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美食的詩句
1、蘇東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學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所以相傳與他有直接關系的名饌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玉糝”、“東坡腿”、“東坡芽膾”、“東坡墨鯉”、“東坡餅”、“東坡酥”、“東坡豆花”、“東坡肉”等等。《東坡集》載:“蜀人貴芹芽膾,雜鳩肉為之”。
春鳩膾,就是芹菜炒斑鳩胸脯絲。后稱東坡春鳩膾。
蘇軾是喜歡羊湯的,為此他寫道:“秦烹惟羊羹,隴饌有熊臘”。他還專門寫了《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東坡用其情有獨鐘的竹筍和豬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對上,蘇東坡信手寫下了一首打油詩:“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味美卻有毒的河豚也成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首逍遙自在的七言絕句,更是寫了春天的竹筍、肥鴨、野菜、河豚,真可謂是一句一美食。“秋來霜露滿園東,蘆菔生兒芥生孫。
我與何憎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在他看來,這些蔬菜比那雞鴨魚肉還要味美。
豐湖是蘇東坡最喜歡野炊的地方,他把這里湖邊長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豐湖有藤菜,似可敵莼羹”。蘇東坡吃到了一位老婦人做的環餅,不由得題詩道:“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寥寥28字,勾畫出環餅勻細、色鮮、酥脆的特點和形似美人環釧的形象。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飲不盡器,半酣味尤長”,“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蘇軾愛好品茗,詩作中也常見對茗茶的贊美,“白云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園景色。“從來佳茗似佳人”更是與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們輯成了茶館茶莊的名聯。
蘇東坡的詩詞書稿,其中有很多與美食有關的佳文,《菜羹賦》、《食豬肉詩》、《豆粥》、《鯨魚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賦》。=================================================================2、陸游是南宋著名的詩人,他還是一位精通烹飪的專家,在他的詩詞中,詠嘆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間定無可意,怎換得玉膾絲莼”的句子,這“玉膾”指的就是隋煬帝譽為“東南佳味”的“金齏玉膾”。“膾”是切成薄的魚片;“齏”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醬菜,也引申為“細碎”。
“金齏玉膾”就是以霜的后白色的鱸魚為主料,拌以切細了的色澤金黃的花葉菜。“絲莼”則是用莼花絲做成的莼羹,也是吳地名菜。
“天上蘇陀供,懸知未易同”即是說自己用蔥油做成的面條是天上蘇陀(即酥)一樣。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戲作》的序言中記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藥、芋、菜菔雜為之,不施醢醬,山庖珍烹也。”
并詩日:“老住湖邊一把茅,時話村酒具山肴。年來傳得甜羹法,更為吳酸作解嘲。”
“東門買彘骨,醢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鱉。”
“彘”即“豬”,“彘骨”是豬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醬烹制或蘸美至極。
此外在詩中稱道了四川的韭黃、粽子、甲魚羹等食品。“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錄苗嫩不蘞。
采掇歸來便堪煮,半銖鹽酪不須添。”他總結了選取用蔬菜不要調味,吃起來也很新鮮。
“初游唐安飯薏米,炊成不減雕胡美。大如莧實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滿屋”把大如莧實(雞頭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點都寫得非常生動。
《食粥》:“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鱸肥菰脆調羹美,(麥喬)熟油新作餅香。自古達人輕富貴,倒緣鄉味憶回鄉。”
"色如玉版貓頭筍,味抵駝峰牛尾猩"。"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余,東門彘肉更奇絕,肥美不減胡羊酥"“祖國山河無限好,家鄉父老不患貧。
淡云出岫刪發何日,也味爭如鄉味醇。”"何時一飽與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山暖已無梅可折,江清獨有蟹堪持。”
=======================================================================3、唐代詩人杜甫雖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許多關于美食的詩。《麗人行》中有"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饜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的詩句,即為"八珍" 。
"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紅魚入饌來"。"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
"無聲細下飛碎雪","放箸未覺全盤空"描寫唐代廚師加工魚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們爭食的熱烈場面。"春日春盤細生菜""鮮鯽食絲膾,香芹碧澗羹"。
問答未及已 兒女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 新炊間黃梁(《贈衛八處士》)甲第紛紛厭梁肉 廣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饔子左右揮雙刀 膾飛金盤白雪高 徐州禿尾不足憶 漢陰槎頭遠遁逃 魴魚肥美知第一 既飽歡娛亦蕭瑟(《觀打魚。
2.贊美美食的詩詞
1、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2:《寄胡餅與楊萬州》白居易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寄與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3:南宋陸游《蔬食戲書》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余。
東門彘肉更奇絕,肥美不減胡羊酥。4:【朝饑食齏面甚美戲作】陸游一杯齏餺飥,手自芼油蔥。
天上蘇陀供,懸知未易同。5:【賀陳述古弟章生子】蘇軾 郁蔥佳氣夜充閭,始見徐卿第二雛。
甚欲去為湯餅客,惟愁錯寫弄獐書。參軍新婦賢相敵,阿大中郎喜有馀。
我亦從來識英物,試教啼看定何如。6:【餅賦】束皙 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成口外。
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弱似春綿,強似秋練,氣勃郁以揚布,香氣散而遠遍。
行人垂液于下風,童仆空瞧而邪盼。擎器者舔唇,立侍者干咽。
3.關于美食的詩句有哪些
1,《食荔枝》 宋代 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譯文: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
如果每天吃上三百顆荔枝,我愿意永遠都做嶺南的人。 2,《游山西村》 宋代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譯文: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雞肉魚肉豐盛美味。 3,《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唐代 杜甫 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
翻疑柁樓底,晚飯越中行。 譯文:把活鮮的鯽魚切成銀絲煲膾,用碧水澗傍的香芹熬成香羹。
這分明是在越中吃晚飯啊,哪里是在陜西的柁樓底下用餐呢? 4,《江上漁者》宋代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譯文: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里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5,《寄胡餅與楊萬州》唐代 白居易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譯文:這里的胡麻餅的模樣學著京城的樣子制作的,新出爐的面餅酥脆,香氣四溢。 。
4.形容美食的古詩句有哪些
1、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唐代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 譯文:一騎馳來煙塵滾滾妃子歡心一笑,無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鮮果來。 2、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宋代陸游《釵頭鳳·紅酥手》 譯文:紅潤酥膩的手里,捧著盛上黃縢酒的杯子。滿城蕩漾著春天的景色,你卻早已像宮墻中的綠柳那般遙不可及。
3、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宋代戴敏《初夏游張園》 譯文:邀上三五個好朋友,一邊游園一邊喝酒,幾個人盡情豪飲,已有醉意。
園子里的批杷碩果累累,像金子一樣垂掛在樹上,正是酒后解渴的好東西。 3、兩岸荔枝紅,萬家煙雨中。
宋代李師中的《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 譯文:兩岸的荔枝,嬌紅欲滴;蒙蒙的細雨,籠罩萬家。 4、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唐代張籍《成都曲》 譯文:錦江西面煙波浩瀚水碧綠,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經成熟。 5、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唐代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譯文:喊著童仆給我燉黃雞斟上白酒,孩子們嬉笑吵鬧牽扯我的布衣。
5.描述飲食的詩句
1、東坡肉:蘇軾貶官黃州時,寫下《豬肉詩》一首: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2、羊肉泡饃:蘇軾寫詩:“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古代稱羊肉泡饃為羊羹。
3、腌篤鮮:金農有詩:“夜打春雷第一聲,滿山新筍玉棱棱;買來配煮花豬肉,不問廚娘問老僧。”腌篤鮮是江浙一帶著名的本幫菜.
4、種菜烹調:宋人有詞:“自種畦中白菜,腌成甕里黃齏(讀jī音,指酸菜)。肥蔥細點,香油慢煼(同炒),湯餅如絲。早晚一杯無害,神仙九轉休癡。”這是描寫在自家菜園自得其樂的畫面,其樂融融,令人向往。
5、撒子:陸游在《劍南詩稿》中曰:“陌上秋千喧笑語,擔頭粔籹簇青紅。” 粔籹讀jù nǚ音,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撒子,由中原傳到東莞后,為莞人喜愛并成為東莞傳統賀年食品之一。其中陸游所說“簇青紅”,說明人們還把部分糖環還加上花米紅染成好看的紅色以示喜慶。
6、刀削面:民間有順口溜形容“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
7、酸梅湯:清代的郝懿行寫得《都門竹枝詞》寫到“底須曲水引流觴,暑到燕山自然涼;銅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老北京們在兒時常聽到手敲冰盞的清脆聲音,“泠泠有聲,清遠而瀏亮”,那是賣冰梅湯的在走街串巷。在炎熱的夏季喝上一碗,“透心沁齒,如甘露灑心一般”。
8、驢打滾:北京傳統小吃,用豆面、糯米粉、和紅糖豆沙餡制成,《燕都小食品雜詠》:“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里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
9、煮干絲和水晶肴肉:說起揚州,除了傳說中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的風光,還有揚州大廚們引以為傲的大秀刀功的煮干絲,將豆干劈成片再切成絲的過程考驗人的耐心和細心。俗語說揚州人早晨皮包水,就是指揚州人早晨去茶樓喝茶再吃上一碗煮干絲。《望江南》詞中寫道:“揚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畢堆細縷,熟銅煙袋臥長苗,燒酒水晶肴。”這首詞說得正是揚州人日常生活的寫照。
6.描寫古代酒樓的句子有哪些
望湖樓并非孤樓,幾個樓閣亭榭連綿相接,飛檐畫角,俯瞰著煙波縹緲的西子湖,景色極佳,一向是臨安成中游人登高飲酒的所在。
.雕檐映日,畫棟飛云。碧闌干低接軒窗,翠簾幕高懸戶牖。
消磨醉眼,倚青天萬迭云山;勾惹吟魂,翻瑞雪一江煙水。白蘋渡口,時聞漁父鳴榔;紅蓼灘頭,每見釣翁擊楫。
樓畔綠槐啼野鳥,門前翠柳系花驄。酒樓外人聲嘈雜,喧鬧非凡,小攤販的叫賣聲此起彼伏。
樓宇內女子艷麗,琴奏舞曲甚是美妙,吸引眾多欣賞著。酒樓熱鬧非凡 來往的過客游人甚多 上下樓層底下一層是普通平凡人吃飯之處 上層為高檔貴客食住之處 小二忙的焦頭爛額數錢數的手發抖 桌上菜肴美味可口 香味四溢 讓人流連忘返 宇內清歌伴瓊漿 八方劍客泱泱 太白攜歡花滿堂 一眾醉看秋裳夜上青樓去,如迷沿府深。
枝歌千調曲,客雜五方音。 藕白玲瓏玉,柑黃磊落金。
酣歌恣蕭散,無復越中吟華燈初上,萬物升平,數十間豪華的KTV包房隱沒在皇家的夜色之中,這里的鏡、畫、光、飾、掛、擺、陳、色、間等九大娛樂空間的新概念,匠心獨具、金雕玉砌、渾然天成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酒店毗鄰地鐵站和主要商務區,距亞洲著名的購物圈—正佳廣場、宏城廣場和天河城咫尺之遙。
從酒店到廣州東站或廣交會琶洲展館僅需10分鐘,到白云機場僅需40分鐘。 大家風范,舍我其誰。
四百余間超豪華客房均配有最豪華的布藝、家具和設施,以濃重而不失活潑的色調、奔放且大氣的布局、近似自然優美的線條,給每一位客人豪華舒適、至尊至貴的體驗。 淡淡的檀木香充斥在身旁,鏤空的雕花窗桕中射入斑斑點點細碎的陽光,細細打量一番,身下是一張柔軟的木床,精致的雕花裝飾的是不凡,身上是一床錦被,側過身,一房古代女子的閨房映入眼簾,古琴立在角落,銅鏡置在木制的梳妝臺上。
7.關于古代餐具的詩句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客中作》李白 唐【注釋】: 碗:餐具。【譯文】: 蘭陵出產的美酒,透著醇濃的郁金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猶如琥珀般晶瑩。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行路難》李白 唐【注釋】: 樽:酒杯。
玉盤:精美的食具。 【譯文】: 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行路難》李白 唐【注釋】: 箸:筷子。
【譯文】: 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白居易 唐【注釋】: 杯:酒杯。 箸:筷子。
盤:盤子,食具。【譯文】: 你為我熱情拿過酒杯添滿酒同飲共醉,我們一起拿筷子擊打盤兒吟唱歌。
8.形容好吃的古代詩句,能瑯瑯上口的,不要形容某個食物的詩句
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
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 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 東坡肉作《食豬肉詩》云:‘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
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后來,1085年蘇東坡從黃州復出,經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開封,在朝廷里任職,沒過多久,受排擠,1089年要求調往杭州任太守,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肴。
作為漢族佳肴,后流行于江浙。東坡肉據考是為紀念東坡所做,并不是蘇東坡本人所創制。
東坡肉的原型是徐州回贈肉, 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 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秋,黃河決口,七十余日大水未退。
徐州知州蘇軾親率全城吏民抗洪,終于戰勝洪水,并于次年修筑“蘇堤”。百姓感謝蘇東坡為民造福,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送至州府感謝蘇公。
蘇公推辭不掉,將這些肉加工成熟后再回贈百姓。 蘇東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燉肉歌》中可見奧妙:“慢著火、少著水,柴火罨焰煙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
“回贈肉”的特點是鮮香醇厚,油而不膩。蘇東坡在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回贈肉外還有金蟾戲珠、五關雞、醉青蝦、后人將這四道菜稱之為“東坡四珍”。
如今在徐州街頭的各家飯莊,您仍然可領略到東坡肉帶給您的回味無窮的滿口醇香。“東坡肉”最早在徐州創制,《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
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人們開始競相仿制,并戲稱為“東坡肉”。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
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后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后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東坡肉”美名便慢慢傳遍全國。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他不但對詩文、書法造詣很深,而且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對烹調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長制作紅燒肉。
回贈肉便是蘇軾在徐州期間創制的紅燒肉,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
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于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后親自指點家人制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
百姓食后,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后,“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并成徐州傳統名菜。
這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志》、《徐州古今名饌》中都有記述。 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
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這就是“蘇東坡”的由來。
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并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制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并沒有多大名氣。
真正叫得響并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
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由于蘇軾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
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于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后,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后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后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擴展資料:現在的東坡肉肉都是非常美味的,肥瘦結合,肥而不膩,軟糯合口,入口即化,配上料酒和調料味道妙不可言。
不過蘇東坡當時的東坡肉可不是這么美味的啊,當時的東坡肉也就是煮一下,弄點鹽,沒有那么多調料擱現在我是肯定吃不下去的,不過對于宋代的時候的那些人來說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東西了。所以真正的由蘇東坡做的東坡肉就是市場上賤賣的廉價豬肉,然后用清水煮的。
有點味道的東坡肉也就是從明代的時候開始的,挑選上等的豬肉,要肥瘦相間,烹飪的時候也加入了很多調料,糖,醬油和料酒,不是寡淡的清水,口味比較重,明代時候的東坡肉才是我能接受的東坡肉。不過,如果沒有宋代時候蘇東坡解鎖了豬肉,豬肉可能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