學韻都很好啊,中間還有很多典故,可以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