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蘭溪棹歌 》全詩一二句寫的是靜景,三四句寫的是動景,這樣寫有什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這是借“棹歌”為名的一首山水詩。寫的是雨后天晴的蘭溪夜景。
因為接連下過三天雨,又是農歷二、三月里,所以夜里漁夫身上是感到有些涼意的。因為人感到涼,所以認為月亮也是涼的。這是把觸覺(涼是皮膚接觸才能感覺到的)轉移到視覺上去了。感覺轉移是常見現象,比如我們常說“歌聲圓潤”,“歌聲”是耳朵才能聽到的,“圓”是眼睛才能看到的,“潤”(溫潤)是皮膚才能感覺到的。現在各種感覺都給轉移,溝通了。錢鐘書先生稱它為“通感”,有人稱它為“移覺”。“涼月”就是用了通感的詞語。
但“涼月”的“涼”字似乎還有“清幽”的意思。打頭兒就是“涼月”,把全詩籠在了一個十分清幽的境界里。
這首詩前兩句寫靜態,后兩句寫動態。靜中有動,愈顯靜謐。
2.《蘭溪棹歌》閱讀答案
蘭溪棹歌①戴叔倫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注釋】①蘭溪,在今浙江蘭西縣西南。
棹(zhào)歌:船歌。⑴.對蘭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過“□□□”一詞啟發讀者去想象的。
⑵.“半夜鯉魚來上灘”一句極為生動傳神,寫活了詩歌意境,請你發揮想象,對這句詩的畫面加以描寫。【答案】(1)鏡中看(2)示例:魚搶春(新)水,(調皮地)涌上溪灘,(撥鰭擺尾)啪啪蹦跳。
【解析】《蘭溪棹歌》是唐代詩人戴叔倫創作的名篇。蘭溪,在今浙江蘭溪縣西南。
棹(zhào)歌,漁民的船歌。這首詩,仿擬民歌的韻致,以清新靈妙的筆觸,詩歌描寫了春夜蘭溪江邊的山水景色和漁民捕魚的心態。
寫出了蘭溪一帶的山水之美,漁家的歡快之情,宛如一支妙曲,一幅佳畫。使人感到美好的蘭溪山水充滿蓬勃生機。
譯文:一彎新月掛在種著柳樹的河灣的上空,月光清朗,涼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鏡的溪面上,好看極了。
淅淅瀝瀝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暴漲,魚群在夜深人靜之時紛紛涌上溪頭淺灘。
3.《蘭溪棹歌》閱讀答案
蘭溪棹歌①戴叔倫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注釋】①蘭溪,在今浙江蘭西縣西南.棹(zhào)歌:船歌.⑴.對蘭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過“□□□”一詞啟發讀者去想象的.⑵.“半夜鯉魚來上灘”一句極為生動傳神,寫活了詩歌意境,請你發揮想象,對這句詩的畫面加以描寫.【答案】(1)鏡中看(2)示例:魚搶春(新)水,(調皮地)涌上溪灘,(撥鰭擺尾)啪啪蹦跳.【解析】《蘭溪棹歌》是唐代詩人戴叔倫創作的名篇.蘭溪,在今浙江蘭溪縣西南.棹(zhào)歌,漁民的船歌.這首詩,仿擬民歌的韻致,以清新靈妙的筆觸,詩歌描寫了春夜蘭溪江邊的山水景色和漁民捕魚的心態.寫出了蘭溪一帶的山水之美,漁家的歡快之情,宛如一支妙曲,一幅佳畫.使人感到美好的蘭溪山水充滿蓬勃生機.譯文:一彎新月掛在種著柳樹的河灣的上空,月光清朗,涼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鏡的溪面上,好看極了.淅淅瀝瀝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暴漲,魚群在夜深人靜之時紛紛涌上溪頭淺灘.。
4.蘭溪棹歌 詩句賞析
涼月如眉掛柳灣②,越中山色鏡中看③。
蘭溪三日桃花雨④,半夜鯉魚來上灘。首句"涼月如眉掛柳灣"是抬頭仰望天空."涼月"二字,既寫出月色的秀朗,又點出春雨過后涼爽宜人的氣候."掛柳灣",使人想象到月掛捎頭,光瀉蘭溪,細絳弄影,溪月相映增輝的情景.第二句"越中山色鏡中看",是低頭觀看溪水,把蘭溪山水寫得極為飄逸迷人."鏡",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潔,溪面的平靜,水色的清澈.這里,詩人沒有著意渲染疏星秀月,夾岸青山,只說了"鏡中看"三字豐富的韻致恰恰就在這里.它啟發讀者去想象那幽雅的蘭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搖曳生姿,朦朧而飄渺,使人如墜入仙境一般.淡淡的筆墨,描繪出一個多么美妙的藝術境界.溪景誠然至美,然而對于泛舟溪上的漁人來說,最大的樂趣還在春潮漁汛一彎娥眉月掛在柳灣的上空,月光清朗,涼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鏡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瀝瀝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漲,魚群爭搶新水,夜半人靜之時紛紛涌上溪頭淺灘。
這是借“棹歌”為名的一首山水詩。寫的是雨后天晴的蘭溪夜景。
因為接連下過三天雨,又是農歷二、三月里,所以夜里漁夫身上是感到有些涼意的。因為人感到涼,所以認為月亮也是涼的。
這是把觸覺(涼是皮膚接觸才能感覺到的)轉移到視覺上去了。感覺轉移是常見現象,比如我們常說“歌聲圓潤”,“歌聲”是耳朵才能聽到的,“圓”是眼睛才能看到的,“潤”(溫潤)是皮膚才能感覺到的。
現在各種感覺都給轉移,溝通了。錢鐘書先生稱它為“通感”,有人稱它為“移覺”。
“涼月”就是用了通感的詞語。 但“涼月”的“涼”字似乎還有“清幽”的意思。
打頭兒就是“涼月”,把全詩籠在了一個十分清幽的境界里。 這首詩前兩句寫靜態,后兩句寫動態。
靜中有動,愈顯靜謐。
5.蘭溪棹歌中詩的前兩句主要寫蘭溪的景色之美,后兩句主要寫的是什么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船繼續前行,不覺意間已從平緩如鏡的水面駛到灘頭。聽到灘聲嘩嘩,詩人才聯想到連日春雨,蘭溪水漲,灘聲聽起來也變得更加急驟了。
在灘聲中,似乎時不時聽到魚兒逆水而行時發出的潑刺聲,詩人又不禁想到,這該是撒歡的鯉魚趁著春江漲水,在奔灘而上了。南方二三月間桃花開時,每有綿綿春雨。
這種持續不斷的細雨,能使江水上漲,卻不會使水色變渾,所以次句有水清如鏡的描寫,如果是北方的桃花汛,則自無“山色鏡中看”的清澈之景。由此可見詩人觀察事物描寫景物的真切。
因是夜中行舟,夜色本來比較黯淡朦朧,這里特意選用“桃花雨”的字面,感覺印象中便增添了黑暗的冬天色彩;夜間本來比較寧靜,這里特意寫到鯉魚上灘的聲響,遂使靜夜增添了活潑的生命躍動氣息。實際上,這里所寫的“三月桃花雨”與“鯉魚來上灘”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灘聲喧嘩而有此聯想,后者因游魚潑刺而有此猜測。
兩首都是詩人的想象之景。正因為多了這一層想像的因素,詩情便顯得更為濃郁。
這首詩從頭到尾沒有寫到“人”,也沒有寫到“情”,而讀來卻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從詩的結構看,前二句是靜景,后二句是動景,結句尤為生動傳神,一筆勾勒,把整個畫面畫活了,是全詩最精彩的點睛之筆。
通觀全詩,可以發現,這首船歌雖然以蘭溪之夜作為背景,但它著重表現的并非夜的靜謐朦朧,而是蘭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而這,正體現出這首詩獨特的民歌氣韻,漁家的歡樂之情。
轉載請注明出處詩詞大全 » 蘭溪棹歌中描寫靜態景物的詩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