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20首宋詞鑒賞,字數大約在200字左右
1. 菩薩蠻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辛棄疾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
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
拍手笑山鷗,一身都是愁。 這首詞寫于淳熙元年(1174年)的春季,當時,辛棄疾任江東撫司參議官,是江東留守葉衡的部屬。
葉衡對辛棄疾頗為器重,后來他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立即推薦稼軒為“倉部郎官”。寫此詞時,葉衡尚未作“丞相”,題目云“為葉丞相賦”,是后來追加的。
開篇即用擬人手法,說“青山”想和“高人”說話,“聯翩戰馬來無數”,是說“青山”心情迫切,象千軍萬馬一樣接連不斷地向人跑來。山頭的云霧飛跑,看去似乎是山在跑,稼軒造句,堪稱奇絕。
“細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這兩句說,山間云霧在徘徊,(人)盼望降雨卻始終沒有盼來。
這里描寫山間煙云滾滾,山雨欲來的情景,但雨沒有盼到,他不免失望。這里顯然是借“青山”、“煙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詞人壯志未酬,盼望與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國事,希望抗戰高潮到來……這一切最終并未實現,他不免悵然若有所失。 下片緊承上片,集中寫“愁”。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這兩句大意說,人們都說頭發是因為憂愁而變白的。
可以想見,詞人因憂愁國事,此時頭發可能白了不少,雖然他這一年不過三十五歲。“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結尾兩句,詼諧有趣,而寓意頗深。他看到那滿山雪白的沙鷗,由白發象征“愁”,想到沙鷗“一身都是愁”,乃至拍手嘲笑,這或者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嫌。
事實上當抗戰低潮之際,有些人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完全絕望,而辛棄疾對敵斗爭的信心始終并未泯滅,這就難怪他嘲笑那“一身都是愁”的沙鷗了。 本詞設喻巧妙,想象奇特,寫“青山”、“煙雨”有雄奇的色彩和奔騰的氣勢。
作者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負和憤懣,都在寫景中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 2. 蝶戀花 月下醉書雨巖石浪 辛棄疾 九畹芳菲蘭佩好,空谷無人,自怨蛾眉巧。
寶瑟泠泠千古調,朱絲弦斷知音少。冉冉年華吾自老,水滿汀洲,何處尋芳草?喚起湘累歌未了,石龍舞罷松風曉。
這首小令是辛棄疾晚年的作品,約寫于公元1203年。其時正當他南歸后第三次出仕前,賦閑居住在江西鉛山的瓢泉。
這一帶的山山水水,特別是“雨巖”的風景,深深打動了他,因此他的筆下不乏對大自然的種種描繪,數量不算太多,但氣象萬千,別具一種情趣和境界。 寫作本詞的時候,辛棄疾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但仍壯心不已,希冀早年就立下的統一祖國的宏偉理想得已實現。
此時他的好友陳亮已經去世,朱熹也在“慶元黨禁”事件中喪生,稼軒深感知音難覓,再也遇不到陳、朱那樣的好友了,不免感慨萬端。小令在描寫“雨巖”景物的同時,寄情于山水,抒發了這種思想感情。
“九畹芳菲蘭佩好,空谷無人,自怨蛾眉巧。”“畹”,古代土地面積單位,三十畝為一畹。
首句化用屈原“余既滋蘭之九畹兮”(《離騷》)句意,說明蘭花怒放,絢麗多采,但“空谷無人”,也就只能自艾自怨了。“寶瑟泠泠千古調,朱絲弦斷知音少。”
“泠泠”,聲音清脆。這兩句說,“寶瑟”縱使彈使彈奏出清脆悅耳的古典名曲,但也難覓“知音”,實際上是詞人自嘆陳亮、朱熹過世之后,很難找到知心朋友,因此心情孤寂苦悶。
過片之后,進一步抒發遲暮傷感之情,與上片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冉冉年華吾自老”,“冉冉”,慢慢地。
作者自嘆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老了,“何處尋芳草?”“芳草”與上片的“知音”相呼應,意思相同,這樣就使全詞的思路貫串一氣,意境也更覺深遠。“喚起湘累歌未了,石龍舞罷松風曉”,“累”,本指繩索;“石龍”,指石龍風,是一種打頭迎風,如颶風之類,宋孝武帝《丁督護歌》云:“愿作石龍風,四面斷行旅。”
稼軒反其意而用之,感慨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到處碰壁,特別是他恢復故國的理想不得實現,他的一言一行無不受到阻礙,更使他覺得如同碰上了打頭逆風。結尾兩句,以含蓄委婉的手法,述說人世道路曲折艱難,詞人郁結胸中的憤懣不得發泄,哀惋欲絕。
本詞在看似平淡的景物勾勒中寓有深意。全詞又多用象征手法,抒寫自己難覓志同道合的伙伴、壯志未酬的深沉感情。
有意境蘊藉含蓄,意近而旨遠的特色。( 3. 憶王孫 秋江送別,集古句。
辛棄疾 登山臨水送將歸。悲莫悲兮生別離。
不用登臨怨落暉。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飛。 集古人句是一種再創造。
不同或同一古人作品中的句子,碎玉零瓊集成一首詩詞,不但要結構妥貼風格統一內容有新意,還要音節瀏亮瑯瑯上口回腸蕩氣。這首《憶王孫》,表現空寞寥廓與天地秋江同在的莫可解脫的永恒悲哀,非僅別離而已。
五句皆有出處,從《楚辭》到唐宋,可見所歸納是傳統的共同悲哀。所集非隨手拈來,因才高不覺鍛煉貫串之跡。
《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首句隱括《秋聲賦》全部內容。《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是第二句包括與悲哀對應的歡樂。“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怨落暉。”
(《九日。
2.愛國的宋詞
滿江紅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蹄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牡 丹
宋·陳與義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示 兒 ★
宋·陸 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州 橋
宋·范成大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初入淮河 (選一)
宋·楊萬里
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
題 臨 安 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 安 軍 ★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出嶺誰同出?歸鄉如此歸!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饑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搜話子侄
3.求10篇唐詩宋詞的鑒賞文章
長恨歌 七言古詩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 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 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 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 始是新承恩澤時。 云鬢花顏金步搖, 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 春從春游夜專夜。
后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 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云, 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 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 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 西出都門百余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 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 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 云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 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 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 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 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 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子弟白發新, 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 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 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 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 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 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 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 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云起, 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 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 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銀屏迤邐開。
云鬢半偏新睡覺, 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 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 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 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里恩愛絕, 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 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 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 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愿作比翼鳥, 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注解】: 1.漢皇:指唐明皇。
2.御宇:上帝治理天下。 3.“姊妹”句:姊妹指楊貴妃受寵后,其姊妹三人皆封夫人。
4.漁陽鼙鼓:指安祿山在漁陽起兵叛亂。 5.薄:臨近、靠近。
6.信:任憑。 7.碧落:道家稱天空為碧落。
8.青娥:年輕美貌的女子。 9.玉扃(jiong1):門閂。
10.迤(yi3)邐(li3)開:一路敞開。 11.闌干:縱橫。
12.“昭陽”兩句:意謂和玄宗的恩愛已成為過去,永遠斷絕了。在蓬萊宮中卻要長久度過寂寞的歲月。
13.鈿(dian4)合:鑲金花的合子。 14.“此恨”句:玄宗和楊貴妃生死離別的遺恨,永無絕期。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歌頌愛情的長篇敘事詩,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 情悲劇。
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回旋宛轉的動人故事,并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 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
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起第一部分,敘述安 史之亂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終于得到了楊氏。而楊氏由于得寵,(又鳥)犬升天。
并反復渲染玄宗之 縱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釀成了“漁陽鼙鼓動地來”的安史之亂。這是悲劇的基礎,也是“長恨 ”的內因。
形象地暗示唐玄宗迷色誤國,是這悲劇的根源。“六軍不發無奈何”起為第二部分,具體描述 了安史之亂起后,玄宗的倉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軍”駐馬要求除去禍國殃民的貴妃,“宛轉娥眉馬前 死”是愛情悲劇的形成。
這是故事的關鍵情節。楊氏歸陰后,造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和纏綿悱惻的相 思。
詩以酸惻動人的語調,描繪了玄宗這一“長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淚下。“臨邛道士鴻都客” 起為第三部分,寫玄宗借道士幫助于虛無縹渺的蓬萊仙山中尋到了楊氏的蹤影。
詩人采用浪漫主義手法, 忽而天上,忽而人間,在仙景中再現了楊氏“帶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 表示愿作“比翼鳥”、“連理枝”,進一步渲染、深化“長恨”的主題。結局又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 恨綿綿無絕期”深化了主題,加重了“長恨”的分量。
令人低回沉思。全詩寫情纏綿悱惻,書恨杳杳無窮 。
文字哀艷動人,聲調悠揚宛轉,千古名篇,常讀常新。“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 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正是詩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劇,抒發自己的痛苦。
4.關于勞動的宋詞
宋詞中難得的一首描寫農民生產勞作的詞
——王炎【南柯子】《山冥云陰重》
“山冥云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號雙溪,婺源(今屬江西)人。乾道五年(1169)進士。乾道末,調崇陽縣主簿。歷知臨湘縣,通判臨江軍。慶元間,歷任太學博士,秘書郎,著作佐郎兼實錄院檢討,著作郎,軍器少監,軍器監兼權禮部郎官。嘉泰元年(1201)罷,主管武夷山沖佑觀。后起知饒州,改知湖州。嘉定二年(1209)罷,再奉祠。累官中奉大夫、軍器監。嘉定十一年卒,年八十二。《宋史翼》有傳。炎與朱熹交誼甚篤。有《雙溪集》二十七卷,詞有《雙溪詩余》一卷。
5.關于軍人的詩詞
軍人,不是高山,卻有著比山還豪邁的雄心;不是大江,卻有著比江水更澎湃的激情;不是詩人,卻揮灑出無數壯麗的詩篇;不是哲人,卻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講述著一個淺顯易懂的道理——奉獻。
是軍人“無怨無悔做奉獻”;是軍人“舍小家,為大家”,為國戍邊,奉獻著青春;是軍人在洪水地震之時,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抒寫著軍人的可愛與偉大。
軍人所留戀的,不是浪漫的生活,而是用軍號指揮的生活節奏,直線加方塊的生活韻律。軍人的快樂在沙漠、在高山、在雪原、在荒島,哪里需要軍人,哪里就有軍人的快樂!
軍人是一面旗幟,一種精神;你是英雄的化身,是奉獻的別名。你能把孤獨醞釀成美酒,你能把邊關的冷月揮灑成壯麗的詩篇。你是民族的精英、祖國的脊梁。有了你們,祖國的繁榮就有了保障,有了你們,世界上才有了最可愛的人!
6.對唐詩宋詞的評價
說一下諸葛亮的政治和軍事才能 從綜合國力來看。
諸葛亮接手的蜀國,是一個剛剛遭受彝陵慘敗,元氣大傷的蜀國,是一個內憂外患的蜀國。彝陵之戰,蜀國喪失了數萬東出的精銳部隊,喪失了無數的軍資器械,喪失了傅彤、程畿、張南、馮習、杜路、劉寧、黃權、馬良這樣的將領人才,新生的蜀漢政權元氣大傷。
再者,除了彝陵之戰,蜀國的其他人才也相繼損失。章武二年(222年),蜀國太傅許靖、尚書令劉巴、驃騎將軍馬超又相繼逝世,使得蜀國的人才危機雪上加霜。
除了人才危機以外,南中問題也越來越需要處理。在蜀國建立初期,南中越崔夷首領高定率眾反叛,軍至新道縣結果被李嚴擊敗。
而漢嘉郡太守黃元,聽說劉備在永安病重,于章武二年十二月起兵反叛。次年三月,黃元又利用諸葛亮赴永安探望劉備的機會,率軍火燒了臨邛縣。
最后被蜀軍所平。雖然這兩次叛亂都被平定,但由于蜀國建立時間不長,“南撫夷越”的措施一直未能得到執行。
而且蜀國之主劉備又于章武三年病逝。 彝陵新敗、元氣大傷、人才危機、黃元叛亂、南中問題以及新喪國主,這些都是蜀國的內憂。
而蜀國的外患,指的孫劉聯盟的破裂。前面在分析“隆中對”時已經提到過了。
東和孫權在“隆中對”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劉備、諸葛亮只是在荊州完全被奪,兩路夾擊中原的戰略意圖完全無法實施的基礎上,才愿意和孫吳做徹底決裂的。
在彝陵戰敗后,新生蜀國的國力幾近耗竭,而這時與東吳的敵對關系卻仍未得以改善。這時的蜀國在前進的道路上不僅要面對宿敵曹魏,又多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孫吳。
如果長期與孫吳這樣敵對下去,蜀國就始終無法擺脫自己在外交上的被動與危機,而“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目標,也就更難得到實現了。 以“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的說法來稱之,實在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從政治角度來看。由諸葛亮治理下的蜀國可以說是三國之中,最有條理的一個國家。
在其執政最初二三年時間里,采取閉關息民的方法,立求恢復蜀國元氣,隨后平定了南中,得用南中地區的富饒,進一步充實了國力,再加上以“嚴刑峻法”來打擊“專權自恣”的貪官污吏和地方豪強,蜀國上下呈現出一片清明、安定的局面。 在政治上也是非常優秀的。
但是蜀國畢竟建國不久,如果從劉備取得益州開始算起,一直到諸葛亮逝世不過就20年時間。而與曹魏已歷三世前后40年的歷史相比,顯然不如曹魏歷史長久。
再者,曹操、曹丕、曹睿三人的執政水平也是較高的。做為同樣是優秀政治家的曹操,他的執政能力和水平是有目共睹的,而其后的魏國政治總體框架也是基本由曹操構建的。
曹丕在其執政的六、七年時間里,也相繼實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政治措施,如頒布了一些有利或關心庶民的詔令;禁止婦人、宦官、外戚干預政事;選用智謀賢德之士;推行九品官人之法。曹睿則在諸葛亮逝世前,也表現出比較優秀的政治才能。
如在善為軍計、明察斷獄、容人直諫、不殺諫臣等方面,都有過比較杰出的表現。 因此,在曹操、曹丕、曹睿前期(指諸葛亮逝世前),魏國的政治情況也是較好的,但曹魏要比蜀漢早建立20年,這20年時間對于一個處于發展中的政權來說,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
因此,曹魏就總體**勢來看,仍要優于蜀漢,其統治根基也要比蜀漢來得穩固。 從軍事方面來看。
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是否強盛,最主要的標準就是看該國的軍隊的多寡。而兵與民的關系又是密不可分的。
它具體表現為:兵來自于民,民眾的數量制約著兵眾的數量,這是一個絕對數量指標;另一個是相對數量指標,指軍隊的絕對總量與民眾總數量的比例。 因為兵是靠民養活的,所以兵與民之間必須要有個適當的比例。
蜀國地寡人少。地不過一州,人口總數不過九十萬。
而曹魏卻擁有九州之地。據《通典》上記載,魏亡時有人口440萬之多!當然是諸葛亮執政時期,魏國是否有如此之多的人數值得疑問。
但退而求其次地說魏國有三百多萬人口,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蜀國當時的軍隊總數約有14萬左右,其平均不到二戶就要養一名士兵的比例,幾已到蜀國對軍隊承擔力的極限。
即使是這樣,仍然比魏國40多萬的軍隊,規模要小得多。故“蜀兵輕銳”這一情況,是客觀實在的。
補充: 諸葛亮被《三國演義》大為美化后,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智的化身。 但最近,批評諸葛亮的人越來越多,說他“不足以言智”。
對詞,我覺得應該對諸葛亮作出正確的評價。 雖說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畢竟不是神,因此他當然有缺點,而最主要的缺點是出在人事問題上。
尤其是他對魏延的看法。魏延向劉備投降,諸葛亮居然根據骨相說他久后必反,這多么荒唐。
雖然孔明未能殺死魏延,卻對魏延抱有成見,認為他不忠不義。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其實不然。
雖然魏延不斷被孔明排斥,卻仍中心地效勞與蜀國,屢建奇功:斬王雙,戰張頜等都足以證明魏延是個不可忽視的人才。孔明最錯的是在毫無根據之下,留下錦囊殺死了魏延。
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誤還有讓馬謖守街亭,導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敗、關羽守荊州的失誤,從某種意義上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 在識人方面,劉備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