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仲淹為什么寫邊塞詩
原來住在在甘州和涼州(今甘肅張掖、武威)一帶的黨項族人,本來臣屬于宋朝。
從寶元元年(1038年)起,黨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并調集十萬軍馬,侵襲宋朝延州(今陜西延安附近)等地。面對西夏的突然挑釁,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內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團,宋仁宗也舉棋不定,莫衷一是。
邊境上更是狼狽,由于三十多年無戰事,宋朝邊防不修,士卒未經戰陣,加上宋將范雍無能,延州北部的數百里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仁宗與呂夷簡商議,派夏竦去做陜西前線主帥:又采納當時副帥韓琦的意見,調范仲淹作另一員副帥——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
后來又把尹洙也調至西線。 五十二歲的范仲淹,先被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轉眼間又榮獲龍圖閣直學士的職銜。
進京面辭仁宗之后,范仲淹便掛帥趕赴延州,仕途上的艱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鬢發,但是忠心報國的熱忱卻不減當年。范仲淹親臨前線視察,他發現宋軍官兵、戰陣、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頗多弊端;如不改革軍陣體制,并采取嚴密的戰略防御,實難扭轉戰局。
韓琦的看法卻不同;他低估了西夏軍優勢,并激于屢受侵擾的義憤,主張集中各路兵力,大舉實行反擊。 夏竦為請仁宗批準反攻計劃,派韓琦和尹洙兼程回京,得獲仁宗詔準后,尹洙又奉命謁見范仲淹,請他與韓帥同時發兵.范仲淹與韓、尹雖為至交,卻認為反攻時機尚未成熟,堅持不從。
尹洙慨嘆道:“韓公說過,‘且兵須將勝負置之度外’。您今天區區過慎,看來真不如韓公!”范仲淹說:“大軍一發,萬命皆懸,置之度外的觀念,我不知高在何處!” 慶歷元年(1041年)正月,韓琦接到西夏軍侵襲渭州(今甘肅平涼一帶)的戰報。
他立即派大將任福率軍出擊。西夏軍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迫。
直追至西夏境六盤山麓,卻在好水川口遇伏被圍。任福等十六名將領英勇陣亡,士卒慘死一萬余人。
韓琦大敗而返,半路碰上數千名死者的家屬。他們哭喊著親人的姓名,祈禱亡魂能跟著韓帥歸來。
韓琦駐馬掩泣,痛悔不迭。 范仲淹的戰略防御,并非單純或消極的防守措施。
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檢閱軍旅,并實行了認真的裁汰和改編。他從士兵和低級軍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將,由當地居民間選錄了不少民兵;又開展了嚴格的軍事訓練。
按軍階低高先后出陣的機械臨陣體制,也被他取締,改為根據敵情選擇戰將的應變戰術。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納種世衡的建議,先在延北筑城;后來又在宋夏交戰地帶,構筑堡寨。
對沿邊少數民族居民,則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約。這樣,鹿延、環慶、涇原等路邊防線上,漸漸屹立起一道堅固的屏障。
慶歷二年(1042年)三月的一天,范仲淹密令長子純佑和蕃將趙明,率兵偷襲西夏軍,奪回了慶州西北的馬鋪寨。他本人,又隨后引軍出發。
諸將誰也不知道這次行動的目的。當部隊快要深入西夏軍防地時,他突然發令:就地動工筑城。
建筑工具事先已經備好,只用了十天,便筑起一座新城。這便是鍥入宋夏夾界間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順城。
西夏不甘失利,派兵來攻,卻發現宋軍以大順城為中心,已構成堡寨呼應的堅固戰略體系。 從大順城返回慶州的途中,范仲淹覺得如釋重負。
頭年,在延州派種世衡筑青澗城,東北邊防已趨穩定。西夏軍中私相戒議的話,也傳到他的耳朵里。
他們說“不能輕易攻取延州了,如今小范老子胸中有數萬甲兵,不似大范老子那般好對付”。現在慶州北部的邊防,也大體接近鞏固。
只是他自己的身體,卻感到十分疲乏。此刻正是暮春季節,山畔的野花剛剛開放。
如果是在江南,早巳百花爛漫了。他隨口吟起四句詩:“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見花;將軍了邊事,春老未還家。”
轉眼又是夏去秋來.范仲淹為了嚴密防務,不能不赴大順城等處踏勘.他今年已逾五十四歲,滿頭白發,在朔風中搖曳,望望天空南飛的大雁,心中有無盡的感慨。深夜失眠,他便挑燈填起詞來;一連數闋《漁家傲》,都以相同的四個字開頭: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范仲淹還采取了一些辦法來提高軍隊的戰斗力。
宋朝皇帝的詔旨中曾規定了各級將領統率軍隊的數目,若遇敵侵犯,地位低的軍官就帶軍隊先行出陣抵御。范仲淹說:“戰將不選擇適當的人,只以官階高低作為出陣先后的標準,這是自取失敗的辦法。”
于是,他認真檢閱了延州的軍隊,淘汰了一批怯懦無能的將校,選拔了一批經過戰火考驗的有才干的人代替他們,他又淘汰老弱,選擇18000名合格士兵,把他們分成6部,讓每個將領統率3千人,分別予以訓練,改變了過去兵將不相識的狀況,臨戰時根據敵軍多寡,調遣他們輪流出陣抗敵。 范仲淹又積極召募士兵,因為原來守邊的大都是從內地調來的已經腐化的禁軍,這批人既不耐勞苦,又因久戌思鄉,斗志不高,而從本地人民中召募士兵,熟悉山川道路,強悍敢戰,又因保衛家鄉,斗志較強。
精練士卒,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此外,范仲淹能以身作則,將士沒喝上水他從不說渴,將士沒吃上飯他從不。
2.范仲淹為什么寫邊塞詩
原來住在在甘州和涼州(今甘肅張掖、武威)一帶的黨項族人,本來臣屬于宋朝。
從寶元元年(1038年)起,黨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并調集十萬軍馬,侵襲宋朝延州(今陜西延安附近)等地。面對西夏的突然挑釁,宋朝措手不及,朝廷內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團,宋仁宗也舉棋不定,莫衷一是。
邊境上更是狼狽,由于三十多年無戰事,宋朝邊防不修,士卒未經戰陣,加上宋將范雍無能,延州北部的數百里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仁宗與呂夷簡商議,派夏竦去做陜西前線主帥:又采納當時副帥韓琦的意見,調范仲淹作另一員副帥——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
后來又把尹洙也調至西線。 五十二歲的范仲淹,先被恢復了天章閣待制的職銜,轉眼間又榮獲龍圖閣直學士的職銜。
進京面辭仁宗之后,范仲淹便掛帥趕赴延州,仕途上的艱辛蹉跎使他早已霜染鬢發,但是忠心報國的熱忱卻不減當年。范仲淹親臨前線視察,他發現宋軍官兵、戰陣、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頗多弊端;如不改革軍陣體制,并采取嚴密的戰略防御,實難扭轉戰局。
韓琦的看法卻不同;他低估了西夏軍優勢,并激于屢受侵擾的義憤,主張集中各路兵力,大舉實行反擊。 夏竦為請仁宗批準反攻計劃,派韓琦和尹洙兼程回京,得獲仁宗詔準后,尹洙又奉命謁見范仲淹,請他與韓帥同時發兵.范仲淹與韓、尹雖為至交,卻認為反攻時機尚未成熟,堅持不從。
尹洙慨嘆道:“韓公說過,‘且兵須將勝負置之度外’。您今天區區過慎,看來真不如韓公!”范仲淹說:“大軍一發,萬命皆懸,置之度外的觀念,我不知高在何處!” 慶歷元年(1041年)正月,韓琦接到西夏軍侵襲渭州(今甘肅平涼一帶)的戰報。
他立即派大將任福率軍出擊。西夏軍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迫。
直追至西夏境六盤山麓,卻在好水川口遇伏被圍。任福等十六名將領英勇陣亡,士卒慘死一萬余人。
韓琦大敗而返,半路碰上數千名死者的家屬。他們哭喊著親人的姓名,祈禱亡魂能跟著韓帥歸來。
韓琦駐馬掩泣,痛悔不迭。 范仲淹的戰略防御,并非單純或消極的防守措施。
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檢閱軍旅,并實行了認真的裁汰和改編。他從士兵和低級軍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將,由當地居民間選錄了不少民兵;又開展了嚴格的軍事訓練。
按軍階低高先后出陣的機械臨陣體制,也被他取締,改為根據敵情選擇戰將的應變戰術。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納種世衡的建議,先在延北筑城;后來又在宋夏交戰地帶,構筑堡寨。
對沿邊少數民族居民,則誠心團結,慷慨優惠,嚴立賞罰公約。這樣,鹿延、環慶、涇原等路邊防線上,漸漸屹立起一道堅固的屏障。
慶歷二年(1042年)三月的一天,范仲淹密令長子純佑和蕃將趙明,率兵偷襲西夏軍,奪回了慶州西北的馬鋪寨。他本人,又隨后引軍出發。
諸將誰也不知道這次行動的目的。當部隊快要深入西夏軍防地時,他突然發令:就地動工筑城。
建筑工具事先已經備好,只用了十天,便筑起一座新城。這便是鍥入宋夏夾界間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順城。
西夏不甘失利,派兵來攻,卻發現宋軍以大順城為中心,已構成堡寨呼應的堅固戰略體系。 從大順城返回慶州的途中,范仲淹覺得如釋重負。
頭年,在延州派種世衡筑青澗城,東北邊防已趨穩定。西夏軍中私相戒議的話,也傳到他的耳朵里。
他們說“不能輕易攻取延州了,如今小范老子胸中有數萬甲兵,不似大范老子那般好對付”。現在慶州北部的邊防,也大體接近鞏固。
只是他自己的身體,卻感到十分疲乏。此刻正是暮春季節,山畔的野花剛剛開放。
如果是在江南,早巳百花爛漫了。他隨口吟起四句詩:“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見花;將軍了邊事,春老未還家。”
轉眼又是夏去秋來.范仲淹為了嚴密防務,不能不赴大順城等處踏勘.他今年已逾五十四歲,滿頭白發,在朔風中搖曳,望望天空南飛的大雁,心中有無盡的感慨。深夜失眠,他便挑燈填起詞來;一連數闋《漁家傲》,都以相同的四個字開頭: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范仲淹還采取了一些辦法來提高軍隊的戰斗力。
宋朝皇帝的詔旨中曾規定了各級將領統率軍隊的數目,若遇敵侵犯,地位低的軍官就帶軍隊先行出陣抵御。范仲淹說:“戰將不選擇適當的人,只以官階高低作為出陣先后的標準,這是自取失敗的辦法。”
于是,他認真檢閱了延州的軍隊,淘汰了一批怯懦無能的將校,選拔了一批經過戰火考驗的有才干的人代替他們,他又淘汰老弱,選擇18000名合格士兵,把他們分成6部,讓每個將領統率3千人,分別予以訓練,改變了過去兵將不相識的狀況,臨戰時根據敵軍多寡,調遣他們輪流出陣抗敵。 范仲淹又積極召募士兵,因為原來守邊的大都是從內地調來的已經腐化的禁軍,這批人既不耐勞苦,又因久戌思鄉,斗志不高,而從本地人民中召募士兵,熟悉山川道路,強悍敢戰,又因保衛家鄉,斗志較強。
精練士卒,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此外,范仲淹能以身作則,將士沒喝上水他從不說渴,將士沒吃上飯他從不叫餓,朝廷。